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词仍然的语义及其预设触发语功能

时间:2022-10-13 01:19:19

摘要:目前学术界对“仍然”的用法存在着争议。本文结合语料分析了“仍然”三种用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把“仍然”的语义进一步抽象为表示“超预期重现”。此外,本文还分析了“仍然”使用的语义背景,并证明了“仍然”是一种预设触发语。

关键词:仍然;用法;超预期重现;语义背景;预设触发语1引言

关于“仍然”的词性,一般都认为是一个时间副词(陆俭明、马真1985;张谊生2000)。关于“仍然”的用法,目前学术界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仍然”表示已经存在、出现或进行的状态、情况或行为动作持续不变。(陆俭明、马真1999)。第二种观点认为“仍然”的用法分为两种:(1)表示某种情况持续不变;相当于表示持续的“还”。(2)表示恢复原状。含有事情曾一度中断的意思。如《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虚词词典》、《现代汉语虚词词典》等。第三种观点认为“仍然”的用法应分为三种情况:(1)某事始终保持原来的状况,没有发生变动。(2)某事虽然一度中断或发生过变动,但最后还是恢复了原来的状况。(3)按一般情理讲,甲乙两事不能相容,但事实上甲事发生以后并没有影响乙事。如《现代汉语虚词例示》。

本文主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仍然”到底有几种用法?(2)这几种用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3)“仍然”是否具有预设触发语功能。

2“仍然”的三种用法及其语义联系

本文通过考察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语料库(CCL),发现“仍然”有三种不同的用法。例子如下:(1)下班后他仍然在考虑工作中的问题。(2)商场仍然像往常一样热闹。(3)从国外回来后,他仍然在那所学校任教。(4)伤愈出院后,他仍然担任车间主任。(5)它们无孔不入,即使门窗紧闭的空调房中,灰尘仍然会钻进去。(6)饭虽然没煮熟,可是他仍然吃得很香。

例(1) (2)属于第一种用法,表示以前出现某种状态或行为动作,现在也有该状态或行为动作,中间没有时间间隔。以(1)为例,下班前他考虑问题,下班后他也考虑问题,这个行为没有间断。这种用法可以用下面的图1来表示:

图1图1中的T0表示某个时间点(如下班时间),T-1表示T0之前的时间(如下班前),T1表示T0之后的时间(如下班后),D表示某种状态或行为动作(如考虑问题)。整个图一表示的意思是:在T0之前有D,在T0之后(含T0)同样有D。

例(3) (4)属于第二种用法,表示以前出现某种状态或行为动作,现在也有该状态或行为动作,中间有一段时间间隔。以(3)为例,“在国外”是一个时间段,此前他在那所学校任教,此后他同样在那所学校任教。这个行为中断了一段时间又恢复了。这种用法可以用下面的图2来表示:

图2图2中的T表示某个时间段(如在国外),T-1表示T0之前的时间(如出国前),T1表示T0之后的时间(如回国后),D表示某种状态或行为动作(如在那所学校任教)。整个图2表示的意思是:在T之前有D,在T0之后(不含T0)同样有D。

例(5) (6)属于第三种用法,表示在某种条件下会出现某种状态或行为动作,现在条件不同了也有该状态或行为动作。以(5)为例,“有孔”是一个条件,在此条件下灰尘可以钻进去;现在门窗紧闭了,灰尘同样可以钻进去。这种用法可以用下面的图3来表示:

图3图3中的C-1表示某个条件(如有孔),C1表示另一个条件(如门窗紧闭,无孔),D表示某种状态或行为动作(如钻进去)。整个图3表示的意思是:在条件C-1有D,在C1同样有D。

通过以上三个图示,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三种用法之间的语义联系。前两种用法的区别是有无时间间隔,共同点是都表示时间。第三种用法跟前两种用法的区别是不表示时间,而是表示条件。这三种用法的共同点是:在某个时间T-1或条件C-1下有D,在改变了的时间T1或条件C1下同样有D。

3“仍然”使用的语义背景及其语法意义

上面讨论了“仍然”的三种用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采用图示的方式进行了形式化的语义解释。但是这样做只能帮助我们理解句子中“仍然”的意思,而不能帮助我们正确地使用这个词语。什么时候可以用“仍然”,什么时候一定不能用,什么时候可用可不用?这些问题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最最关心的问题。

马真(1983)的文章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她说:“要搞清楚‘反而’的具体用法,首先必须了解这个词在句中出现的语义背景。”同样,我们在这里要想搞清楚“仍然”的用法,也必须首先了解该词在句中出现的语义背景。经过考察我们发现,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总是在下面的语义背景下出现:甲:在某个时间或某种条件S1下,通常/预期某种动作行为D会出现。乙:现在S1变成了S2,两者存在一定差别。丙:预期该动作行为D不会再出现。丁:动作行为D照样出现。

下面我们结合语料库中的具体例句加以分析:(7)统一战线,过去在战争年代是我们夺取革命胜利的一大法宝,今天仍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法宝。(8)虽然在这方面做了很大努力,涨幅仍然高达百分之二十一点七。

先看例(7),其中的甲是“在战争年代(S1),统一战线是我们的一大法宝(D)”。乙是“时间从S1变成了今天(S2)”。丙是“预期统一战线不再是我们的一大法宝(D)”。丁是“(统一战线)照样是我们的重要法宝(D)”。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形式。再看例(8),其中的甲没有出现,我们可以推知是“没做很大努力(S1)会出现涨幅很高的情况(D)”,乙是“条件从S1变成了做了很大努力(S2)”,丙是“预期涨幅很高的情况(D)不会再出现”。丁是“涨幅照样高达百分之二十一点七(D)”。

对“仍然”使用的语义背景的分析也有助于我们归纳出其语法意义。通常/预期某种动作行为D会出现,现在条件发生了变化,动作行为D照样出现。据此我们可以把“仍然”的语法意义初步描述为“重现”。对于前两种用法来说,动作行为D在不同的时间段发生了两次,是现实中的“重现”;对于第三种用法来说,动作行为D在预期中和现实中各发生一次,也可以看做一种抽象的“重现”。但是这种“重现”跟“又”、“再”等表示的单纯的“重复、重现”又有所不同,“仍然”表示的“重现”是情况发生了变化之后的“重现”,有强调这种“重现”异乎寻常、超出预期的意思。据此我们可以把“仍然”的语法意义进一步抽象为表示“超预期重现”。

4“仍然”的预设触发语功能

在语义分析中,常常会遇到“预设”和“预设触发语”两个概念。预设可以定义为“说一句话时预先公开承认的某种事实”[1]。通过分析预设,可以推导出说话者的言外之意。“预设触发语”可以简单定义为能够引出一个预设的词语或从句。我们认为“仍然”是一个预设触发语。

我们在使用“仍然”这个词的时候,一般只说出“仍然”语义背景中的乙、丁两部分,而语义背景中的甲和丙通常并不出现。事实上,甲一般是以预设的形式存在于说话中的,而“仍然”作为预设触发语,所引出的正是这个预设甲。例如:(9)农业虽然遭受严重水旱灾害,仍然获得较好收成。(10)无论住户怎样地搬进搬出,这个院仍然保留着那种浓浓的情意。上面例(9)出现了乙“农业遭受严重水旱灾害”和丁“获得较好收成”,甲没有出现。我们同样可以从乙和丁推导出甲为“没遭受自然灾害会获得较好收成”。这正是例(9)的预设。例(10)也可以进行类似分析。

5结语

我们通过考察语料库,结合语料分析了“仍然”三种用法的区别和联系,并且在分析“仍然”语义背景的基础上,把其语法意义进一步抽象为表示“超预期重现”。“仍然”可以看做是一个预设触发语,其预设一般为语义背景中的甲。我们可以通过句子中出现的乙和丁推导出这个预设。

参考文献:

[1] 郭锐,语义分析课讲义,2005.

[2] 中文系1955 1957级语言班,编.现代汉语虚词例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 范晓,.预设和蕴涵[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4] 侯学超,编.现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 蒋琪,金立鑫.“再”与“还”重复义的比较研究[J].中国语文,1997(3).

[6] 陆俭明,马真.关于时间副词[M].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版),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7] 陆俭明,马真.说“反而”[J].中国语文,1983(3).

[8] 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9] 王功龙,刘东.“依然”和“仍然”的比较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

[10] 张斌,主编.现代汉语虚词词典[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1]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上一篇:民歌中的文化生态解析 下一篇:女性高职教育中学生艺术素质提高多样化途径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