襟怀天下 积跬步以躬行

时间:2022-10-13 01:41:59

摘要:《大学》早在千年以前便对国民高等教育德育工作画出了自己的框架。《大学》德育之“大”,体现在其立意广大、以榜样为先导;《大学》德育之“小”,则体现在其德育的推行方式是从每个个体的点滴行为开始;《大学》推行的自动教育模式主要含“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两方面内容,其德育的标尺可以概括为“公平”二字,这两个字在不同时代又当有不同的涵义。《大学》的德育思想对当代高等教育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大学》;德育思想;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126-03

大学,旧读大为“泰”,“大学”是西周时期学宫的名称,是当时直属于天子或诸侯的最高学府。朱熹《大学章句》有证:“及其十有五年,则天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朱熹则认为《大学》乃孔子感春秋时代礼崩乐坏之乱象,借周之大学教育复兴道德之言,其弟子曾子记而述之乃成此书。故该书又不仅仅反映的是周人的德育思想,更蕴含儒圣孔子的教育理念,值得重视,故纳二程之说,对其整理增删,遂独立成《大学章句》,并将之列入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大学》自此与《论语》、《孟子》、《中庸》共列四书而风靡天下。

《大学》说:“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因此,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道德教育既是教育的起点与归宿;又是教育的依据与途径;既是教育的过程,又是教育的目的。整个《大学》以伦理道德教育为核心,构成了一个自生自成、修己安人的道德教育体系。《大学》的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大学》德育之“大”与“小”

《大学》德育思想之“大”,最突出体现在其立意、襟怀之广。从其由来也可以看出,《大学》对德育的立意是极其广大的,乃心怀天下,为苍生计。《大学》相信“人性本善”,以德育为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认为人的核心问题是道德素质问题,只要社会全体成员都明明德于自身,进而化民成俗,天下之人皆成“新民”,则四海太平可期矣。实现“明明德”的具体方式,也体现了“大”的另一方面:《大学》强调君子的“榜样”作用。认为君子其德如风,可怀天下,可影响他人。而榜样,首先是“大人物”,即统治者高层以及圣人的教化,“明明德于上”,则百姓会“新民”于下,“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大学》德育思想之“小”,体现在其推行方式是从每个个体的点滴行为开始。事实上,《大学》既教人“明明德”,“教化”的主体怕是不仅限于领导和圣人,社会风气与每个人的行为都息息相关。故孟子有“人人皆可为尧舜”之说:“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孟子・告子下》)。所谓君子、圣贤,差别只在“为”与“不为”、“做”与“不做”。道德的标准并非高不可攀的,只要自己主观上有意愿,客观上去践行,就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正直的人,用自己的行为感动他人,即便微弱如萤火烛光,照亮的黑夜有限,仍是可以对周围的社会有一定影响的,这也是我们当今社会德育要求每个大学生“明明德”的意义所在。《后汉书・陈蕃传》通过陈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典故强调修身需注意小节的必要性。人的道德问题贯穿其一生,这一生虽然漫长,却都是一件件小事积累而成,正如孔明劝谏刘禅时讲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时刻谨慎诚实对待自己,才能真正实现德育上的修持。

二、《大学》的自动教育模式

《大学》推行个体德育的方式是自动教育。关于自动教育,即通过个人的不断修行以成就高尚德行。当代整体主义教育者注重灵性的培养,非常赞同我们东方哲学对于教育的理解:“觉醒”,即“悟道”为教育的本质。觉醒的人是摆脱以自我中心的控制,无私的与世界联结的人。“觉醒的人”的培养期待教师放弃改造学生的妄念,引导学生全面关怀大千世界与人生意义,克服与世界的疏离感,消弭学生被“役于他物”的异化状况。孔子所谓“君子忧道不忧贫”,正是这个意思。而对于怎样去塑造这样的“觉醒者”,当代整体主义者又一次复制了我们先贤的观点――提倡乐在其中的自我修行。作为修炼的学习,倡导通过缓慢学习、移情易性的学习和灵性的学习方式来平衡急功近利的快速学习与单调乏味的机械学习,这与我们国学经典《大学》千年前就已经在倡导的自动教育模式何其相近。

《大学》自动教育主要涉及到“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两方面内容。

“格物致知”,即在实践中感悟德育内容。朱熹云:“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众物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学生自我修行的实践过程中得来的往往比教师灌输效果来得更好。季羡林也认为,儒家伦理道德学说的重点不是理论而在实践。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虽然尚未正式步入社会,但是也有很多接触社会、亲身实践的机会。且校园生活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实践,这都是他们在德育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如果教师在能够给他们独立思考机会的同时注意在这些环节适当引导,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所谓“诚心”,指时刻注意自我修行,不要掩耳盗铃,以为没人看到就自欺欺人,也不能因为受到指责的是自己就竭力自我辩白推卸责任。所谓“正意”,即希望人们把心思用在修身这个正确方向上,专心致志,时刻考察本心,借以达到直内而修身的目的。孟子云:“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曾子“一日而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孟子面对他人指责重视自我反省等成功的故事,都体现了儒家这种诚心修行的可行性。

为实现“诚心正意”,《大学・诚意第四》提出了“慎独”的概念:“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中庸》解释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梁涛先生认为这里的“慎独”实际是指内心的专注、专一,具体讲,是指仁义礼智圣五种“德之行”专注、统一于内心的状态。陈来先生则认为慎独舍体的功夫是以“内―外”关系为焦点,以求内不求外为导向的。同时也可见,仅仅是专一,不能充分说明慎独之义,专一必须是专诚于内心,专心于内;仅仅使心独自地、不受身体五官影响地发挥其功能也还不够,还必须明确慎独是不受五官影响而专心于内,才是慎独。慎独形于外则需慎隐慎微。朱熹《中庸章句》注云:“隐,暗处也。微,细事也”。《大学・第七章》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往往容易在独处或细小之事上放纵自己,而慎独则要求“勿以恶小而为之”,做到“不欺暗室”、“不愧屋漏”。这表明铸就君子人格尤需谨小慎微,尽小者大,积微者著。通过行为的反身自省,真心实意地向善守道,涵化道德准则于内心,真正由天命之性作主宰,方可“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诚于中而不能形于外,则天命之性失去了着落;形于外没有正心诚意的导引,则会流于空泛。

三、《大学》德育之标尺

而德育修身的过程中又应具体以什么为对,什么为错呢?《大学》给出了两个字:“公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第五章》),要在格物的过程中注意世事存在的这一铁律,时刻以己推人,换位思考,方能周全。所以老子曾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吕氏春秋・察今》亦云,“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知人。察今则可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这也是儒家“e矩之道”的真谛。

在古代,儒家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体现和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制定了一套具体的道德标准,那就是“礼法”。古人修行的重要内容就是守礼。孔子甚至认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礼既为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大多数人权益而设,其之于人,有指导、节制、综贯、衡断等诸多作用,能促进人与人关系之圆满。是以礼治向来为儒家所推崇。而礼所拱卫的核心思想还是“公平”,这个公平首先体现为“仁义”。只是,“仁义”具体又指什么?季羡林晚年曾提出,对于“仁义”的具体内容,《大学》并未涉及,读者或听者并不能从书中得到清晰的概念。有的学生因此说,先儒不够厚道,提出了“仁义”这两个字眼却不告诉我们具体内容是什么,更未曾讲具体应该怎么去做。然笔者窃以为这正是先儒的高明之处。正如季羡林所说,各个时代,各个民族,情况不一,要求不一,道德标准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对于过去的道德标准我们需要批判地继承。过去适用的,今天未必适用,今天适用的,将来未必适用。新的社会环境急需我们制定出新的“礼”,来为广大学子乃至整个社会德育建设作出贡献。

四、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将技能培训视为基础教育,而将怎么做人,怎么实现人的价值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对中国古代人才培养规划了一个基本的框架。直到清末列强入侵,西方科技文明的冲击粉碎了国人的尊严,科技兴国的呼声越来越高,“民主”和“科学”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德育在人们的观念中逐渐模糊。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代国人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样化,社会道德危机日益凸显,高等教育的德育工作也成为诸多有识之士越来越重视的一个迫切问题。

同时,仅仅在校园里加强德育,是不够的。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它对青年人的影响有时比校园更加深远,所以,大学校园只能给学生基本的理念和自我修持习惯,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德育工作还需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这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孔颖达.尚书正义[M].上海:中华书局,1980:213.

[2]黄志成.西方教育思想的轨迹――国际教育思潮纵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季羡林.读书与做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

[4]梁涛.郭店楚简与“君子慎独”[EB/OL].[2000-06-04].

.

[5]陈来.“慎独”与帛书思想[J].中国哲学史,2008,(1):17-18.

[6]周予同,朱维铮,等.论语二十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193-194.

[7]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岛森哲男.马王堆出土儒家古佚书考[J].东方学,1978,(7).

基金项目: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传承工作室;上海中医药大学凌耀星名师传承工作室;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庆其名师研究室;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S0103)。

作者简介:王丽慧(1975-),女,河北唐山人,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内经》教学与研究。

上一篇:浅谈幼儿数学活动中操作法的运用 下一篇:美国的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及对我国的借鉴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