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课程案例教学研究

时间:2022-10-13 01:05:28

《概论》课程案例教学研究

摘 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要讲授的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同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产生的理论成果。既体现了这一理论体系内部各组成部分的一脉相承,又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品质。因而在教学中要求以“素质教育”为宗旨,运用案例教学方式,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上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轨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学生树立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人生方向。

关键词: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案例;教学实践运用;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4-0241-02

一、《概论》课开展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简称《概论》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同时由于学生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的现实,如何运用案例教学,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能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地学习知识并实现学习的迁移和知识的实际运用,使学生从中获得独立的思考能力,批评认识的能力并成为主要目标的教学理论体系。回顾我们《概论》课的教学,基本上以教师、教室、书本为中心,教室的教学以知识传递为主,重视学科内容的讲授,而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关注不够。“灌输”的教学方法所形成的是接受式学习,忽视交流、合作、主动参与、探索等学习方式,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忽视对学生学习习惯和认识态度的培养。这既不利于《概论》课树立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教学目的的实现,也不利于大学生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为此,我们《概论》课教学改革必须对原有的教学观念进行深刻地反省。

首先是教学目标定位的转变:从传授知识的单一教学目标向培养学习能力为主的教学目标的转变。一个人的人生观的形成需要主体通过一个感悟人生价值的过程,也就是说他需要主体通过一个对人生存的意义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怎样实现自我目标,这些问题有所感触而领悟的过程。正因为人的思想形成必须通过感悟,所以,感悟学习在《概论》课教学中具有核心地位,而感悟要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则要以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来实现。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往往把学生视为很不成熟的个体,认为学生不足以承担起发现问题和创新知识的重任。结果,教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毫无保留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似乎学生接受的知识增多了,殊不知学生被动地接受,以至于联系、质疑、批判的思维空间都被应接不暇的知识量所充斥。其实,感悟只能由学生自己获取,那是别人所无法替代的。这种“教大于学”的教学不仅不能增加学习的感悟,还可能破坏感悟,混乱学生的心智。实践证明,我们片面地强调学生对社会的顺应,正恰恰放弃了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改造社会的人才这一教育目标,只会全盘接受现成知识的学生往往不会成为社会生活的创新人才,不能成长为社会进步的主力。相反,“教大于学”的教学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对学生限制较少,更多地是引导学生主动去观察、体验、阅读和思考,让学生自己从中去感悟。表面上看似乎学生接受的东西减少了,其实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学习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精神,它能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实现知识的内化,从而不断提高其感悟水平,使感悟滋养学生的心田,成为他们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的坚实基础。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为重要。

其次,是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从“一言堂”转变为“大家谈”。在案例教学中我们认识到要应用合作教学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合作教学的关键是把课堂教学组织从“一言堂”改为“大家谈”。教学过程中不再是教师的单向质疑转变,而是转变为师生双向质疑。教师的角色有所变化,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指导者,不再担当知识的权威,在课堂探究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可以相互指正和批评。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教师对于学生的观点应当给予充分尊重和理解,就算学生的观点不是十分成熟或者是十分幼稚,我们也应当适当地给予肯定,在肯定的基础上给学生一些适当的建议。因为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大对生活或者学习的感悟,这些感悟也许还不成熟或者不清晰,但毕竟是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践成果,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将会是他们分析问题的基础,所以对待这些不成熟的观点,老师在了解学生的思想偏差问题的基础上,给予他们积极地保护和鼓励,并引导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完善,最终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概论》课案例设计的原则

在上课过程中,根据《概论》课时代的特点和当代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心理状态来设计案例教学。

1.原则

第一,坚持立足于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原则,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所积累的丰富经验,立足于中国深厚的文化积淀,立足于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尤其是对人的需求的现实,力图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国家、民族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结合,学生就业与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结合,提出了“培养科学的国情观”的教学理念。希望通过对历史的记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而坚定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明确自身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案例情节的时代性为切入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讲现实,赶潮流,不空谈大道理。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大学生已经完全转变了过去我们认为的那种呆板形式,他们更加注重个性发展和自我空间。我们作过这样一个问卷调查:“你认为《概论》课的内容足够多吗?”结果有80%的学生希望能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授课内容要多一些案例分析。《概论》课的教学对象都是大学生,他们从初中开始就接受着思想政治教育,对很多历史、政治、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如果我们还是一成不变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会被磨灭。为广泛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概论》课的讲授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案例分析的授课,通过案例的分析将学生引入教学内容,通过以案例情节的带入开展教学。为此,我们设计案例教学时,一定要与时事相结合,紧扣时代脉搏;把国内国际上正在发生的或者刚刚发生的重大事件引入案例教学中,让我们的《概论》课不断创新,也不会使学生产生以前学过重复学习的感觉。

第三,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案例,希望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的思想困惑。据调查,很多学生不愿意上合班课,除了觉得上合班课人数太多影响听课质量外,主要原因是合班上课教师无法和每一位同学互动,学生的能动性得不到发挥。所以《概论》课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必须能够体察每一位学生的状况,做到有针对性地把思想教育寓于知识学习之中,运用邓小平理论的创新思维成果启发学生创新性地解决自己的思想困惑。因此,“因材施教”是我们设计案例教学应当遵循的又一个重要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运用问卷调查和交谈方式外,还引入了激励机制鼓励学生主动提问题,从中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针对学生的思想困惑选择相应的案例进行剖析和讨论。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 下一篇:大学英语口语测试标准和理论依据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