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筝”的启示

时间:2022-10-13 12:34:56

“放风筝”的启示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让学生充分地释放发展的能量。教师要乐于做一根风筝线,搭建学生发展平台,变课堂为学堂,变课堂为学生表演的舞台,成为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大平台。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面对一群群欢快的孩子,面对一只只扶摇而上的风筝,不由兴味盎然:孩子紧跑慢牵,目光随着风筝飞升、下降,时而惊喜,时而失望,时而紧张,时而放松,目标只有一个——让风筝稳稳地升上天空,风筝也只有一个理想——放飞自己,翱翔蓝天,而那根细细的风筝线的作用就是帮助孩子实现目标,让风筝得以越升越高,自由翱翔。渐渐地,我的眼前幻化出一幅奇妙的图画:孩子——目标、线——老师、风筝——学生。语文阅读教学不也正如放风筝一样吗?不也正需要紧扣语文课程目标,让学生放飞自我吗?

一、目标——和孩子一样“咬定青松不放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除了培育阅读能力,还有情感的熏陶,品德的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即一是培养阅读能力,即“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二是培养认识能力,即“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三是充实文化底蕴,即“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四是培养崇高情感,培育“爱国主义情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五是形成优秀品质,即有“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又有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想方法”。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是把学生引向课本,脱离生活,脱离实践,语文学习也只是抄抄写写,读读背背,一味重复别人的思想,复制别人的说话,这样不仅堵塞了学生语言发展的活的源泉,封闭个性发展的广阔天地,同时也使教学陷入痛苦的深渊,这种纯粹培养学生成为知识的接收器和传声筒的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必须改变。

素质教育下的新课程要求我们要和放风筝的孩子一样,牢牢记住教师的教和孩子的学的整体目标,注重情感体验,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教师——做根时隐时现的风筝线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着自身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这种逻辑和规律就是顺应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如果教师不寻求学生自我发展进行教学活动,便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时代精神。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让学生充分地释放发展的能量,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也正如小平同志所说的“发展是硬道理”,构筑发展平台,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乐于做一根风筝线,搭建学生发展平台,变课堂为学堂,变课堂为学生表演的舞台,成为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大平台。

1、把读的时空还给每个学生。

阅读是很自我的。它不仅是一次信息的摄入过程,也是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智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与作者情感的交流过程。现在,我们老师在课堂上也让学生读书,但问题是这种读主要是为了回答老师的问,配合老师的教。读书的时间控制也要按教师课前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在一些所谓的公开课上,甚至是走马观花的读,装腔作势的读,作秀的表演读!这样的读,学生的心是浮的,气是燥的,何谈“神游其间”,何谈“浮想联翩”,何谈“悠然心会”。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是捆住学生读的绳索,而应是根隐形的风筝线,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读服务,突出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保证学生宽松、自由、开放的阅读时空,让学生有时间读,有心境读,追求一种读书的无扰与无我,一种从容与自在,只要把读的时空还给每个学生,学生才能读出感觉来,读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把一颗稚气、水一般澄明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最终为人生的未来发展构筑起一座精神的家园。

2、把读的自交给学生

阅读就是对文本的欣赏,是有情趣的,可以带来美感与愉悦的。这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了一种渴望与期待。我们把阅读的第一棒交给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你怎么读,怎么想,这是你的权利。”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我以为……”“我能不能这样说……”“我推测……”“我补充……”“我不同意……”。只有了丰富多彩的“我”,课堂才是美丽的。

3、为学生的读创设情境

语言文字反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对那些抽象的、深奥的、曲折委婉的、情深意长的内容,学生往往难于作出深刻的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展开想像,让课文内容在脑海中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立体画面,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

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再现于课堂,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新鲜,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启迪思维、促发语感。经常用录音机播放美妙的配乐朗读,用CAI展示课文中的诗情画意,用投影片分层剖析课文的内在涵义,能使教学过程有形、有音、有情、有境,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趣盎然。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叶老的话说明,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去体验文中的场景以及人物的境遇。这样,文中所表达的内容与学生认识上的时空距离就会缩短,有益于形成良好的语感。

三、学生——放飞的风筝

正如放飞的风筝一样,获得了自主阅读、探究主动权的学生,个性也得到了张扬。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由于读得真切,心有所思,这时他们便会萌生倾吐、与人交流的冲动,他们渴望自己的感悟体验得到同伴的认可,他们也想听到别人的真知灼见。于是他们首先会自发地在临时组合的学习伙伴间展开沟通与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入景入境地朗读,他们入情入理地解说,他们学会了聆听,学会了表达,学会了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不断地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从而对知识与方法产生新的洞察与领悟,交流中内化了语言,交流中让思想变得深刻,这是对文本感悟体验的释放,这也是反思中情感智慧的升华!同时又实现了课程目标要求:“除了培育阅读能力,还有情感的熏陶,品德的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字词句的运用,要全面提高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要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人格素养。作为教师,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吧,让自己成为连接新课程目标与学生发展的纽带,做那根让风筝扶摇而上的风筝线吧。

上一篇:关于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下一篇:“智囊读书汇”3月经管图书价值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