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专业能力培养,实施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标准

时间:2022-10-13 01:00:12

促进专业能力培养,实施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标准

[摘 要]改革以教材为规范、教师教授为主体的方法,建立以学生为目标受体的教学评价标准。通过建立和规范塑料模具设计的教学、课程资源和考核评价办法,并以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得到的知识水平及能力为最终评价准则。通过这一课程标准实施使得该课程提高育人效果,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专业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课程标准 塑料模具设计 专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8-0043-02

塑料模具设计为我校高分子材料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综合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课程。目前,该课程大多采用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经验和技能。一般情况下任课教师也同时作为考核者,教考合一,影响对学习效果评价的公正性。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该课程也引入了很多新的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互动教学、案例式、项目式教学等,这些教学方法往往侧重于“教什么”和“怎么教”,但对“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涉及不深。教学是否成功应主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效果来判断。如何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仅仅依靠一张试卷的成绩和笼统的平时表现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如何结合高等教育特点,融入一定的实践性、应用性及创新性,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对本门课程进行了“基于标准的”教学改革(standards-based education reform)。

一、从“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入手改革课程

传统教学中,课程内容由教师主要依据统一的素材如教材、文献资料等来组织教学。教师的任务就是用讲授法准确无误地传递这些知识,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不断熟悉、记忆这些知识。这种教学实施过程中,主要特征体现在:教师的水平决定着教学质量,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接受能力差异。往往在最终考核的时候,同学之间的学习效果差距非常大。

为改变这种情况,使每位同学都能从课程中获得专业素养的提高,我们尝试从“教学标准”入手,提高学习结果的重要性。要求教师整体思考目标、教材、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提高教学实施的有效性。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就是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评估设计先于教学设计、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规定的学习结果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评价、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改进教学等一系列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在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清楚地意识到: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必须学会什么?能做什么?标准达成中应有怎样的质量表现?这些问题对于教师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设计

良好的教学标准不应该依赖于具体的教师、大纲或教材,而更应该是具体的学生学习质量和效果,也是我们每个专业教师应该达到的教学要求。

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其中关键点是具有“设计中等复杂程度塑料模具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这即为我们设计标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我们设计了详细的课程标准,如表1和表2所示。整个标准涵盖的范围如图1所示。

表1所示为教师队伍标准,规范了一个可以达到目标的教学团队。

表1.教学团队标准

具体的单元知识教学标准示例,如表2所示。

表2. 单元教学标准示例

三、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建立以教学受体目标标准为导向的动态教学体系,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讲课、实训、大纲、教材等固定教学手段、完全根据学生素质、用人单位要求、模具动态前沿来建立动态的教学体系,为达到这个目的,教师需要随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并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在学生没有达到要求时,应该提供额外的补充教学。这样,经过课程学习,学生方可达到与学习标准的完全统一。

学生学习效果的呈现,最终体现在是否能够运用教师所指导的学习方法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是否能够做到举一反三。我们进行的“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教学改革,进行细化课程标准,确定课程内容,进行预设评估设计,最终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提高专业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

表3.不同教学实施方法的对比

四、结束语

本文探索了在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中实施教学标准的问题,通过这一标准实施使得该课程的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教学标准的实施不是限制教师的行为,也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给教师一种目标感,为教学确立一条质量基线。在提高教学实施效果后,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仍然具有自由的实施空间。

[ 参 考 文 献 ]

[1] 冯喜英.从基于教科书的教学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2011,(8).

[2] 崔允.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教学研究,2009,(1).

[3] 单美贤,秦军,霍晓峰.研究性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以《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为个案[J].现代教育技术,2009,(7).

[4] 汪劲松,张文雪,汪蕙,张佐,宗俊峰.创建研究型本科教学体系提升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4).

[5] 杨寿堪.从教与学的关系看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上一篇:如何激发农村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下一篇:浅析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