慢拢快捻轻叩心弦

时间:2022-10-13 06:33:10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把“情感与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了第一位。为此,笔者认为,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发挥情感教育的“潜性”功能,有的放矢地引领课堂上的目标性教学。下面笔者将结合《多彩的节日》这节课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转弦定位,“调”之起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在把握整个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单元或者课的目标,处理好长期形成和短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突出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例《多彩的节日》是“我们共同的世界”的课程内容,本课例在把握住了课程标准中“比较不同国家的传统节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相关目标的基础上,把“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的重点目标贯穿始终,通过课堂上学生的体验、交流、探究、碰撞,触动学生情感变化,逐步升华为“以多元观念来认识多彩的世界”。目标指向始终一致,最终突破难点为孩子们播下了“保护与传承世界传统文化”的种子。

教者就这样转轴拨弦解读了文本,定准了本节课的基调,使本节课上的情感教育有了起点。

二、试曲贯之,“寻”其入口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会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素材,调动学生在课外学习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充实本课程的教学过程。”这些论述体现了“用教材教”的中心思想。“用教材教”的核心是“用”,而“怎样用”是涵盖很广的范畴,它涉及教学的设计、教学的手段、情感的处理以及教学内容的增删与整合等诸多方面。

本课例中教者在解读文本之后,设计时用具体的数据、真实的影像、丰富的画面,以点带面,多项拓展,把学生带入多彩的世界传统节日中;在选择节日时没有唯教材是命,而是根据之前制定的教学目标选用了“圣诞节”“开斋节”“狂欢节”这3个具有代表性的节日,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增删;在开放的课堂中以情激情,激发了学生“对世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欲望。

这样的教材处理,不仅找到了落实教学目标的突破口,而且使课堂飘荡着浓浓的情感。

三、行云流水,逐一道来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笔者以为,能否关注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效性。纵观整节课例,教者以“情”贯穿始终。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因为每一个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是不尽相同的,学生是用自己独具个性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独具个性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独具个性的心灵去体悟。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用学生熟知的情境、熟悉的语言、常见的画面唤醒每一个孩子的记忆。上课伊始,教者便创设情境带领孩子们赏美景、聊节日。从孩子们熟知的清明节入手,唤醒了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聊的过程中感受着清明节的氛围与内涵。在这样的情感基调下,孩子们很快进入情境,走进了教学内容。

(二)嘈嘈切切错杂弹

有人说品德学科的教学也应该是“一朵云朵去推动另一朵云朵,一棵树去撼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去撞动另一个灵魂。”笔者以为,德之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引起孩子们的共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有激情,以教师的情感呼唤学生的情感,把自身的激情传递给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因此,教师讲课时语言要多次锤炼,要清晰、准确、简洁、生动、逻辑性强、节奏感强。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语言应该充满感情,音调抑扬顿挫,该高昂时高昂,该兴奋时兴奋,该低沉时低沉,该悲伤时悲伤。教师首先要真正地进入角色,才会把学生也带入情境中,师生共同进入角色,这样,才具有感染力,才能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本课例中,笔者看到了由两种有效声音而引发的真情感染、体验从而激起的情感共鸣。这声音一种来自于教者感人肺腑如诗般的语言,另一种则是切合主题的乐曲。课堂上时而活泼轻松的音乐(圣诞节音乐)、时而活力四射的音乐(狂欢节音乐),再加上如临其境的画面和教者声情并茂的语言,以真情感染真情,以真情传递着真情,以真情燃烧真情。孩子们“观节日如身在其中”,所以,课堂上也时时出现孩子们发自肺腑的慷慨激昂的话语。

(三)此情绵绵无绝期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本课程的核心”。所以,本课程特别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尤其关注其行为规范的养成。又因为儿童是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所以,虽然教师通过课堂的教学帮助学生明确了生活中的正确做法,但“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结束”。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并不是停留在简单的情感体验上,而是要借助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所以,在学生已有的道德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还必须精心选择情感升华点,拓展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情感逐步从感性发展到理性,从而用于指导自己今后的行为,达到情理交融,把道德认识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孩子们的全身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内心的感悟已从孩子们的脸上、动作中、话语间表现出来。这时,教师进行了正确道德的引领,让理性的情感回归。课堂上教者通过一组数据、一段视频的展示,通过一个问题“吃出了节日的味道了吗”的追问,通过一句铿锵有力的小结“愿这种节日的色彩永远驻扎在每个人的心中”就为孩子们播下了“保护与传承世界传统文化”的种子,这才是学习本课要达到的真正目的。至此,课已结束,情却未了,留给孩子们的是更深的思考。

上一篇:提高物理课堂有效性的方法探索 下一篇:从“1”到“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