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为有源头活水来”

时间:2022-10-13 05:45:08

摘要:作文教学从根本上讲是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但学生“谈文色变”,不是慨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感觉写作之物平淡乏味。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引导学生开生活之源,拓积累之流,积累语言、积累素材、积累写作技巧、积累情感认识、积累感受。学生只有拥有了厚实的知识功底。广博的生活阅历,熟练的写作技巧,丰盈的活水才能奔腾不息,一篇篇的上乘之作才能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

关键词:作文教学 开生活之源 拓积累之流

作文教学从根本上讲是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而不是单纯传授作文知识。作文能力不是教会的,而是经过教师培养逐步形成的。但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一说作文大多“谈文色变”,不是慨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感觉写作之物平淡乏味。改革作文教学要开源拓流,解决“米”的问题――常吃常有的“米”,常吃常新的“米”。

一、开生活之源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

有人说,我们的孩子的生活面狭窄,每天“两点一线”,生活较平淡,哪有什么源可谈。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孩子们有自己的世界,在他们的大千世界里,自然有更美妙的东西可发现,哪怕是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啁啾的小鸟,奇异的蜗牛,美丽的花朵……都会引得他们驻足玩赏;各色的贴人,漂亮的娃娃,新奇的手链……他们都会爱不释手;一年一度的春节,男婚女嫁的场面……他们都会兴奋不已……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了“源头水”更足,我们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拓宽其写作素材的摄取面。如游戏活动,节日庆祝,参观游览,调查访问,各种竞赛等。在活动中,学生有了新鲜的收获,真切的感受,写出的作文就有血有肉,充满生活情趣。

二、拓积累之流

如果生活是源,积累就是那流。积累是有意识、自觉地捕捉,而没有教师的训练,学生是不会形成积累习惯的,所以教师要培养他们主动攫取、采集的意识。

1,语言的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古训说明阅读和写作关系密切。“日积月累,方能生悟”,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读书中获得语言,并随手记在本子上,培养他们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另外,创设各种情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在人与人的对话中有意无意地获取有声语言也是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

2,素材的积累

写作文首先要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要让学生做“有米之炊”而不是“无米之炊”。但我们的学生往往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时需要教师经常引导其捕捉生活中的镜头,把所见所闻及时地记录下来。如,每天放学前举行“今日十分钟”活动,让学生简述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出现的丰富多彩并有典型意义的场景、事件或印象深刻的人物,引导学生把所见所闻及时记录下来。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引导孩子们用眼、耳、鼻、舌、手去记忆,用心灵去感悟,他们就会拥有发现的能力。当孩子们有了发现的能力,世界就会像一个五彩缤纷、变化无穷的“万花筒”呈现在他们眼前,他们的想象翅膀就会展开,各种素材就会源源不断而至,其作文思路就会越来越广阔。

3,写作技巧的积累

同一道菜,烹调大师比一般家庭主妇做得有滋味,究其原因,是烹调技艺在其中起了作用;同写一个内容,不同水平的人的作品也不相同,究其原委,写作技巧不尽相同。虽说“文无定法”,但各种文体要求不同、风格迥异,写作技巧是连缀成文的丝线、美玉。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现行小学课本中的选文文质兼美,大多是典范的白话文。所以,课本是写作方法指导的凭借,而课堂就是写法指导的主阵地。

4,情感认识的积累

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即喜怒哀乐等。“看到东西的不是眼睛,而是心灵和大脑”。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情感不相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情感也不尽相同。作者的情感认识是作文的灵魂,作文又是作者的真情流露,作文与做人紧密相连,因而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

平时,我们要组织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班队会,校内外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逐渐使他们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文字中蕴含的人文观念,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思想认识。生活是巨大的资源库,要针对学生周围发生的小事,针对社会、国家乃至国际上发生的事,经常引导学生议一议;开展一些“献爱心”活动,使学生真正地去实践、去认识、去理解,从而明白道理,达到情感的提升。

5,感受的积累

“感受是习作的开端,感受是立意的前提,感受是抒情的基点,感受是行文的动力”(靳家彦)。学校搞了很好的活动,但学生写起来却内容平平,无感人之处;父母对孩子关爱有佳。但孩子却不知感恩,写起作文来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所有这些都是学生缺少对外界事物的感受能力,不能“感之于外。受之于心”。行文缺少了感受,就好像人没了灵魂。读起来就不能达到作者、文本、读者的三者共鸣。

平时,我们一定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充分肯定和展示发自学生内心的声音,引导他们用心灵去抚摸自然、社会以及人类的道德情感,注重培养其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每周以“感受”为话题,引导学生去感受亲情、友情、师生之情等,并写成周记。只要这样坚持不懈,长期积累,学生的习作就能做到“我手写我心”,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总之,学生只有拥有了厚实的知识功底,广博的生活阅历,熟练的写作技巧,那丰盈的活水才能奔腾不息,永不枯竭,一篇篇犹如溪水一样的上乘之作才能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

上一篇:低年级读、写训练的点滴尝试 下一篇:作文教学新法:引导学生写“事件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