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迪士尼玩的一代

时间:2022-10-13 11:02:34

迪士尼意味着什么?不只是米老鼠,更包括衣服、文具、刺激的游戏、皮包连锁店、专为暑假精心炮制的电影大制作。

这是一项旨在获知中国青少年迪士尼认知程度的调查,地点是广州,调查对象的选取使用滚雪球方式,问卷发出60份,收回50份,其中30份来自80年代生人,20份来自90年代生人,男女各占50%,68.4%的人受教育程度为本科或以上,18.4%为小学教育,5.3%为中专,7.9%为大专。选择广州,是因为它地处珠三角中心,是香港迪士尼的有效辐射与主攻商业区域,这里的青少年相比内地其他城市,更能展示迪士尼宣传攻略下青少年一代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的变化。

“因为商业化了才能享受到的”

迪士尼意味着什么?不只是米老鼠,更包括衣服、文具、刺激的游戏、皮包连锁店、专为暑假精心炮制的电影大制作。不要低估了这群孩子的理解力,将近70%的“孩子”将“迪士尼”定义为“商品等一系列附属产品或文化附属产业。“迪士尼就是商业化了嘛”,一位1981年出生的女生自信地说道,“有些东西就是因为商业化了才能享受到的。”

有意思的是,在一系列卡通人物中,迪士尼卡通形象远远不是最受欢迎的。它的受欢迎程度仅占31.5%,和它并驾齐驱的还有加菲猫。而日本的动漫,则占了39%,尤其受90年代生人喜欢。

在一系列迪士尼经典角色中,尽管绝大部分90年代生人都熟知米老鼠形象,但他们之中只有12.5%的人最喜欢米老鼠。加上1980年代的,总共也只有29%的人对米老鼠情有独钟。取而代之的,是小熊维尼(受宠程度比米老鼠高出3个百分点),就连张学友做类似调查的时候,也发现他的女儿最喜欢的就是这只胖胖的小熊。其他迪士尼角色,如丁满与彭彭、小熊维尼的好朋友小驴、白雪公主等也在调查当中占去相当比例。

相比较而言,70年代生人显然对迪士尼形象有着更深的感情,最近在深圳举行的一项针对70年代生人迪士尼认知度的调查中,“《米老鼠和唐老鸭》在我们的童年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可现在总觉得他们老了,要逗乐现在的小孩,显然有点力不从心。”一位刚当上母亲不久的70年代生人感慨道。

“商业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于“接触到最多有迪士尼内涵的是什么”的问题,回答是“动画片”的人占86.8%,其中有全部的90年代生人和1980年代男生,以及68.8%的1980年代女生。回答“公仔”、“公园”和“其他”的仅占13.2%,而且都是1980年代女生。

68.4%的人通过电视最早知道迪士尼,其中有70%的80年代生人。也就是说,这两代人都有着相似的童年――在电视机前观看迪士尼卡通片。在1980年代人眼中,迪士尼已不再是单纯的卡通人物及童话故事,认为迪士尼就是商品等一系列文化附属产品或文化附属产业的就占了调查总人数的55%。在90年代生人里,只有12.5%的人选择这一答案。

面对迪士尼的商业化,5%的男生表示了“痛恨”的情绪。大部分人,包括87.5%的90年代生人都表示无所谓。26.7%的80年代生人觉得这样反而更好,他们都觉得,“商业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商业化能推动更多更好的东西出现”,“经济发展可以带动迪士尼的进步,让更多人认识到迪士尼”。

“我宁愿待在家里玩游戏”

调查发现,真真正正到过“迪士尼乐园”的,就只有8%的人,而且都是80年代生人。为迪士尼做顾问的品牌专家林斯特龙说:“很多孩子反问:‘为何要去迪士尼乐园?我宁愿待在家里玩电视游戏。’”

调查对象中,大多都是学生,只有少数刚刚离开校园。他们的经济来源一般来自父母给的零用钱,尽管有些父母收入相当高,但这些孩子们接触迪士尼的方式还是很相近――看电视动画片。

他们对国内的大型游乐场更为熟悉,比如深圳“欢乐谷”。调查表示,广州几乎九成小孩都光顾过“欢乐谷”。当一个7岁的小女孩被问到是否会在香港迪士尼乐园开业的一年间专程去游玩的时候,她忽闪忽闪地眨着大眼晴看着妈妈,又回过头来犹豫地说道:“不会。”她妈妈补充道:“我们想带她到深圳‘欢乐谷’先看看。她连那里都没去过,我们是不会带她去迪士尼的。”

由于未成年的原因,90年代出生人的行动和意愿显然都受到限制。没有一个人表示要在香港迪士尼乐园开业一年内专程去游玩!他们要么说看时间决定,要么说考虑跟赴港购物计划结合起来安排。更有接近五成的90年代生人表示一定不会专程去游玩。相比之下,爽快决定趁着香港迪士尼乐园开业之际专程去游玩的,都是80年代生人,只是女生比例多一点,占66.7%。他们有接近一半的人去迪士尼是因为真正喜欢迪士尼的。但也有人出于好奇,“看看知名度高的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了解一下”,“体验体验”。

“了解”和“体验”过后,88.9%的女生表示还会有第二次重复游玩的打算,表示还会去深圳主题公园的也有过半女生。虽然不一定都是冲着米老鼠去的,但真正喜欢迪士尼的女生也有61%。至于男生,虽然也有35%是因为喜欢才决定去迪士尼,但有更多的是因为别的原因,例如跟潮流、旅行中的安排或者陪别人去。

就是这可去可不去、不去白不去的理由,表示将会去第二次重复游玩香港迪士尼的男生只有55%,打算再去深圳主题公园游玩的就更少了,只有45%。

更让人吃惊的是,女生们无一不希望在自己的城市建立迪士尼乐园,可偏偏就有两成男生表示“不希望”,而表示非常希望的只有一成半!他们真的对迪士尼这么不感兴趣吗?

对迪士尼的感情辐射

迪士尼公司国际总裁安迪・伯德说:“迪士尼娱乐中体现的价值始终是乐观、向上、正派、信任和社会精神,这些是从古到今全世界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接受的价值。因此,迪士尼的产品不仅成为全世界父母最放心的娱乐产品,而且还是很多国家父母教育儿童的教材。”尽管这样,中国的父母还是将进入迪士尼乐园视为纯粹而奢侈的娱乐,他们要么对这种并不低廉的消费做出惊讶或回避状,要么挥出重金只为博得孩子们的欢心。

广州一所学校教四年级学生的老师说,她对迪士尼还没有特别的感觉,不像她的女儿。除了米老鼠,她对迪士尼故事并不知晓。至于是否带女儿去香港迪士尼,她说会取决于时间和金钱。在广州,像她这样的父母,一方面想以这种方式和孩子寻求共同点,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考虑时间和金钱,特别是门票价格。调查中超过1/3的父母平均月收入在2000到4000元,月收入在4000到8000元以及8000元以上的各占两成。父母中,肯定知道迪士尼的占四成,知道很少的占8.5%,加起来总共不到一半。完全不知道的占37.1%,还有1/7的孩子表示连自己的父母知不知道迪士尼都不清楚,而且全是男生。女生在与家长沟通方面显得比较顺利:超过八成女生的父母都或多或少对迪士尼有点认识,而且在这八成女生当中,有全部的90年代出生人。

被调查的80、90年代生人,超过一半认为100―200元的门票还可以接受,如今所定的票价偏高了。而且以他们所希望的票价还应该有相应的附赠产品,如附增穿梭巴士接送或纪念品(占65.8%),也有不少希望附赠住宿(占34.2%)。

那么,他们会不会将自己对迪士尼的感情灌输给下一代?年轻人都显得比较理智,超过一半人表示不会盲目将自己对迪士尼的感情灌输给下一代,而是按实际情况进行教育。

上一篇:玩迪士尼还是被迪士尼玩? 下一篇:我属鼠,米老鼠的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