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音乐研究的新视角

时间:2022-10-13 11:42:35

曲艺音乐研究的新视角

冯光钰先生新作《多重视野中的曲艺音乐》由华夏文化出版社于2004年12月18日出版。全书共四个章节,分别从曲艺音乐的传播途径、口头传承、音乐资源共享、曲艺音乐形态、地域文化、实践积累等多重视野,对我国曲艺音乐的历史概况及类型、结构、创腔、演唱、流派、伴奏、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同时还有三篇附录,分别是音乐性曲种分类一览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音乐性曲种一览表和各少数民族音乐性曲种一览表,这些附录较全面地展现了我国各地区、各民族音乐性曲种的现状,且提供了一些可参考的曲艺音乐分类及流布情况,对曲艺音乐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一章,作者从多种传播途径来探讨曲艺音乐的历史发展概况及曲种类型。在介绍曲艺音乐的历史概况中,以时间为顺序,从先秦到汉唐,再至宋元明清,一直到改革开放的各个不同时期,曲艺音乐以各种类型在历史长河中的流传与传播。而在曲艺音乐的类型及其传播的研究中,首先解决了如何界定音乐性曲种的性质及特点这一复杂的问题,提出四个构成曲艺音乐多种因素中的主要特点,即:1.拥有一定的基本腔调;2.唱腔音乐富于叙事性特点,可以用来演唱长篇故事;3.有“一人多角”或“多角坐唱”的特点;4.其传播者在民间大多是职业艺人或半职业艺人。①同时还提出了少数民族曲艺音乐应具备的五个特点。其次是将曲种以纵向传承及横向传播与音乐形式(含伴奏方式)特点相结合的方法,将我国众多的音乐性曲种分为牌子曲、鼓曲、弹词、琴书、道情、本土小曲等六大类。这六大类的排列是按其流布范围及影响大小为序的。然后分别对这六大类曲艺音乐的艺术特色及传播规律作举例分析,将我国各地区、各民族流传的几百个音乐性曲种的类型模式基本理清。最后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中国曲艺音乐在现代社会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就传播途径而言,已呈现出从过去主要依靠艺人行艺及移民迁徙传播,走向广播、电视、图书及音像制品出版等现代传媒的多元趋势,而这必然给曲艺音乐带来新的活力和发展空间②。

曲艺音乐长期以来一直是以口头传承发展的,第二章则是从这一点上来看曲艺音乐的结构及创腔。冯先生提到,一代代曲艺音乐艺人的口传心授,使得曲艺音乐作品得以不断流传。当然,这种口头传承并不是原封不动地传给了一辈或是传到另一地,而是有一个不断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曲艺音乐艺人既是传播者,也是创作者。其音乐创作主要体现在音乐结构与创腔两方面。文中提出,音乐结构需与内容相适应,这体现在,要与唱词结构基本保持一致。结构的多样性取决于不同的生活内容,而结构的发展又受制于内容的变化。同时,作者分别就曲牌体、板腔体和综合体等音乐结构举例展开论述形态及发展。在创腔方面,以往的研究多认为曲艺音乐系在原有基本曲调上的再创造。冯先生则提出“音乐资源共享”的新观点,对这一传统的创作规律作出了全新的阐释。所谓“音乐资源共享”,即曲艺音乐是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人们在运用这些音乐资源时将其视为“公共财产”,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形成不同的变体。冯先生在文中用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曲艺基本调只是一株株亭亭玉立的树木,那么,由资源共享的基本调种子繁衍出来的千变万化的变体,便形成了曲坛一片片郁郁葱葱茂密迷人的森林了。③此章另外还分别举例论述了曲牌基本调及板腔基本调与创腔的关系和手法。

第三章,从地域文化看曲艺的演唱、流派及伴奏。目前音乐学界在研究中都注意到了音乐与文化的关系,而曲艺音乐与地域文化关系十分密切,在特定地域文化条件下形成的音乐自然能反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因此,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从地域文化角度上研究曲艺的演唱、流派及伴奏是非常必要的。在以往的曲艺研究中,也或多或少地对这方面有关注,但像冯先生这样以地域文化为视角,从孕育曲艺音乐的地域文化土壤和地方风格的形成与曲艺演唱、流派及伴奏音乐的独特性上去把握和阐释者是非常少见的。特别是在流派问题上,冯先生提出曲艺音乐的流派可分“地域性曲艺唱腔流派”和“个人曲艺唱腔流派”的新见解。地域性流派是受不同地方的文化传统和特定人文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唱腔流派;而个人唱腔流派则是因某些具有杰出艺术造诣的艺术家所创立的具有个人风格的唱腔流派。前者侧重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后者虽也与地域文化有关,但更侧重个人风格对唱腔的影响。除了这些唱腔和流派能反映地域差异外,伴奏也是体现地域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具有地方特色的伴奏乐器、不同风格的组合方式和伴奏手法都能充分展现风格迥异的地域文化。冯先生能将这些因素与地域文化充分结合深入研究,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最后,从实践积累看曲艺音乐理论研究一章,则是对我国曲艺理论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我国曲艺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了漫长的实践过程,但由于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以及其他种种历史原因,理论研究是极其薄弱的。现代意义上的曲艺音乐研究,直至20世纪才逐渐进入开创阶段。冯先生在该章中,从理论研究发展的不同阶段、研究对象及研究方式进行归纳和总结。这不仅为今后的曲艺音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曲艺音乐的艺术实践提供了积极的理论指导。

冯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曲艺音乐的研究,曾于2001年出版了《曲艺音乐的传播》一书,主要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曲艺音乐的分类等问题,而这部新著则是对曲艺音乐进行了综合性的整体研究,作者在大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以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和对近年来曲艺音乐研究最新进展的宏观把握,全面而多角度地探讨曲艺音乐的艺术特性和发展规律。还值得一提的是,在该著中,冯先生也特别关注曲艺音乐在当代社会的生存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并以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歌(以京韵大鼓为素材创作的《重整河山待后生》)为例,简要分析了其受观众喜爱的原因。这对于目前较为不景气的曲艺音乐来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作者还在余论中提出自己对曲艺音乐的转型、继承和研究的看法及建议,都是极其宝贵的。更为重要的是,该书不仅对曲艺音乐作出了新的研究,更为我们提出了这一领域可继续研究的诸多课题。比如可将不同的曲种与不同地区的地域特征、人文环境的具体关系及相互影响相结合来研究,甚至可以与不同的历史时期相结合,来探寻其形成的原委、流传的途径,以及对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兴衰进行分析和阐释,这将对目前日渐衰微的曲艺音乐今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再如,冯先生提到了现代传媒必然会给曲艺音乐带来新的活力和发展空间。但是,如果现代传媒对传统音乐文化不给以足够的重视,曲艺音乐非但不可更红火,相反会逐渐走向肖条。④由此而来的问题便是,曲艺音乐的研究,不仅要求我们关注当代传媒,而且还可将不同时期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背景进行对比分析等等。

①冯光钰《多重视野中的曲艺音乐》,华夏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23―24页。

②同上,第75页。

③同上,第140页。

④袁明《武汉地区广播音乐节目调查――中国传统音乐节目在现代传媒中的生存空间》,《音乐研究》2003年第4期,第53―59页。

刘小泉 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2003级研究生

上一篇:鼓浪屿――音乐之岛的品牌打造 下一篇:音乐史学的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