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 创建和谐校园

时间:2022-10-13 12:57:30

坚持以人为本 创建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4―0166-02

当前,创建和谐校园应与全面落实党的“十”精神紧密结合起来,高扬以人为本的旗帜,从师生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事情入手,切实解决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建和谐校园,关键是教师,核心是学校管理,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师和谐发展

实践证明,和谐校园的创建与发展,教师是关键。我们要千方百计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和实践以人为本的教师观,在充分相信和尊重教师的基础上,根据教师发展的各种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制定相关措施,促进教师的成长。

一是学校要以教师发展为本。为教师的快速成长、价值的实现搭建平台,使其“精神追求更高,内涵发展更快,形象塑造更美,自我感觉更好”是学校进行教师业务培训的基本原则。学校要通过制定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围绕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吸引教师积极参与,为教师发展筑路搭桥。要全面、发展、辨证地看待教师,公平调控差异。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教师发挥智慧和才能创造机会。要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要创设民主科学、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要支持教师学历进修和培训。通过这样的努力,为教师创造乐业的空间、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

二是要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地评价教师。对教师的评价既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到群体的和谐与发展,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评价观,尽量彰显教师的自身优势,褒奖教师的长处,用科学的激励和评价机制,焕发教师的热情,昂扬教师的斗志,增强努力的信念,坚定成功的决心。同时要大力培植群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爱业、乐业的思想。要通过“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活动,使教师搞好自我评价和反思,最大限度地化解工作中的各种矛盾,以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三是要知人善任,发挥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创建和谐校园的一大法宝。从客观上讲,教师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自有伯仲之分。作为学校领导能否知人善用,扬长避短,合理配置,是发挥每位教师作用的关键。所以,要善于分析,科学协调,发挥“尺有所长”的功效,挖掘教师的潜能,使每位教师在实现价值的前提下,愉悦身心,充分发挥才能。

四是体察教师需求,发挥“甘霖”效应。力求做到“一个关心,两个尊重”即关心教师的疾苦,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以亲情换友情,以真心换真情。教师为社会、为学校、为学生服务的同时,也有各种物质的、精神的、心理的、家庭的、社会的需要,这些都是人之常情。所以,作为学校和领导就要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予以满足。当满足教师某一需求时,必将赢得相应的感动和信赖,而这种“久旱逢甘霖”的满足必将焕发教师更高的工作热情,从而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教师的幸福感。

二、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创建和谐校园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随着教育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人们逐步形成了全新的、科学的学生观,即学生是发展的人、个性的人、将会成才的人。在这一学生观的指导下,要充分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根据其不同特点和差异,让他们获得平等、和谐、自主、充分的发展,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是以学生为本,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是权利的主体,又是责任的主体,学校和老师既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这是建立平等、民主、道德、合法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学生自主创新发展的前提。为此,必须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蹲下去与学生平等交流,走过去替学生排忧解难,站起来为学生指路导航”。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以学生为本,教师用“真爱”对待每一位学生。高尔基说过:“你爱孩子,孩子就爱你,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可以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师的整体素质中,师爱比知识更重要。有浓浓的师爱,才能沟通师生感情,才能架起彼此信任和理解的桥梁。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教师虽然也对学生付出了爱,但这“爱”有时使学生很痛苦,甚至受到束缚与禁锢。有的教师打着“严师出高徒”的旗号,对学生百般训斥;有的教师打着“为学生前途着想”的旗号,对学生唯分数至上,搞题海战术……这些都不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必将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压抑学生的个性,摧残学生的特长,泯灭学生的童真。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爱”,不是“真爱”。因此,在创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教师要提升、优化自己的情感,要能善待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并用饱满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激励学生。要能用热情化解师生之间的摩擦与矛盾;要能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三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长足发展。由于遗传基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在兴趣、爱好、气质、性格、智力、意志、情感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教育者在教育目标的确定上必须具有多层次性和多类别性,在教育手段上必须具有多元性和全面性,注重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持续的发展。

四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参加学校和班务活动的管理,使学生在各项活动中认识自我,在自主管理中调节自我,在学习和生活中完善自我,养成宽容地待人、和谐地待自然和社会的人格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创建和谐校园,学校管理是核心。学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人与学校共同发展的目标。

一是学校领导要率先垂范,注重自身形象,淡化权力意识,实施民主管理,彰显人格魅力。学校领导要坚持以德立身,以身示范,严于律己,自身修炼,不自以为是,不偏听偏信,不。同时作为学校领导不能只陷于杂务,流于琐事,而应该既做教育教学的示范者,又要当教研教改的带头人,在教师中树立起“四敢”即“敢挑重担、敢担责任、敢为示范、敢创新路”的领导形象。

二是坚持刚性制度约束与人性化管理的和谐统一,力求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形成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舞台。在人的管理上突出一个“绩”字,让成绩说话;在教学管理上强调一个“规”字,不循私情不照顾;在执行纪律上突出一个“严”字,不留“缺口”;在管理方法上,采取责、权、利一致,实行权利分散,相互制约,分工负责,责到人、权到位、利相系;在具体操作上,任务到线,目标到人,分层签定责任状,上至校长,下至员工,没有特殊的人和事,只有目标和责任;在配课制度上,采取首位提升和末位淘汰制。实践证明,让制度说话,用制度管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才能形成巨大的前进动力和竞争活力。

三是解决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个时期、一种背景下,往往会出现一个被教师特别关注的热点,如评优晋级、评先表模、财务支出等,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领导要深入群众,顺势疏导。否则,热点会转化为工作的难点,转化为制约教师发展的焦点。为此,学校要建立公正、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健全和落实教代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给予教师足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力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民主平等、团结尊重、和谐发展的校园环境,使教师自觉地把自己和学校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四是要树立服务意识。要求教师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学生面前不讲条件,育人大计没有折扣”的观念,鼓励教师做学生的“人格示范者,发展促进者,心理支持源”。学校管理重在服务,服务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学校领导一方面要关心、爱护、尊重、信任、体贴、理解自己的下属,积极地为教师创造温馨愉快的工作空间,努力营造一种“上下同欲,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要把学生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着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逐步实现教育公平,把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还要逐步完善学校的教育设施,开发学校的教育资源,丰富校园文化,创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和自主发展的氛围,为教师搭建“绿色”的发展平台。

创建和谐校园是现代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标之一,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创建和谐校园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和协调,需要时时处处以人为本,需要全体领导教师齐心协力。只有这样,才会为学校、教师、学生铺设出走向成功的宽广之路。

上一篇:巧用“微笑添加剂”创造学习新天地 下一篇:农村中小学教师科研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