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中学校训的由来及内涵

时间:2022-10-13 02:29:15

清华中学校训的由来及内涵

校训,既是学校学术和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高度概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两句话来自《易经》,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贵阳清华中学在面对运动场的旗杆底座镌刻着8个大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学校的校训。清华中学的这个校训是秉承清华大学的校训而来的。

贵阳清华中学于1938年5月1日在贵阳龙泉街复圣祠创办。当时正值抗战,经平津疏散到贵阳的清华大学的研究生、毕业生王万福、唐宝鑫(唐宝心)、徐步墀、索天章、李振林、宋士英、赵永昌、冀吉甫等8人得到原清华大学老校长、时任贵州省财政厅厅长的周诒春先生的支持,创办了贵阳清华中学。周诒春担任学校董事会董事长,也将清华大学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方针传承到贵阳清华中学,清华大学的校训亦成为贵阳清华中学的校训。

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方针的高度概括,是学校学术和文化的集中体现。什么是周诒春先生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方针呢?我们知道,清华大学最初称清华学堂,是清政府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创办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改称“清华学校”。1913年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病逝,时任副校长兼教务长的周诒春先生继任校长。1916年设立大学部,拟出学校建筑规划,加强学校硬件建设,先后建立起了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大礼堂等。根据清华校友的回忆及学校史料介绍,周校长在清华倡导德智体三育并进的教育方针。他说:“我清华学校历来之宗旨,以造就一完全人格之教育,未尝不悉心尽力。”由他亲自创办起来的《清华周刊》、《清华周报》上强调这样的思想:“今日之学生,宜着重德智体三育固矣”;“清华学校,当以养成完全人格的宗旨,故对于三育所施之功,不遗余力。”周校长所提倡和施行的德育,主要有以下内容。

其一,爱国思想教育。他教育同学们:“群策群力,同气同声,以达救国之目的”;“同学当国步维艰之日,均宜存餐风冒雪之志,以苦学自励”;“待之厚者责之愈重,仰之高者期之愈切。况今日之中国,外患纷乘,万事待理,不有人起而任之,将何以为国是,不得不望诸同学。斯时也,正同学卧薪尝胆,发愤忘食之时也。”他还利用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国耻事件配合教学,以激发学生发愤救国的壮志。其二,远大理想教育。他说:“留美学生须以学问经济为目的,切不可以学位为目的也。游学之宗旨,在吸收新文明,滋养新国家,非求博士学士也。”1917年2月他对即将毕业的同学说:“择业不当贪货利、骛虚名……当以天性之所近;国家所急需;造福于人类为准绳。”其三,艰苦朴素、勤劳实干的教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那时就注意对同学进行体力劳动教育,并亲自带领同学参加劳动。其四,热心公益事业、服务社会的教育。他说:“社会事业何谓乎?以有余之时间,有余之财力,有余之心思,谋他人之幸福之谓也。”他自己以身作则,认真践行。

1914年,鉴于“附近村民,衣食不给,无力入学,不为启牖,终成愚氓”,于是和学校师生一起,用多种方式募捐,创办了一所贫民学校,周诒春自任“总董”。此外,他又在校内首倡“校役夜课补习学校”,“星期六学校”、“星期日学校”等。在智育方面,除安排严整的正课之外,还特别注意安排各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增进学生的知识技能。经常举办讲演会和辩论会。创办各种公社、多种刊物等等。周先生亦是体育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他认为:“同学出具峥嵘奋发有为之气,万不可有老暮孱弱之象。”并规定每一天中,必须有一时段作为“强迫运动”时间,并在学校中先后建立了各种运动队,一定时间还举办校内运动会。凡学校参与校外的各种运动会,均能取得多种优异的成绩。

校训,既是学校学术和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高度概括。了解了周诒春先生创清华大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针之后,再来解说清大校训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两句话来自《易经》,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什么确定将这两句话作为校训呢?这是因为在1914年11月,梁启超应周诒春校长邀请,为学生作了一次题为《论君子》的学术演讲,并将演讲稿发表于《清华周刊》20期。梁启超认为应将清华学子培养成为君子,即英国所称的gentleman。他从学校教育的宗旨、以及时代和社会的需要阐述其重要意义。他说:“英美教育精神,以养成国民人格为宗旨。国家犹机器也,国民犹轮轴也。转移盘旋,端在国民,必须人人得发展其本能,人人得勉为gentleman,即我国所谓君子者。莽莽神州,需用君子,于今益极,本英美教育大意而更强之。国民之人格,骎骎日上乎。”又曰:“纵观四万万同胞,得安居乐业,教养其子弟者几何人?读书子弟能得良师益友之熏陶者几何人?清华学子,荟中西之鸿儒,集四方之俊秀,为师为友,相蹉相磨,他年邀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子,行将焉属?虽然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今日之清华学子,将来即为社会之表率,语默作止,皆为国民所仿效。设或不慎,坏习惯之传行急如暴雨,则大事偾矣。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则民国幸甚矣。”

何谓君子?我们知道君子初乃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君子务治,小人务力”。君子指当时统治者,小人指当时被统治的劳动者。春秋末年以后,“君子”与“小人”逐渐成为“有德者”与“无德者”的称谓。梁启超则是以高尚的人格标准来阐释“君子”。他说:“君子二字其意甚广,欲为之诠注,颇难得其解。唯英人所称gentleman,包罗众义,与我国君子之意差相吻合。证之古史,君子每与小人对待,学善则为君子,学不善则为小人。君子与小人之分,似无定衡。顾习尚沿传,类似君子为人格之标准。望治者,每以人人有士君子之心相助……”又曰:“周易六十四卦,言君子者凡五十三。乾坤二卦所云尤为提要钩元。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推本乎此,君子之条件庶几近之矣。”

他具体地阐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涵义。他说:“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曝十寒之弊。才智如董子,犹云勉强学问。《中庸》亦曰,或勉强而行之。人非上圣,其术学之道,非勉强不得入于自然。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世,犹舟之航于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不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又曰:“且夫自胜则为强,乍见孺子入水,急欲援手,情之真也。继而思之,往援则己危,趋而避之,私欲之念起,不克自胜故也。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王阳明曰:‘治山中贼易,治心中贼难。’古来忠臣孝子愤时忧国奋不欲生,然或念及妻儿,辄有难学一死不能自克者。若能摈私欲尚果毅,自强不息,则自励之功与天同德,犹英之gentleman,见义勇为,不避艰险,非吾辈所谓君子其人哉。”

对“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句,他作这样的诠释,他说:“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君子责己甚严,责人甚轻。孔子曰:‘勇弓自厚而薄责于人。’盖惟有容人之量,处世接物坦然无所芥蒂,然后得以膺重任,非如小有人者,轻佻狂薄,毫无度量,不然小不忍则乱大谋,君子不为也。当其名高任重,气度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此其所以为厚也,此其所以为君子也。”

综上所述,梁启超所谓的君子,正是一个以仁为内在要求,以礼为外在风范,以智为文化准则,以勇为英雄气度的人格要求。梁启超的论述既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又鲜明地体现了周诒春校长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针,所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学校的校训。

(作者系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

上一篇:传统婚礼的讲究和意头(中) 下一篇:“湄潭龙井”与制茶师傅邬锡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