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右传”说到书联与题款

时间:2022-10-13 03:40:27

清人沈起凤《谐铎·蚁封》载:

有贾老者,儿性憨,年十八,惟《大学》三页粗能成诵。人问曰:“令郎读《左传》否?”贾曰:“《左传》已熟,今闻读‘右传’矣!”盖日听其诵“右传首章”。“右传二章”故也。

《大学》乃初级课本,离《左传》远着呢,吹牛穿帮,惹人笑话!

古籍虽无《右传》一书,确有“右传”之说。

《大学》记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另起一行写道: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

接着在“《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后另起一行写道:

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

以下在“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后提行写道:

右传之二章,释新民。

继“右经”之后相继出现“右传”(同例下略)。与此前的“如左”对照看来,“右”是指明文字所处的位置。

古代的书写习惯是从上到下地竖写,一行到底后,由右向左提行续写。所以“右”在前,指上文;“左”在后,指下文。“右经”是指在这一行右边的文字是“经”,“右传”指此行右边的文字是“传”。

明陈继儒《狂夫之言》云:

岂非涣小群而为大群者哉?至其大差别处,则东华西竺之教,判然各为一家;如文字不相知,西方文字横行,从左至右。东方文字直行,从上至下是也;……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载:

《法苑珠林》云:造书凡三人,长曰梵,其书右行;次曰佉卢,其书左行,三曰仓颉,其书下行。今国书(按,指满文)下行而兼左旋;是又一格。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冬成书的刘树屏校长主编的《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云:“今东西各国皆别有文字,西文之祖有二:梵书右行,祛卢书左行,八变为今日之文字。东文与中国略同,而别创字母四十九以辅之,谓之平假名片假名。”他对文字的认识,特别是对外文和日文(东文)的认识,很有见地。

饶宗颐《论僧佑》(《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 6期):

阇那崛多译之《佛本行集经》、《方广大庄严经》此二名不作梵书、佉留书,而作梵寐书,佉卢虱底书,即Brahmi与Karosthi之音译。所云左行佉楼,右行梵,下行仓颉之说,先见于《佑录》,未详来自何书,世多以为出自《珠林》,彼实袭取僧佑也。

俞正燮《癸巳类稿》:“《一切经音义》云,佉路应言佉路瑟吒,谓北方边处人书,是佉路书。”

佉卢亦作佉卢虱咤、佉路瑟吒,梵语Kharostha 或 Kharosthi的音译,佛教传说人物,曾创制横书左行的古印度文字,又名犍陀罗文,通用于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带,因受梵书排挤逐渐消失,但在丝绸之路各地仍被使用到7世纪。如今阿拉伯文的写法也是从右向左行的。

清印光任《澳门记略》介绍葡萄牙语:“蕃字以二十三母互配而成,凡万国语言,风雨鸟兽之声,皆可随音成字。……其书右行与梵书同。”如今英、法、德、意、西……诸文皆从左向右行。

日文是沿袭中国的从上至下竖写、从右向左提行的书写方式,日语文书留有书证。请看以下两句日文的汉译:

1 左の事项を書いた申请書を提出してください。

(请提出记有下列事项的申请书。)

2 くぎり符号の使いかたについこは、ほとんど右の原則に尽きこいゐ。

(关于句读符号的使用方法,基本上只限于上述原则。)

把“左の事项”译为“下列事项”,把“右の原則”译为“上述原则”,是合乎实际的,因为日本文字的书写源自中国古代,至今保留以“右、左”代“上、下”(文)的习惯。

知识可以触类旁通,此即一例也。

照理,一组竖排文字整体向左旋转90度,就可视为横排;横排文字反向旋转,也可视为竖排。因此横排的对联文字,上面是上联,下面是下联;要还原竖排,则左旋,于是上联居左,下联在右,顺理成章。今天习惯从左到右横写的人,只要留心这一点,也不会无所适从。

1950年11月,人民进军,在泸定桥以北一公里处修建大渡河上第一座公路大桥,桥柱镌刻同志撰书的楹联,格式如下:

(右边)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上联)

(左边)三军远戍,严防帝国侵(下联)

这应该是书写诗联的典范。可惜许多影视作品的编导和舞美,可能自恃有才,临机一动,随意操作,闹出笑话。先举一例:电视剧《天和局》中马店大厅的楹联就挂成:

(右边)萍水相逢缘亦奇(实为下联)

(左边)风尘小住计良得(实为上联)

导演和舞美不晓得上联尾字是仄声,下联尾字是平声,缺乏音韵基本常识;又不懂横排文字转为竖排之法,所以挂反了。

最出格的是《密使》中侦察队长于明辉的追悼会上,三副大字挽联,足够气派,可也暴露出历史文化底蕴不深的缺陷——

(右边)百战威灵殁有神(实为下联)

(左边)一身肝胆生无敌(实为上联)

(右边)功称大树风雨惊秋(实为下联)

(左边)天坏长城河山变色(实为上联)

(右边)中原极目千裏伤春(实为下联)

(左边)故老掩涕三军凄感(实为上联)

暂且不细说“裏”是“里”的误植,单说这种颠倒上下联次序的挽联,违背书写必须“从上到下,向左提行”的原则,显不合上世纪40年代通行文字竖写的历史背景。

书画界的同道们都熟悉并一直沿袭传统的书写方式;然而近年来一些“改跷子”书画家在书写格式上屡犯低级错误,贻笑大方。试看报载贾平凹自题画跋:

畫之扵大坣以励其孤也/子遂/的日/ 譯經/在西安/想起玄奘/壬午冬/平凹畫/城南寂静的大雁塔

倘按“从上到下,向左提行”的规则读,必然百思不得其解。其实,揣度贾先生本意,他要表达的句式当是:

城南寂静的大雁塔 平凹画 壬午冬 想起玄奘在西安译经的日子 遂画之於大堂 以励其孤也

我们即便能弄懂贾先生原意,但我虽能认字,还是不懂“以励其孤”的意思。后见贾先生“后记”自述:“我画了唐僧玄奘的像,以他当年在城南大雁塔译经的清苦来激励自己。”原来贾先生把“其”当第一人称代词在用。真是创见啊!

还是听听西方朔先生的讲评吧——

什么“以励其孤也”,文言写得根本不通,自己称自己为“其”,一个“孤”,在这里能当“孤独”解释吗?完全可以解释为“以鼓励、奖赏他的孤儿”。再看题款的格式,直行,从左到右,全不合法度……

时至2013年,央视字幕仍不时出错,比如介绍黄庭坚赞杨凝式的诗,以竖排格式而乃从左到右书写,每句首字是:“世,欲,谁,下”;若按古今读书人的正常思维来读(即从右到左读),便是:

下笔便到乌丝栏。

谁知洛阳杨疯子,

欲换凡骨无金丹。

世人尽学《兰亭》面,

这成了什么诗啊!令人无语。

这里,吁请各媒体,特别是影响巨大的央视和各电视台的有关人士,学习一下中华书局和上海、江苏等古籍出版社编印的古籍书刊书写文字的排列方式(包括竖写标点符号),注意字幕文字的书写方式,正确安排竖写格式,不要再人为地造成认知障碍了。

上一篇:信息服务提供者:报业数字化转型的自我定位 下一篇:我省开通人大代表网上履职服务平台等(11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