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动画范文

时间:2023-03-19 13:02:40

迪士尼动画

迪士尼动画范文第1篇

六月的最后一天,早上还郁燥闷热的天气忽然被风撕开一个缺口。轰轰隆隆的雨跟着就来了,没一点儿防备。

国家博物馆的冷气开得特别大,并没有因为室外温度骤降而调整。在北4展厅入口右侧的墙上,一只大耳朵的小老鼠打了一个响亮的喷嚏。这喷嚏打着旋儿回荡在偌大的展厅,随之,穿水手服的鸭子、吃蜂蜜的小熊、长鼻子的木头男孩以及沉睡着的公主们,全都被惊醒了……

我跟随玛丽・沃什(Mary Walsh)的脚步,踏入迪士尼历史的时候,米老鼠安静地贴着画框,一动不动。我的向导是动画研究所(Animation research library)20多年来的大管家――董事总经理,她指着一张左侧为脚本右侧是场景图的故事草图轻声说:“1928年的《蒸汽船威利》,这是米奇第一次面世,这张图也是此前从未展出过的哦。”我凑过去试图读脚本的内容,忽然,她提高声音道:“请关上灯!真品上不可以打光!”我被吓了一跳,刚才似乎有工作人员不慎开了厅内的射灯,一切都发生在三秒内,令人反应不及。可是玛丽却与刚才那个娓娓道来的样子判若两人。

“永远别忘记,一切始于一只老鼠!”

华特・迪士尼永远也不会想到,他的公司会发展到今天的样貌。但是他大概一早就知道,他所要做的事情绝非昙花一现。

视觉构造、故事梗概、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动画手稿及概念图,这是迪士尼动画的背面。虽然从不会在荧屏上呈现,却对每一个故事的诞生至关重要。正是通过这些在外行看来独立的环节,艺术家们得以最终设计出每一个故事的每一片羽毛:从时间、地点到人物性格,甚而情绪的细微差别。最终赋予故事生命,产生从小孩到老人都深信不疑的魔力。

动画研究所的称谓,在迪士尼公司创立几十年后才最终确立下来。但它的理念却是从一开始就由迪士尼本人提出,当年,华特称其为“资料室”(morgue)。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迪士尼亲自遴选最顶级的动画艺术家,夜以继日地创作。那些核心团队的成员,被后世称为九大元老(Nine Old Men)。每制作完成一部影片,迪士尼都会叮嘱大家:伙计们,留好这些素材,也许我们以后还会用得上!

快一百年过去,这句话犹弦在耳。

如果说迪士尼动画电影是一部戏的舞台,动画研究所就是深邃静谧的后台。像所有的博物馆一样,迪士尼的专业人员悉心照料着6500万件动画艺术藏品。

“你知道,每一张纸上的作品所能承受的光是一个定值。那么经年累月,即便是隔着玻璃和画框,哪怕一点光直射也是会损害它的颜色和质感的。所以我会那么严厉地叫工作人员不要在那上面打光。我对所有的真品负责,因此必须严格控制。”玛丽回复到先前优雅可亲的样子,解释道,“假如我们希望再过100年大家还可以看到这些藏品今天呈现出的样子,就只能这么做。”

在美国动画研究所大楼内的11个恒温恒湿的保险库里,躺着每一部你所熟知的故事的幕后细节。娇嫩脆弱的纸制品需要至少50%的湿度,保证其不会受潮褶皱,也不至于过于干燥而变脆。温度也需分毫不差地保持在16℃。每一件藏品都住在特制的盒子里,决不允许用手直接接触。无论是工作人员还是徜徉于此寻找灵感的动画工作室的艺术家,要碰藏品,先戴好一副干净的白手套。

动画研究所贮藏着迪士尼公司的精髓。因此,所有其他的部门:迪士尼动画工作室、皮克斯工作室、卡通工作室、电视动画部门,甚而迪士尼主题乐园都会时不时地“有求于他们”。除了对藏品的保存和管理,研究员会对任何迪士尼的项目提供技术或文献支持,比如动物的特点、运动的规律、历史背景等等。以往作品所做的研究与探索,成为一部不断丰富的大书,并得到编辑、归类。令人不得不惊叹的是,近一个世纪过去,这些作品还保有巨大的生命力。因为创作时追求臻乎完美的执着,许多作品时至今日仍然代表着某一方面的艺术巅峰。

展览辅以现代化的灯箱装置,在原画稿上方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某一场景是如何从无到有,由静态到动态地活起来。从人物的一根头发丝儿,到踩到草地上的大拇脚指如何动作,都是无数张画作,无数次修改、设计的结果。

1942年上映的影片《小鹿斑比》中,对森林的刻画和山野动物的拟人化描摹入木三分,使其在动画史上拥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展出的画稿里,有大量铅笔、蜡笔绘制的动物形态草图,那些吃草的、扭头的、奔跑的小鹿,还没有上颜色,却已那样可爱,这全是华特跟“元老们”成天呆在动物园,站在真正的小鹿身边学习来的成果。从《小鹿斑比》《森林王子》《罗宾汉》到《狮子王》,迪士尼的拟人化动物形象成为永恒的典范。

这组展览以几幅色彩朦胧梦幻的水彩画结尾,当中森林的一切都幻化为色彩的氤氲,看去似有水汽扑面而来。小鹿也只有一个淡漠的影子,仿佛要消失在森林深处。

这些意境美好的图画颇有印象派的朦胧与悠远,却与我们最终在影片中看到的有很大差别。它们是艺术家们前期构思的概念图,说白一点,就是影片的“感觉”,就是抛开细枝末节,这个片子在美术上给人呈现什么样的感受。

《小鹿斑比》概念图的脚注署名黄齐耀(Tyrus Wong),是一位来自中国的年轻动画置景师。当年,华特与该片艺术指导托马斯・科德里克见了黄齐耀的蜡笔素描和水彩画,很快意识到这正是电影所要的风格。他们请黄向编剧和动画置景师介绍了中国传统水彩画的技巧,将这种风格与欧洲印象派油画画风相融合,就成为了我们最终所看到的样子:柔和、朦胧,富于诗意。水粉、水彩、油画,甚而中国水墨画,都为其所用。即便是电脑合成(CG)动画大行其道的今天,一切创作的基石仍然是最传统的美术功底。

而华特・迪士尼的远见就在于,他坚信创作中的资料都可能被再次利用、再次创作,或用于动画制作教育。“你说他会知道我今天坐在中国北京讲述这些故事吗?不会。可他应该是有个信念,知道至少在短期之内那么做是值得的。”玛丽由衷地说。

从教育、参考、提供灵感三个方面的初衷出发,华特和元老们主张把大量作品完好地保存下来。一方面使创作得以具有连贯性和延续性,另一方面,创作本身也可以从过去汲取营养进而开拓创新,这是他们有共识的重要规律。在1920年代,一个生产娱乐内容产品的公司,能够在艺术上有这样的长远目光,应该说是革命性的。

去“教堂”看匹诺曹吧

“今天,看点儿《匹诺曹》的背景图怎么样?”动画研究所调研经理福克斯・卡尼(Fox Carney)像个经验最丰富的餐馆领班,对“饥肠辘辘”的唐・霍尔(Don Hall)推荐道。

这位凭借《超能陆战队》捧得了奥斯卡小金人的导演正在创作的“空窗期”,他当前的工作就是“给自己找下一个工作”。“好呀!”他跟着福克斯走进摆着一排排特制储藏柜的保险库。

“对很多人来说,《匹诺曹》是‘黄金时代’(约1930-1960年代)最好的电影之一。”福克斯戴着雪白的手套从柜子中取出一幅背景图。唐的眼睛一亮,俯身上前:“通常,在高光的区域这里还能看到一些铅笔的痕迹……”“你看到椅子扶手上的线了吗,木偶的牵引线,画得多么精致,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哦是是,就是那儿!”唐更贴近地去观察画作。

这张极其细腻的背景图,其实只是电影的一个短镜头,惊鸿一瞥。不过感谢聪明的华特・迪士尼,一个躺在柜子里的镜头或又将成为下一部佳作的萌芽。

唐・霍尔曾在不同的场合把动画研究所比作教堂。“做《小熊维尼》的时候,我们跑去从以往小熊维尼影片中选出了最棒的几个场景,然后特别想知道究竟是谁做出了这些。查了资料后发现,作者并不是九大元老,而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设计师。然而他的功底太扎实了,维尼中最精彩的部分都出自他手,这些都成为我们再次创作时重要的灵感来源和学习工具。”

其实更多的时候,唐就像个虔诚的信徒,不需要什么特殊的理由,也成天往动画研究所跑。缺少灵感了,累了,烦恼了,或者没事无聊的时候,他都会立刻抓起电话打给研究所,请他们安排一场观看过去作品的“弥撒”。戴上白手套,屏住呼吸,像是研究古董一般地摆弄上一会儿,就会感到“神清气爽”。

动画电影进入CG时代以来,迪士尼动画研究所要收藏的实物少了很多,技术更迭要求工作人员用精准的数字化手段来继续充实这座博物馆。与此同时,他们还分阶段把全部已有的藏品不断地数字化,呈现在互联网上,并有选择地对需要的人开放。除了支持迪士尼王国内部的所有分支,动画研究所也接受对外合作。任何人或机构,只要能够说明其项目为何需要迪士尼动画电影宝库的帮助,并得到认可,都可以得到近距离学习、观察的机会。

似乎没有什么比过去的画作在今时今日还能给创作者带来启迪更能说明其价值的事情了。迪士尼2016年即将上映的《动物乌托邦》(Zootopia),在创作之初,参考了不少《侠盗罗宾汉》的相关作品,而后者是迪士尼公司1973年制作的一部影片,里面动物们栩栩如生的动作设计,仍是典范。今年初上映的真人版《灰姑娘》的团队,当初也来到动画研究所,重新审视动画版影片的场景、服装、人物设计。如果你看了影片,不难发现他们也将其融入到了真人版影片的创作中。

个人体验与集体智慧

迪士尼历史上曾经历过两个重要的鼎盛时期:1930年代,华特・迪士尼带领元老们成为长篇动画电影的开拓先锋;1980年代,迪士尼的侄子罗伊・E・迪士尼引入迈克尔・D・艾斯纳,迪士尼在新的领导团队带领下实现了“动画复兴”(Disney Renaissance)。那之后的20年间,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迪士尼再次跌落。直到2006年,血液里科技基因满满的皮克斯与迪士尼联姻,条件是由埃德温・卡特姆(Edwin Catmull,皮克斯创始人之一)出任主席,并由约翰・拉赛特(John Lasseter)任首席创意官。此二人曾在皮克斯并肩作战长达25年,被认为是“天才的创意者”。这正是当时皮克斯的东家,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乔布斯的意思。

此后,迪士尼作品质量开始缓慢但稳步地回升:《公主与青蛙》《长发公主》《小熊维尼》以及《无敌破坏王》,虽然业界普遍认为这些影片并不如迪士尼或皮克斯各自单独的那些最好的作品,但较之迪士尼过去10年间的滑坡,已经大大改善。到《冰雪奇缘》的出现,迪士尼好像再次成为我们心中的那个迪士尼。影片集齐了歌舞、公主、王子、童话等所有经典元素之后,对传统故事进行反转。它几乎是《玩具总动员3》以后美国最好的动画电影。

这一阶段的另外一部作品《无敌破坏王》以及最近大热的《超能陆战队》,“混血基因”的表现很突出。如今各方面看起来,这都是一次成功的结合。约翰・拉赛特把“心灵、创造性、灵感”奉为最高信条。唐・霍尔说,拉赛特到来之后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让导演们对故事负责。

当被问到是否可以自行选择创作的故事时,唐拖长声调特别高兴地说:“当―然!拉赛特是世界上最好的老板:在他之前,我们(迪士尼)的模式其实也有点像好莱坞真人电影最典型的模式,制作执行官中心制:他们选择故事,然后找适合的导演来做。有些时候这种模式在真人电影大概是行得通的,但对于动画电影,如果导演缺乏激情,缺乏对整个故事深刻的见解,就不行。 约翰把皮克斯高度由导演主导的风格引入了迪士尼,在我完成一个创作之后,要想出至少三个点子跟他聊。通常,那个最打动我的故事会在这过程中浮出水面。”

诚如唐所言,皮克斯的作品大多是导演先行,从《海底总动员》到现时北美大火的《头脑特工队》,都是创作者先与故事产生了非常个人化的共鸣,进而得到拉赛特首肯。

“故事必须来自导演自身内心的一些东西,它可能是非常个人化的体验,却至关重要,否则你那就是流水线作业而不是创作了。”还在讲着故事的唐・霍尔忽然拿起马克笔,即兴画起大白来,“《超能陆战队》这个故事对我的吸引力可以追溯到儿时对漫威超级英雄漫画的热爱,你要知道,每一个满脸雀斑的小男孩都幻想过拯救世界……”他细致地画出大白举起的左手,“那种感觉一直陪伴着作为成年人的我,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仍然是那个充满障碍的青春期少年。”

迪士尼的导演模式成为一个新时代创意丛生的动力,但相对欧洲或日本的作者电影模式(film d’auteur),又有很大区别。为动画人尊崇的宫崎骏,是一个真正的作者,他掌控影片的每一个细节,对作品进行匠人式的打磨,可以说从一片树叶到一个人物,都写着宫崎骏的名字。而迪士尼的风格,则更像是一个军团的群体性创作。诚然,导演个人与故事的共鸣会使作品深刻而有远见,但是他绝不是那个事必躬亲的控制者,而需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想法和激情以开放的态度传达给团队的其他成员,让所有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要知道每一个坐在那幢楼里的人可都不是没原因的,他们都很厉害!尽管最终导演是那个拍板的人,可你必须要让他们有自由探索的空间,因为说真的,这些人能给出你一辈子也想不到的点子。”唐把自己的签名和大白圆圆的脑袋写在一起,满意地抬起头来。

在迪士尼,每一部作品创作之初都会以故事板的形式先呈现出来,然后不断地放给内部的人看7到10次甚至更多。不光是参与创作的导演和团队,整个迪士尼工作室的所有人都要去看片,并被要求给出反馈,主创们会详细记录大家的反应和意见,哪里喜欢,哪里不喜欢,怎样改进,据此来决定下一步该做什么。这个过程在创作的不同阶段不断重复,作品因而不断被打磨。

《超能陆战队》创作到一半的时候,人们已经感到故事过分由情节驱动,主角千方百计要找出杀害他哥哥的凶手,使得大白在整个过程中更像一个跟班,没有魅力,没有幽默,这样是行不通的。于是团队停下来开始想办法:假如让大白也来引领一点故事的发展走向呢?这样就不必把力气全部盯在情节发展点,制造好玩的空间。唐的好朋友内森・格雷诺(《长发公主》导演)当时受邀来看片提意见,他说:嘿,大白是个机器人,要是它没电了会怎样呢?这个主意点亮了整个屋子,大家纷纷开始脑洞大开:它可能会漏气,瘪了,然后呈现一种看起来怪怪的姿势,好像喝醉了似的,然后声音也得变化……唐歪在沙发里扭来扭曲,模仿大白瘪掉的样子:“我们就跟淘金似的,朝着一个方向一直努力,然后终于,灵光一闪!做出来的那一刻我们就已经知道会成功。”

勿忘初心

在很多方面,华特・迪士尼给后世的影响与史蒂夫・乔布斯对于苹果的影响非常相似。迪士尼最黑暗的时刻,他也绝不把它卖掉。作为一个恐怖的完美主义者,他标准奇高,拒绝发行没达到他要求的任何影片。而事实上,迪士尼一生也没参与做过一部动画,有人说,他可能都画不出一只完美的米奇。到了50年代末,他只拿出非常少的一点儿时间花在动画电影工作上。但是,他慧眼识才,当年从全美选取最优秀的人,送他们去学校培训,亲自教他们如何绘画,并送他们去艺术学院学习人体运动、动物运动,并狠狠把他们推向卓越。

他的真正伟大之处,在于长远的目光。事实上,如今被奉为经典的迪士尼影片,许多都不卖座。早期的作品如《匹诺曹》《小鹿斑比》《小飞象》,虽然在艺术上达到无可比拟的高度,却是非常失败的买卖。50年代以后,《灰姑娘》《彼得潘》《小姐与流氓》开始大放异彩,票房和口碑俱佳。而迪士尼仍不甘心,他对《睡美人》罕见的巨大投入,使其成为史上最具野心的影片,过高的制作花销几乎使公司破产。迪士尼浮沉一个世纪以来,光荣与黑暗并存,但是那只大耳朵的老鼠,始终不染纤尘。

美国动画圈的人都喜欢说,自己永远不需要长大 。唐・霍尔耸耸眉毛,告诉我他只有12岁:“假如你来我们工作室,会吓一跳的,那就是一帮12岁的熊孩子!”对世界抱有孩子般的好奇和兴趣,对生活中的小事观察得细致入微,对创作痴迷得如同小孩对待最珍爱的玩具。

尽管从艺术的角度人们品味各异,但在好莱坞以外,确实再难以找到这样精益求精的工业标准。几度易手的皮克斯,始终充斥着大学校园的氛围,从卢卡斯到乔布斯再到迪士尼,他们永远在研究最前沿的电脑动画技术,也从未有一任东家会因为这些东西无法立刻兑现而将其关停。研发、实验、慢慢寻求商业化的路径,在黑暗的隧道里摸索固然充满不确定,可一旦出现亮光,就将点燃整个产业。

在看不到短期回报的情况下,以培养科学家的态度培养艺术家,以近乎科研的方式不断尝试动画技术的革新,这是迪士尼以及其他优秀的电影公司成为业内人梦想的原因。他们始终代表着这个行业最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勇敢地不断打破固有的疆域,一次次重新定义行业标准。

时下的中国电影,市场肿胀,投资发烧,唯独缺的正是“工业”二字。过度追求单个作品回报率的急功近利,使得每一个虚张声势的项目,都成了不被总结和继承的一锤子买卖。《魁拔》系列电影导演王川说,迪士尼这样的公司无疑是全人类的动画老师,但是它也要经历一个发展的过程。如今人们看到这些珍贵的迪士尼手稿,正是因为它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才被保留下来。我们的原创作品生存这么艰难,如果都是给别人加工,那自然没有保留的必要。我相信咱们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也会有不少这样的资料。但市场需要一个净化的过程,我们才多少年,是吧?

让人高兴的是,截稿之时,几乎所有的社交媒体都在被一部国产动画刷屏―《大圣归来》。影片上映一周,口碑好得令人难以置信。有人说国产动画看到了希望,有人说这才是有理想有情怀的故事。同时,媒体揭底幕后团队,说他们不善言辞,没钱营销,更惋惜其口碑再好却比不过《小时代4》的票房。

迪士尼动画范文第2篇

面对梦工场动画部(派拉蒙公司)、蓝天工作室(二十世纪福斯公司)等近十年来风生水起的竞争对手,好莱坞动画界的龙头老大迪士尼显然也不甘仅由“外来和尚”皮克斯独撑“米老鼠”大旗。在即将告别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节点上,从皮克斯出道的迪士尼首席创意官约翰拉塞特邀请曾为迪士尼开创第二次事业高峰的功勋导演克莱门慈及穆斯克再度出山,为迪士尼度身打造了两出“米老鼠”最在行的手绘2D动画《公主与青蛙》和《魔发奇缘》,寄望通过对如今3D当道的动画片领域的反璞归真,以复古的手法重振迪士尼的金字招牌。

可惜,拉塞特的如意算盘打得多少有些顾此失彼。精英尽出的《公主与青蛙》虽首次以颠覆童话故事的“大胆”情节示人,并且聚焦新奥尔良人文地域风光的艺术创作也得到了媒体及影评人的肯定,但全美1亿美元的票房成绩却似乎在嘲笑着拉塞特此次“复古风”的不合时宜。善于求变的迪士尼首席创意官迅速对接下来要推出的《魔发奇缘》的创作进行了修正。因为这部根据童话故事《莴苣》改编的作品,将是迪士尼历史上推出的第50部动画长片。《魔发奇缘》于2010年11月24日在全美公映,其票房成绩相较《公主与青蛙》有了可喜的提高,北美地区近2亿美元,全球票房则达到了5.76亿美元。作为迪士尼首部手绘2D动画配合电脑渲染合成的3D效果电影,《魔发奇缘》给观众带来了一种似曾相识却又贴合时代审美潮流的视觉体验。除了动画表现形式的融会贯通,《魔发奇缘》的故事则一改以往迪士尼作品想要创新却总是浅尝即止的羞涩,对《莴苣》的故事进行了大胆的改编,不但男女主人公换成了宅女配恶男的新情侣模式,还加大了恶搞、反串、戏仿等当代元素的插入力度,在情节上则突出了宏大、奢华的故事背景,辅之由八座奥斯卡小金人拥有者艾伦・梅肯撰写的酷似上世纪60年代抒情摇滚乐的动人插曲,让古典童话的绮丽与流行文化的时尚磨擦出了灵光四射的火花。

事实上,迪士尼几乎毕其功于一役的《魔发奇缘》仍是部口碑与票房只得其一的影片。相比去年的《玩具总动员3》全球突破十亿的票房收入,在制作费用上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魔发奇缘》(成本2,6亿美元,不包含海外宣传费),其票房成绩实在算不上光彩,要知道此片可是被拉塞特寄予复制当年《狮子王》辉煌的厚望。从迪士尼动画整体战略的角度,《魔发奇缘》的所得成绩,是对迪士尼新时期动画制作方针的―次重击,或许在此之后,3D电脑动画将全面取代传统的手绘2D动画。

虽然,影片成绩不如制片方的预期,但喜欢本片的影迷却希望迪士尼还能继续善待旗下的影音产品。可是迪士尼终究没有对《魔发奇缘》善始善终,2011年3月29日于北美地区上架的本片A区蓝光碟,正片画质不算完美(暗色或夜色背景的某些细节有雾化痕迹),DTS-HD Master 7.1的声轨配置虽顶级却不善其用(声场定位欠缺;隹头,在某些音箱上表现得华而不实),花絮收录的内容更是少的可冷,仅为幕后揭秘“一个童话故事的产生”,其内容为配音演员曼迪・摩尔和扎克瑞・莱维将带领观众深入幕后为我们解答:长发公主的头发到底有多长?国王为找到公主共施放了多少个灯笼?变色龙“PascaI”名字的由来?迪斯尼的哪部动画片第―次使用了CG动画等问题等。还有包括“删减镜头”、“扩展歌曲”、“两个原始片头”、“纪念视频剪辑”等,加起来也只有1小时多一点,花絮内容既不解瘾,类型也不够新鲜,实在难以配上“第50部迪士尼动画长片”的名头。以至于不少人认为数年之后,迪士尼会以此为商机,发行全新洗牌版蓝光。不过,笔者暂先不去追究是否会有洗牌版一说,仅从影片本身出发,《魔发奇缘》似乎也还没能优秀到入围迪士尼精品“钻石”版系列的品质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魔发奇缘》,或许将成为迪士尼历史上永远无法规避的尴尬。

迪士尼动画范文第3篇

不忘儿时的梦想,进军好莱坞特效业

佟乐自幼就活泼好动,而且动手能力超强。她酷爱乐高玩具,并为乐高玩具拍摄短片。在短片中,这些有趣的玩具变得生动起来,通过细微的移动变化被串联成的一个个动态画面,很是美妙。从玩具中得到灵感后,这个喜欢折腾的小姑娘又开始尝试新创作,她用黏土制作定格动画。随着位置和造型的改变,每一帧画面变化后,黏土就像瞬间被施了魔法,连成了一系列完整的动作,一个个有趣的小短片让一粒叫“动画”的种子在佟乐心中萌芽。

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佟乐在美国德雷赛克尔大学攻读数字媒体。即将毕业时,她申请到了Houdini公司(美国著名的电影特效软件公司之一)的实习机会,这意味着她的半只脚已经踏入了好莱坞特效业的大门。Houdini公司每年招收的实习生不到10人,完成实习后,只要你愿意,就能被美国的几大特效公司高薪聘用。

佟乐从美国东部的费城来到洛杉矶,实习期间与好莱坞特效公司的频繁接触使得她顺利进入了索尼图像公司。佟乐说,在好莱坞,特效业是一个白人占主导地位的行业,华人的比例不到1%。与此同时,它和计算机行业一样,是一个男性占主导地位的行业,一个特效组里没有一个女性是常事,而她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些“潜规则”。值得庆幸的是,特效业无论资历深浅,只要是一个团队,大家都会互相帮忙。作为新人,佟乐得到了很多资深特效师的指点。

由于之前参与制作了《绿灯侠》,表现出色,佟乐又被好莱坞著名特效公司Rhythm&Hues雇佣,参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特效制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在游泳池里拍摄但要呈现出在大海上漂流的影片,佟乐和她的团队成功制作了当今电影特效最难的效果――水。

3D大海、波浪、雨、雷电、泡沫等顶级特效均出自佟乐之手。“要把特效做到让观众分辨不出是真实拍摄的还是电脑制作的,这才算成功。在制作过程中,我们需要观看大量的视频和图片,并且研究它们的数学和物理模式。”电影中的一个小效果需要技术人员改上几十次,为了做出精美的镜头,佟乐和队友加班成了家常便饭。

佟乐和队友靠着一股“玩命”的狠劲,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正是这些以假乱真的特效,《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红遍全球,并一举拿下了好几项奥斯卡奖项,特别是最佳特效和最佳摄影奖。接着,26岁的佟乐又参与制作了《超凡蜘蛛侠》《冥界警局》和《天降美食2》等影片的特效制作。就这样,佟乐在好莱坞同行中渐渐声名鹊起。

进入迪士尼,“操刀”《疯狂动物城》

为了打造“大英雄天团”,迪士尼动画部需要大量的特效师。佟乐由于此前的出色表现,被迪士尼首先召入,成为团队中仅有的亚裔女特效师,参与制作动画电影《超能陆战队》。佟乐很庆幸及时转到了动画业,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

佟乐主要负责《超能陆战队》中的智能科技产品微型机器人的特效部分,还有超级英雄使用的喷火特效。微型机器人是数千万个小固体一起运动,这对特效师来说不仅是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还要通过物理和数学模型去控制数千万个微型机器人做出各种运动轨迹,如贴着地面走、滚动、延伸,让动作流畅,看起来天衣无缝,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相比之前从事的真人电影特效,佟乐认为各有挑战,真人特效必须效仿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内容,但动画相对来说就没有限制,可以发挥更多的创意,不过故事修改的次数也非常多,制作起来相当麻烦。令佟乐欣慰的是,在她和团队的努力下,《超能陆战队》获得了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奖。接着,迪斯尼又安排她参与《疯狂动物城》的特效制作。

看过《疯狂动物城》的观众一定会惊讶于这部电影画面的绝佳质感,除了色彩明艳,所有动物身上细致的毛发都得到了完美呈现。要做到这些可不简单,为了拍好这部电影,整个团队花了很长的时间来研究动物的行为。

佟乐说:“工作室的导演、工程师以及动画制作者经常会去肯尼亚等地观察野生动物并拍下视频,公司还把动物园的兔子、狐狸等请到工作室,让我们近距离地观察,思考如何把动物与人类的形象进行有机调和。”她这次负责群杂动画,比如主角朱迪离开兔子城时,一群小兔子在火车站送行的场景等。她要负责群体动物的运行轨迹,比如把它们放在哪里、用哪一段循环动作的动画、头部的运动以及观看的方向,还有一部分动物的尺寸大小以及穿哪一款衣服等都要研究。

对于片中兔子警察朱迪和狐狸尼克这两个主角,动画师们更是费了一番苦功。佟乐说:“我们花了很长的时间来设计这两个人物,影片的核心就是两个性格非常不同的动物如何发展成持久的朋友关系。悲观、愤世嫉俗、经历过悲惨遭遇的尼克和天真乐观、一切向前看的朱迪要成为朋友,这非常需要剧情的巧妙引导。”在制作这部动画电影的时候,团队一直想要传达给观众一条很重要的信息:始终心怀希望是每个人身上最可贵的一点,所以一定要心中满怀梦想,未来的一切才会变得更美好。

为了确保动物皮毛看起来逼真,佟乐和团队中的其他特效师将动物身上的每一根毛都单独制作,小老鼠身上的毛超过40万根,而长颈鹿身上的毛则高达920万根……所以,它们看起来才那样形象逼真,活泼可爱。为了做出精美的镜头,他们有时一天要工作10到12个小时,《疯狂动物城》的整个后期特效制作花了将近一年半的时间。

敬佩工匠精神,打造属于自己的“梦工厂”

佟乐说,迪士尼动画工作室有一个大型视频存储库,每个人将自己手头的部分工作做完后,就可以提交至存储库。“我们每天都有一次日报,就是把自己制作的部分拿出来进行审核,审核会议整个团队都会参与,大家可以相互学习、解决问题。视频被批准后,其他部门的人就可以随时提取使用。”这是一套完整、成熟的流水线,这种工作方式很值得国内动画业学习和借鉴。

更有趣的是,每年迪士尼都会给每一位工作人员一笔学习经费,用于参加画画、手工课、参观博物馆等,还常常举办演讲、学习最新的软件应用、请不同部门有经验的人士讲课,也有机会看到最新的电影动向。比起绘画功底,迪士尼更注重对工作人员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迪士尼工作的这几年,佟乐接触到了世界一流的顶尖团队。与此同时,她参与制作的影片还多次获得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以及视觉效果学会奖,这两个奖项在特效界分量颇重。

现在,佟乐供职的effect department(特效部),整个团队有47人,他们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特效制作高手。佟乐在其中已算骨干,作为首位进入好莱坞特效界的中国女性,她感到很自豪。今年她参与了迪士尼新片《莫阿娜》的后期制作,该影片在11月感恩节上映。

迪士尼动画范文第4篇

【关键词】《疯狂动物城》;迪士尼动画;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114-02

迪士尼全称为The Walt Disney Company,取名自其创始人沃华特・迪士尼,是总部设在美国伯班克的大型跨国公司,主要业务包括:娱乐节目制作、主题公园、玩具、图书、电子游戏和传媒网络。皮克斯动画工作室(PIXAR Animation Studio)、惊奇漫画公司(Marvel Entertainment Inc)、试金石电影公司(Touchstone Pictures)、米拉麦克斯(Miramax)电影公司、博伟影视公司(Buena Vista Home Entertainment)、好莱坞电影公司(Hollywood Pictures)、ESPN体育、美国广播公司(ABC)都是其旗下的公司(品牌)。迪士尼以动画起家,如今虽涉及娱乐节目制作、主题公园、玩具、图书、电子游戏和传媒网络,但迪士尼从没有把动画的份额和重心减少。例如国内现在一些公司企业的起家是快递,但是最后涉及到房地产,而不做自己的本行。这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你起家的是你的专业,而靠它起家之后却抛弃起家的本领,是为一种资源的浪费。迪士尼从动画起家,最初靠一个小小的动画工作室逐渐崛起为动画电影的巨头制造,这与迪士尼本身的公司品牌、企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然要了解迪士尼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要从它的发展历史说起。

一、迪士尼动画的发展史

(一)艰难的起步。在1919年,年轻人沃尔特・迪斯尼遇到了乌布・伊沃克斯,他们都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志趣相投的他们互相欣赏,于是满怀信心的成立了伊沃克斯-迪斯尼商业美术公司。他们一个想象力丰富、天马行空,一个绘画技术高超,他们的配合十分默契。由沃尔特构思,伊沃克斯执笔设计的“米老鼠”卡通形象的片集开始起家,探索了无声电影到有声动画。随着《花与树》的创造,迪士尼又将黑白动画发展为彩色动画,体现了其动画制作的高超技艺与不断创新不断探索的精神。

(二)调整时期。1943年―1949年,经历了世界大战的全球百废待兴。在此期间,迪士尼动画的发展也受到了阻碍。在兵荒马乱的时代,迪士尼进入了调整时期。调整时期的迪士尼不在推出耗资较大的长篇动画,而是创作了一些列的短片动画,即现今的动画电影的鼻祖,类似《三骑士》与《为我谱上乐章》等些列的短片动画在这一时期出现。相信在战时,调整中的迪士尼采取短片动画的方式继续着自己的发展,坚持着自己的梦想,也温暖了许多活在战时的孩童时代。

(三)第一黄金期。二战结束后,正是迪士尼厚积薄发的时候,迪士尼也进入了属于他们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在此期间,迪士尼在童话领域所向披靡,几乎拍遍了所有的经典童话故事。这一举动虽然为迪士尼迎来了一个黄金期,但是存在的问题就是,能够使用的经典动画素材是有限的,那么迪士尼的下一步发展又该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

(四)蛰伏缓冲时期。在1967―1988年期间,随着沃尔特・迪斯尼的去世,迪士尼公司陷入了危机。在拍完了几乎所有经典的动画素材,迪士尼公司的动画影片产量大比例的缩减。随着沃尔特・迪斯尼的去世,也使得迪士尼公司的人员发生了变动。当一个公司的灵魂人物离开的时候,很多信念、理想不坚定的人也会跳槽。公司内部的权利纷争和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都使得迪士尼在此时期风雨飘摇。

(五)第二个黄金期。90年代以后,蛰伏的迪士尼公司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重振旗鼓,推出了系列动画。在此期间,充满创新精神的迪士尼不断探索,在发展迅速的高科技技术的带领下,迪士尼开始首次触及无纸动画的制作。这一举措使得迪士尼动画的画风、元素更趋向于多元化和精美、高端的层面。宫崎骏为全球的动画迷带来了许多的经典、震撼心灵的动画,他始终坚持全手绘的制作方法。然而宫崎骏的引退不仅是他的年纪使然,也是现今科技发达的环境下不改革不创新全手绘的弊端。的确全手绘的动画制作画风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但它属于小众,只有认识市场、了解市场、拓宽市场,吸引更多的观众才是在动画界长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二、简要分析《疯狂动物城》的亮点所在

(一)故事的取材与表达的核心精神。迪士尼的动画喜欢利用一个小人物的角度去诠释大世界的方向,即迪士尼对大世界的向往。首先美国人本身就是喜欢个人英雄主义,所以出现那么多稀奇古怪的英雄。迪士尼的动画故事的叙事风格往往都是从个人出发,诠释大世界的含义和精神,然后再回归于个人。《疯狂动物城》从一个充满梦想的小兔子写起,它为了实现个人的理想、梦想不断努力拼搏,为了自己的理想,选择了一个失踪案件,但是却在这个小案件背后发现大阴谋。以及期间一系列的故事和它找到一个从开始不合拍、不配合到最后被小兔子的精神所打动从而两只很默契的搭档。

(二)能够引起观众共鸣需要走进观众的心中。《疯狂动物城》上映之后好评一片,在各大媒体、娱乐、聊天网络、网站、传媒上成为一时之风靡。迪士尼善于从人类共同的需求和愿望出发,站在较高的位置去定义故事,自认是能够引起大部分人的共鸣。

(三)精美的画面处理。看过《疯狂动物城》的观众无一不被其中精美的动画细节所动容。每一个动物都按照最逼真的特性出发,现在已成经典的其中的树懒、动物的毛发的微动等。

三、迪士尼动画市场化的成功

(一)收入多元化与产业的同心化。迪士尼的动画经常从市场价值和社会影响两个方面取胜。拥有完美的产业链是迪士尼动画成功的核心。迪士尼通常先创作出动画片,随后会把动画片里面的主人公置于迪士尼主题公园当中。接着按照故事的原型批量生产玩偶,作为动画的衍生品。迪士尼的动画都是以动画电影的方式发行,再影院、院线赚足一定收益后再制作成为录像带卖给广播电视公司和制成光碟全球发行。迪士尼动画的收入来源相当多元化,这与产业的同心化是分不开的。

(二)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完美结合。迪士尼动画的市场取向是站在全球的角度,因此,本土化与国际化完美结合也是迪士尼成功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完美结合,正确的价值观的传达,是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的。

四、结束语

迪士尼动画在全球动画界屹立了将近一个世纪。如果迪士尼一味的沉溺于动画的发展创作,它并将会遇到发展瓶颈。你可以理解为迪士尼动画的发展为了向其他领域拓宽,但更应当看到迪士尼在其他领域的发展是为了更好的让迪士尼动画流传久远。想要有影响力,迪士尼必须强大,只有足够强大才能够更好的实现迪士尼的宗旨。如果不能够打开市场,不用说是迪士尼,任何一个企业公司都无法长久立足。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探索,永远努力永不止步,就是迪士尼动画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王美璇.迪士尼动画成功因素的分析[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迪士尼动画范文第5篇

Classic artwork[图片] from Disney Animation will be put on display at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NMC) starting from June 30th.

“Drawn from Life: the Art of Disney Animation Studios” features[展出] more than 300 items, including scenes from Steamboat Willie, Mickey Mouse, 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 and The Lion King, created in the past 90 years of the studio’s history.

The exhibition[展览会] consists of[由……组成] four themes: friendship, family, courage and love. Many sketches[草图,素描] have not been shown to the public before.

It’s easy to forget that behind each final Disney animated film is a collection of thousands of sketches. But when the filming wraps[使完成拍摄], they are often archived[把……存档] and overlooked[忽视]. Mary Walsh, managing director[常务董事] of the Disney Animation Research Library, said such exhibitions are like walking into Disney history.

NMC’s deputy curator[副馆长] Chen Lyusheng said Mickey Mouse and Donald Duck were the first animated figures to appear on TV in China in the 1980s. And Chinese audiences have been in love with Disney animation ever since .

The exhibition will last until August 18th before moving to Shanghai.

自今年6月30日起,华特迪士尼工作室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NMC)展出其经典动画原稿。

“生命之绘―迪士尼经典动画艺术展”展出了超过三百件展品,其中包括《蒸汽船威利》《米老鼠》《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和《狮子王》等在迪士尼工作室过去90年历史中诞生的经典场景。

此次展会分成“友谊、家庭、勇气和爱”四个主题展出。许多原稿此前并未对外展出。

人们很容易会忘记,每一部迪士尼动画电影成品的背后是成千上万张草图。但当电影拍摄完成后,它们通常会被收集归档,被人忽略。迪士尼动画研究所常务董事玛丽・沃什说:“这样的展览让人仿佛走进了迪士尼历史。”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表示,上世纪80年代,米老鼠和唐老鸭进入中国,成为首次出现在中国荧屏上的动画形象。自那时起,迪士尼动画便深受中国观众的喜爱。

该展览将持续到8月18日,随后会到上海展出。

自测题――你是迪士尼铁粉吗?

1. 以下哪部有声动画短片是米奇的银幕首秀?

A.《蒸汽船威利》

B.《麋鹿猎人》

C.《米奇的房车》

2. 以下哪个迪士尼动画角色是穿裤子的?

A. 小熊维尼 B. 米奇 C. 唐老鸭

3. 引发全球翻唱热潮的《Let It Go》是以下哪部迪士尼动画电影的主题曲?

A.《灰姑娘》 B.《小美人鱼》 C.《冰雪奇缘》

4. 谁是小熊维尼的好朋友?

A. 跳跳虎 B. 巧虎 C. 胖虎

5. 以下哪个角色没有出现在电影《狮子王》中?

A. 辛巴 B. 胡巴 C. 刀疤

6. 迪士尼第一部长篇动画影片是以下哪一部?

A.《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

B.《木偶奇遇记》

C.《小鹿斑比》

7. 公主系列是迪士尼知名系列之一,以下人物与作品对应错误的是?

A. 爱丽儿公主――《小美人鱼》

B. 贝儿公主――《睡美人》

C. 艾莎公主――《冰雪奇缘》

8. 迪士尼电影也出现过不少经典台词,以下对应错误的是?

A. “死亡是一场华丽异常的冒险。”――彼得・潘

B. “陈年往事固然伤人,但你要么选择逃避,要么从中吸取教训。”――花木兰

迪士尼动画范文第6篇

[关键词]迪士尼;动画长片;女性主义;话语元素

层次丰富、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是迪士尼动画长片中的重要角色,在以爱情为主题的迪士尼动画中,女性与男性自然成为一种鲜明的二元对立存在。而在梳理近100年来迪士尼的发展史的过程中,观众可以感受到迪士尼在女性主义话语方面的积极运用以及转向。迪士尼可以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在20世纪的变迁,实际上见证了女性主义运动的起起落落。对于题材的选取、表现手法的运用以及剧情的设计等,实际上都体现了迪士尼对社会上女性观的接受,以及迪士尼女性主义话语的使用策略和原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迪士尼的动画长片一直以来反映的都是各个时期美国的意识形态,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娱乐性作品。从1937年第一部公主电影《白雪公主》问世到2013年《冰雪奇缘》,12部公主电影跨越了将近80年的时代变迁,这些影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女权主义的发展历程和女性地位的提升。[1]也正是因为在动画中包含了社会问题,迪士尼的动画片才能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同时一些作品又在后世引发争议。因此通过迪士尼的动画长片来了解以美国为主的现当代西方女性主义话语元素的呈现是很有意义的。

一、女性主义话语之婚姻

在女性还无法在社会上获得独立的地位时,婚姻几乎是女性的唯一归宿,这种没有选择的状况也使得女性受到了长期的束缚与压抑,不难发现,女性的幸福与不幸,往往都与婚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迪士尼种类繁多的动画长片中,爱情和婚姻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方面的动画片一直吸引着不同时代的观众,从世界各地的迪士尼乐园中游戏项目的安排来看,甚至有一部分女孩子会在童年时期将自己带入迪士尼动画的女性角色中。

从迪士尼公主电影发展的初期,也就是正值美国经济的大萧条时代的1937年,到六七十年代的平权运动还未展开的1959年,迪士尼出品了《白雪公主》与《睡美人》等电影。在这两部电影中观众都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女主人公以一种“沉睡”的状态等待男主人公的“唤醒”。值得玩味的是,导致她们进入这种接近死亡的沉睡状态的恰恰都是女人,在《白雪公主》中是邪恶的皇后,在《睡美人》中则是一个未被邀请的女巫师。而男性的小矮人、猎人与国王却都是充当一种保护者的形象。这无疑是回避了男性对女性进行迫害的历史与现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子唤醒是一种拯救。但是所谓的拯救并不是完整的,其终点一定要指向一个婚姻。白雪公主和玫瑰公主(睡美人)都以盛大的婚礼嫁给了王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故事就在此戛然而止。婚姻成为解决问题的最终方式,因为王子无疑将给女性提供庇护和疼爱。在这样的故事中,王子必须是高贵而勇敢的,而公主则必须是善良而柔弱的,这几乎成为该时期公主电影的通病。

而这种女性的被动现象随着女性主义的深入人心而亟须改变。在迪士尼于2013年推出的《冰雪奇缘》中不难看出,安娜公主经历了一个从迷恋王子(即使是在迷恋王子的时候,姐姐艾尔莎也明确地告诉她不能这样)到对王子说“不”的过程,而姐姐艾尔莎则自始至终就没有爱情经历。尽管青年克里斯托弗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但无论是安娜还是艾尔莎都对自己的命运有着坚定的自主意识,并不被男性牵着鼻子走。当艾尔莎困于自己的法力,安娜身受重伤时,是她们努力地自我拯救和拯救彼此。男性在这里退居到了次要的位置。并且在故事结束之时,也没有一个所谓的盛大婚礼来锦上添花,因为爱情只是一种额外的收获,而女性对自己的爱护才是影片一以贯之的主题。

二、女性主义话语之个人价值

对于女性来说,摆脱对于婚姻的依赖依然是不够的,在女性有了更多的人生选择之后,她们还需要在更深广的程度上实现个人的理想,展现个人的价值,只有如此,才是回击男权话语的最有力武器。可以看到,经过六七十年代平权运动的荡涤,迪士尼动画长片中的那些角色已经开始向更广阔的领域前进。例如在1989年的《小美人鱼》中,尽管主人公爱丽儿要用声音换取双腿的直接动机依然是爱情,但是她早在认识王子之前就已经充满了浓浓的求知欲,对于陆地上的一切有着深切的向往,并且有着可贵的冒险精神。如果说《小美人鱼》中体现了女性对于知识的渴望,那么在1995年上映的《风中奇缘》中,女主人公印第安公主宝嘉康蒂,则在行动上用对权力的掌握来实现个人理想,她为了自己的族人放弃了和英国探险家约翰的爱情。她的敌人也不再是心术不正的巫婆,而是以雷克利夫这一男性为代表的广大殖民者。更值得指出的是,在这两部动画片中,女性已经反过来成为男性的拯救者。

迪士尼公司近年的作品已经渐渐脱离了单纯讲故事这一套路,而是紧跟时代的步伐,赋予影片新的内涵,特别是对动画中女性角色展开愈加丰富的表现,人物设定多层次化且更加细腻,剧情摒弃之前的套路,开始突破既定的思维模式,让观众在观看动画的同时体会到更多观察视角,从而引发深入思考。[2]在《冰雪奇缘》中,公主的个人价值并不只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王子。小公主安娜涉世未深,她碰到了英俊帅气的汉斯王子,对他一见钟情并与他闪电般订婚。得知此事后,大公主艾尔莎对妹妹说:“你不能和刚刚见面的男人结婚。”这句话给白雪公主、小美人鱼等各位公主上了残酷一课,几乎瓦解了之前大部分公主片的剧情合法性。[3]《冰雪奇缘》中,公主片的剧情也不再仅仅是等候与那个王子相恋,门当户对的“王子公主”爱情模式成为剧中的陪衬。而王子汉斯更是充当了剧中的大反派,他处心积虑与安娜结婚,其实在意的是艾伦戴尔王国的统治权。安娜在看清汉斯的真面目后,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那是她真正的“王子”――一个山野平民克里斯托弗,一头驯鹿和一架雪橇几乎就是他的全部家当。而安娜的个人价值也并非体现在婚嫁上,她克服冰天雪地的窘境毅然进山寻找姐姐,表现出了她对姐姐的爱以及对整个王国人民的爱。从在王国的地位而言,安娜仅次于姐姐长公主艾尔莎。而艾尔莎因无法控制自己的魔力给国家带来了灾难,负气出走。这样,安娜继承女王的王位也就变得名正言顺。而安娜没有选择成为女王,这并非出于她没有这个能力。事实上,艾尔莎的离去使全国上下一片混乱之时,安娜恰恰发挥了女王的作用,使人民迅速安定下来。但在安娜看来,当女王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找到姐姐艾尔莎并重新修复自己与姐姐的情感羁绊,才是个人的价值所在。安娜在影片中成为事实上的艾尔莎的拯救者,以往总是被王子拯救的迪士尼公主形象,也彻底被安娜颠覆。同时,艾尔莎的形象也是非典型的迪士尼公主,她拥有着强大的魔力,达到了自己无法控制的程度,与以往那些柔弱的公主形象大相径庭。而在影片中,她也缺少对爱情的追逐。艾尔莎更多是一种责任感的象征。出于对妹妹的保护,她戴上了手套并疏远妹妹。当无法控制的魔法给妹妹和自己的子民带来伤害后,她选择放弃荣华富贵,远走高飞,都是出于一种责任感。最终,拯救安娜的也不是来自“王子”的“真爱之吻”,而是姐妹俩不离不弃的亲情。

三、女性主义话语之美貌

在迪士尼的动画长片中,几乎没有女性角色是不美貌的,而且可以说迪士尼的女性形象有时既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潮流,也引领一时之风尚。但是对于女性美貌的诠释,迪士尼也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以1950年迪士尼推出的充满梦幻色彩的《灰姑娘》来看,这是一部时代感非常强的动画长片。影片中的女主人公辛德瑞拉的形象是当时社会上所“公认”的完美的女性形象,容貌秀丽,一头金色的卷发与白皙的皮肤等。更为明显的是,辛德瑞拉在对王子的吸引中,美貌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后来王子寻找辛德瑞拉的过程中,焦点是在一只遗落的水晶鞋上,而王子的标准就是,谁能穿进这只水晶鞋,谁就是他心爱的姑娘。而恶毒的后母生下的两个女儿的脚都无法穿进这只水晶鞋。这里对于女性身体部位的物化可谓登峰造极,衡量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女性值不值得娶的标准,竟然只在她的脚上。如迪士尼塑造的绝大多数女性主人公形象一样,辛德瑞拉具有善良的品格,甚至可以说在所谓的公主动画中,反面的女性角色一般都是毫无来由地恶毒、嫉妒,而正面角色则毫无原则地善良、宽容。但是王子之所以对辛德瑞拉产生兴趣,绝非是她的善良品质,而是她依靠魔法所变出来的、昙花一现般华丽的外在物:马车、华服等。值得指出的是,这只小得不正常的水晶鞋,实际上就是对女性进行束缚的男权。在一个男权话语社会,这种审美观是建立在男性视角之上的。女性所谓的美貌其实是根据男性的需要塑造出来的。如前所述,《灰姑娘》的出现与时代息息相关,当时的美国以及整个世界都刚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中走出来,需要一种结局美好的童话故事来对人们的心灵进行抚慰。而战争结束以后大量的男性回归岗位,无疑造成了原本在战争中因为美国开足国家机器而获得工作的女性的不满,鼓吹女性应该回归家庭,相夫教子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声音。也是与“冷战”开始以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引以为豪的“铁姑娘队”等唱的一种旗帜鲜明的反调。而不仅美貌,且心甘情愿在家辛辛苦苦做家务的辛德瑞拉无疑就成为一种“最后会获得幸福”的标杆,但是这样的幸福如何延续,并非迪士尼所要回答的问题。

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这种对于“美貌”作用的夸大只能存在于童话之中,要表现女性的魅力,必然要突出她在美貌之外的优点。而1998年上映的改编自中国古代传说的《花木兰》无疑很鲜明地代表了这种转变,这部电影除了可以视作对亚洲市场的一次开拓,同时更是一种对自己修正过后的女性主义话语的声明。在电影的一开始,花木兰就以化妆去相亲的方式登场,这里既体现的是婚姻话语元素,也体现了美貌话语元素。婚姻这一点是迪士尼自己的发挥。而在中国的传统诗歌中强调的更是一种遮蔽了自己女郎的美貌,“安能辨我是雄雌”的状况,在参军回来之后的“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则是代表了花木兰向女性身份的回归。毫无疑问,相亲前的化妆是一种取悦男性的方式,古代女性之一的花木兰自然也不能免俗。在相亲失败以后,还特意表现了花木兰擦去脸上妆容的对比画面。此刻脸上妆容的改变象征的是花木兰内心的抉择,她决意替父从军,用剑割断了自己的长发,不再是依靠美貌而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保护自己的家庭,美貌从这一刻开始不再是女性的武器。而和其他的女主人公一样,花木兰也在故事中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但是她的爱人李翔对她的尊敬和爱慕并不单纯是处于对她外表的欣赏,而主要是产生于两人并肩作战的艰苦历程中的。

综上,女性主义的发展还将有很长的路要走,女性话语并不会沉默,随着男权话语的解构,只会有更多的女性冲破束缚而“发声”。而迪士尼的动画长片作为一种深受欢迎的文化产品,必然还会在今后出品的动画中体现出更多的具备女性意识的话语元素。故而笔者在此姑且抛砖引玉,以俟来者。

[参考文献]

[1] 华静.女权主义、女性地位与女性形象――析美国迪士尼经典动画片中公主形象嬗变[J].电影新作,2014(06).

[2] 王竹君.从《冰雪奇缘》谈近年迪士尼动画中女性角色设定的变化[J].大众文艺,2014(12).

[3] 李响.迪士尼:剪不断的公主奇缘[J].国家人文历史,2014(07).

迪士尼动画范文第7篇

一、 迪士尼动画电影的生态叙事策略

(一)叙事结构具有大工业生产文化和封闭的特点

迪士尼动画世界所遵循的大工业生产文化将其现代性特点表现出来,20世纪40年代迪士尼动画电影所涉及的摄影、故事板、草图、着色等多方面工序都由着领域专业人员负责,逐渐进入专业细分化生产进程,迪士尼动画电影更是被称作是全球动画工业细分化工序的首位领导者。

迪士尼动画电影在创作上都会采用结构化和标准化的叙事结构展开故事叙述,通常情况下都会按照故事开端、故事发展、高潮阶段、故事结局典型线性叙述方式进行故事叙事。此外,人物角色上通常习惯于设定相互对立的人物关系,创作视觉上通常习惯于使用第三人称作为叙述方位,创作结构通常具有稳定性和封闭性的特点,迪士尼动画电影的创作模式基本都包含有上述特点。

(二)呈现着人本主义价值主轴以及启蒙主义精神

迪士尼动画世界向人类呈现人本主义价值主轴和启蒙主义精神,而启蒙主义精神主要表现着突破宗教桎梏和肯定世俗乐趣,还包括在宗教桎梏和世俗乐趣基础上对人类所创作的成就进行肯定,具有现代性的显著特征。[1]迪士尼动画电影塑造着积极向乐观和自我确证的世俗化主体,并展示着具有现代化资本主义和理想化的世俗境地。

迪士尼动画在长期发展中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具有轻松浪漫的创作形式,并将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生活情趣以及价值理想都充分表现出来,具有时代和社会面貌基本特点。

二、 迪士尼动画电影的生态叙述策略

(一)具有“非语境化”时空策略特征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社会面貌的变化,迪士尼动画世界始终结合着时代语境来不断调整话语策略,在其创作内容以及传播环节上都将后现代性元素体现出来,话语和语境上都表现着复调情态。

迪士尼动画通常采用“无地域化”的空间策略,动画故事一般情况下都是脱离典型地域或者是不同民族文化诉求的经典故事,迪士尼动画空间只是作为景观呈现出来。所以在迪士尼动画世界中时间始终是静止的,而空间则是能够动态化的。迪士尼动画电影故事发生时间可以选定在不同发展时代,其中包含有处于中世纪的欧洲,繁华的现代美国,高新科技技术的未来时代,同时故事内容还可以选定多种多样的地理场所,包含有美国美丽的乡村,欧洲美丽的城堡,非洲荒无人烟的旷野,中国无边疆场以及阿拉伯豪华王宫等,但是动画电影中所呈现的地方并没有凸显出社会关系以及人际特征。譬如唐装米奇和米妮,石库门风格建筑街道等都呈现着“非语境化”的时空策略基本特征。

(二)倾向于采用“去中心化”的发展观念策略

近年来,迪士尼动画电影在叙事结构上倾向于采用“去中心化”的观念策略,从某种角度上看表明迪士尼叙事开始逐渐修正现代主体性叙事,逐步向后现代化主体叙事发展。

此外,迪士尼动画世界中还融入了许多超现代元素,尤为经典的是以女性主义视角展开故事叙述,并将故事主题思想引申至反性别中心主义上去。迪士尼动画电影在叙事结构上逐步进行调整,使得迪士尼动画世界主体观念和价值观念更加丰富,但没有影响着动画电影价值主轴的地位。

(三)采用“泛消费”的情感吸引策略

迪士尼动画世界还采用“泛消费化”情感吸引策略,充分将电影故事的后现代性表现出来。迪士尼动画电影内容虚实结合中,重点将动画世界和快乐记忆密切联系起来,充分使动画消费和情感主题密切联系,最终实现消费和情感联系起来,使得动画电影更具有情感性。

从经济角度来看迪士尼动画电影对现代衍生品叙事进行铺垫,主要是通过动画电影来宣泄着受众群体的情感。在后现代社会中这种情感体验逐渐成为动画电影创作的方向,通过情感体验让观众能够找寻到更多情感记忆,并能从动画电影中体验到不同人物形象在不同境遇中所表达的情感。

三、 动画电影的生态叙事性质

(一)与现代化科技技术相互结合

美国知名动画大师沃尔特・迪士尼是迪士尼主要创始人,他具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创造力,并将迪士尼动画电影中色彩和魔幻以及娱乐等与游乐园完美结合起来,充分将游乐园形态和舞台戏剧性特点变现出来,开创科技和文化相互结合的创作模式。[2]一直以来,迪士尼动画电影的创作内容和创作主题都将迪士尼文化根基表现出来,迪士尼游乐项目具有不同的主题,游客参与到游乐项目中能够真切感受到娱乐项目中的角色和形象。迪士尼动画世界中的公园主题可以说是颠覆并创新传统娱乐方式,而现代化先进的科技技术和信息技术正是迪士尼动画世界创新的后盾力量,迪士尼动画世界从开创至今取得了非常重大的成就,结合着时展特点来不断革新游乐乐园的项目主题和创作模式,借助于现代化高新技术使得迪士尼动画乐园更富有时代性和现代性以及科技性。迪士尼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创新,与高新科学技术发展是分不开的,娱乐乐园中的游乐项目和体验项目都彰显现代化特技特色。

(二)动画乐园中观众的生态体验

美国迪士尼堪称是国家文化和风俗习惯传播者,重在创造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场所,是内容丰富与活力四射的文化传播以及娱乐平台。迪士尼动画世界能够给人类提供更多的娱乐和生活体验,在迪士尼中,人们可以直接和动画电影中的人物玩耍,可以和美丽的白雪公主共度午茶时刻。迪士尼乐园中有许多娱乐主题,让人们内心深处的童话故事梦想得以实现,为人们呈现着美好的童话故事和童话世界。迪士尼从开创至今已经收获了许多忠实人群,动画乐园的思想主题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其中包含有冒险、娱乐、童真等多个方面的娱乐主题。动画乐园策划主题内容或者构造时基本都是围绕着上述娱乐主题进行的,并创造着多种多样的卡通形象和丰富的主题思想,让更多人群能在主题乐园中享受到童话故事中的快乐。因为人类的想象力是永无止境的,因此迪士尼乐园主题思想也是无穷无尽的。迪士尼动画世界在创作过程中始终是离不开先进科技的支持,在动画娱乐乐园中随处可以看到现代化科技的特征。

迪士尼动画世界中的主题乐园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其中迪士尼乐园的人物形象大多是从人们熟知的动画卡通形象演变而来的,正是因为迪士尼动画世界具有丰富文化资源,所以迪士尼主题乐园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是极其丰富多彩的。

四、 动画电影的生态形态

(一)提供丰富多样的情感体验

迪士尼动画世界具有高新先进技术和深厚文化的大力支持,因此,迪士尼动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当前来说,大众娱乐产品和娱乐形式若是一成不变就可能很快受到摒弃,而迪士尼乐园中的乐园项目和主题思想都在不断更新和改革,创作符合时代特色和人们需求的娱乐主题项目,使得游客往往流连忘返。迪士尼动画世界中的娱乐设施与是娱乐项目都呈现着现代化先进技术和丰富文化底蕴的特色,其中迪士尼乐园中骑乘设备和游乐设备都受到了游客的称赞和喜爱。迪士尼之所以在美国甚至是世界上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科技特色,通过现代化先进科学技术将丰富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来,并给予广大游客带来更多的娱乐体验和情感体验。

迪士尼动画电影作品中也充分体现着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其中电影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集合了现代化先进技术和深厚文化底蕴。最初迪士尼动画主要是由人工手绘来完成的,随着现代化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借助于高新技术来不断发展动画电影,逐渐演变成现代化的3D和4D以及IMAX动画,结合现代化先进技术来不断革新动画电影内容和模式,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娱乐需求。

(二)具有童话故事文化内涵

迪士尼动画电影在创作过程中积极引进了现代化先进技术和信息化技术,重视动画电影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以及艺术设计的全面提升,迪士尼动画电影中敢于突破传统文化,使得传统动画中的人物形象跃然于荧幕上,对神话故事和民间故事以及童话故事加以改编,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动画电影作品。譬如在1991年迪士尼动画通过色彩与录音技术对民间长期流传的故事《美女与野兽》进行改编,在1992年迪士尼动画通过幽默的对白与诙谐的动画对世界名著进行改编,并创作了经典动画电影《阿拉丁》,随着迪士尼动画电影的不断发展,并创作了《玩具总动员》《风中奇缘》以及《狮子王》等多部经典动画电影。之后,迪士尼和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开启合作道路,直接由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创作动画电影内容,由迪士尼公司直接发行动画电影作品。在1998年创作了中国经典故事《花木兰》受到了广泛观众的热切追捧,在1999年创作的《玩具总动员2》也在播出后引发一阵轰动,2006年所创作的《汽车总动员》可谓是经典之作,在发展过程中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每部动画电影都具有极高水准。迪士尼企业借助于现代化先进科学技术来不断更新着创作内容和思想主题,迪士尼动画电影永远具有新颖新意,受到众多受众的大力支持。

结语

迪士尼动画电影尝试着将生态作为故事叙述主题,并通过独特生态叙事策略来表现着动画电影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修养。迪士尼动画电影采用生态叙事结构来呈现着世间美好的生活状态和生态理想,从中可以了解到更多的艺术内涵和创作者意图,并让观众能够在动画电影中感受到更多美好和愉悦,对于我国动画电影创作有着重要借鉴意义,值得深入探索和分析。

参考文献:

[1]刘新元.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生态叙事的生态伦理研究[J].出版广角,2016(3):70-72.

迪士尼动画范文第8篇

关键词:迪士尼;动画电影;

一.迪士尼动画电影的音乐特点

1.旋律优美,韵律感强。迪士尼动画电影的受众定位以儿童为主,因此影片音乐以旋律优美的风格为主,氛围轻松。歌曲多明快且简单,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受其喜爱。过于复杂的音乐使观众无法集中于画面之上,甚至感到嘈杂。合适的音乐才能与画面结构和谐、相辅相成。影片《狮子王》的片尾曲《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以优美明快的音乐体现出主人公辛巴与女友重逢后的喜悦,唯美的画面与明快的旋律共同为观众营造出浪漫而幸福的场景。

迪士尼动画电影音乐不仅旋律优美而且韵律感强,深受百老汇音乐剧影响。百老汇音乐剧带有独特的美国文化色彩,自由且奔放,幽默且夸张。其音乐通俗易懂且娱乐性强,将艺术性、娱乐性与观赏性巧妙结合。19世纪初的百老汇大道就已成为美国戏剧艺术的活动中心,20世纪二十年代是百老汇戏剧艺术的鼎盛时期。同一时期,迪士尼依靠米老鼠起家,因此迪士尼动画电影深受百老汇戏剧艺术的影响,画面夸张且富有喜剧性,而与滑稽的画面环环相扣的音乐则热烈而明快,和画面配合易使人产生兴奋的效果。这也是迪士尼动画总能令观众捧腹大笑的原因之一。影片《小美人鱼》正是将百老汇音乐剧中风趣幽默、自然轻松的表演风格与动画相结合,影片音乐旋律优美,韵律感强,与画面相辅相成。片中《Kiss the girl》一曲深受观众喜爱。波光粼粼的湖面、摇曳荡漾的小船、清亮月光下的飞鸟和萤火虫环绕中的恋人,美好的慢镜头画面配以悠扬婉转的音乐,将观众也带入和谐画面之中。音乐收尾的高音配上小船翻倒的落水声也不失为片中幽默诙谐的一笔。

2.化繁为简,通俗易懂。迪士尼动画电影音乐通常通俗易懂,以小篇幅为主,易于传唱,甚至听过一次便能哼唱出来。通俗易懂的音乐建立在流畅的旋律上。迪士尼动画电影一般以音乐开场,多短小而明快,能调动起观众的积极性,深入人心。以影片《小飞象》为例,片头曲《看先生鹤》只有2分10秒,曲调轻松明快,全曲由两段简短的旋律重复拼接而成。歌词内容通俗易懂,例如“他不管你是穷人还是富人,这些他都不在意”。相比之下,篇幅较长的音乐难以记忆,即使旋律节奏都优美也不利于传唱。因此,迪士尼动画电影配乐多以小篇幅的音乐拼接而成,并没有长音乐贯穿剧情的情况。或许这也是迪士尼出品的每部影片都有经典歌曲的原因之一。

二.迪士尼动画电影的音乐风格

1.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的古典音乐。提到古典音乐在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的应用,不得不提的影片就是《幻想曲》。与其说《幻想曲》的主人公是米老鼠,倒不如说主人公是八支古典音乐。《幻想曲》是迄今为止迪士尼重映次数最多的影片,且包揽第14届奥斯卡音乐及录音技术的两项特别成就奖。它为无数儿童带来了美好的古典音乐启蒙。这部影片正如它的名字般不可思议。

《幻想曲》包含八个篇章,分别对应八首古典音乐。开场曲是巴赫的《D小调触技曲与赋格曲》,节奏跳跃且变幻多端,热烈而澎湃;接下来是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组曲》,这一部分是影片中最优雅、也最浪漫的部分。钢片琴奏出略带神秘的节奏,完美的符合了“幻想”这个美好的主题。四季在变更,节奏在变化。舞蹈的花朵、跳跃的精灵、扭动的蘑菇,一切都充满了生命力;第三篇章的主角是杜卡的《魔法师的学徒》,这是影片最受欢迎的部分。米老鼠化身见习魔法师,偷偷带上高高的三角魔法帽,并施法术让一只扫把产生灵性代他提水,结果整个房间水满为患,直至魔法师归来才化险为夷。杜卡极具幽默感地用音乐描述了整个过程,他将扫把失去控制之后的疯狂混乱、学徒的畏惧恐慌都塑造成一个个生动的音乐形象。这首取材于歌德歌谣的交响诗,极富戏剧性;之后上演的是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拍子变化多,狂野而奔放,气氛热烈,梦幻甚至怪诞。冲突的曲调、冲突的和弦以及冲突的节奏配上画面中恐龙的舞蹈,感觉朦胧但强烈,迷茫又躁动;第五个主人公是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旋律优美,细腻动人,但有趣的是动画并不是描写质朴的乡间生活,而是希腊众神、人头马及其他神话人物的庆典,与《田园交响乐》结合反而显得滑稽又有趣;紧跟其后的是蓬基耶利的《时辰之舞》,该段是全片最能捧腹大笑的桥段。经过改编的《祭神舞》里,河马穿上了芭蕾舞裙,与鳄鱼翩翩起舞,与大象和鸵鸟共舞。场面混乱又滑稽;第七个登场的是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画面的色调随着节奏变化成以蓝紫色为主的冷色调,象征着黑暗与暴力的魔王召集各路妖魔鬼怪,在一声钟声里宣告结束;最后响起舒伯特的《圣母颂》,荒山的森林里修道士缓缓前行,寂静的湖面映出他们手中的点点灯光,一切静谧又神秘,直至最后阳光普照大地。《幻想曲》正如影片开始时狄姆斯・泰勒所说:“你们将看到的是一群艺术家们受到音乐的启发,发挥想象力所勾勒出来的故事及设计图案。”

2.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的拉美音乐。《狮子王》是迪斯尼推出的第32部动画电影,但却是第一部跻身电影史上票房排行前十的动画电影,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保持着动画电影最卖座记录,赢得了全世界的喝彩。和绚丽的色彩、夸张的形态一样,该片动人的电影音乐也得到了人们的青睐,获得了多项奥斯卡奖。《狮子王》的配乐在动画片配乐中尤其显得大气和自如,这也得益于其中那热情洋溢的拉美音乐风格,和充满动力的节奏,以及激荡人心的气氛。

《狮子王》的片头曲《Circle Of Life》荣获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大奖及金球奖最佳原创歌曲奖,和歌名“生生不息”一样,曲调也大气磅礴。配合着非洲大草原的画面,一声洪亮的非洲男声划破寂静,震撼心灵。随着画面上动物们前进的步伐,女高音与男中音交替响起,旋律急促且富有节奏感。歌曲的前半部分歌词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只有简单的单音节歌词,体现出拉美音乐中印第安人音乐淳朴及原始的音乐特点。镜头移到荣耀石时,歌曲迎来第一个高潮;当狮王法拉米将辛巴高举起时,歌曲的第二个高潮接踵而至,震撼人心的旋律混合着浑厚的男声再度响起,类似印第安人音乐中庄严的太阳神颂歌。随着镜头逐渐拉远,歌曲也步入了尾声,鼓声之后一切再度归于平静。

《狮子王》的片尾曲《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获得了最佳电影音乐奖,成为音乐奖方面的赢家。歌曲有的音源采取了非洲大草原的音,但和《Circle Of Life》带给我们的大气磅礴的雄浑气氛不同,这首歌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爱的感受以及对自然对万物生生不息的敬仰之情。曲调抒情且缓和,与拉美音乐中忧郁抒情的亚拉维情歌相吻合,体现出忧郁、哀愁的怀乡及思念之情。

三.迪士尼动画电影的音画关系

1.随着动画电影的创作手法与制作技术的不断提高,动画故事情节也日趋复杂,人物形象日渐丰满,于是音画同步的表现也呈现出多样化、多层面的特征。音画同步指音乐与画面情绪一致,节奏相同,借助音乐表现画面内容及人物情感。动画人物的动作点被称为“hit”,音乐的节奏点则要与“hit”点相对应。音画同步容易吸引观众且得到出色的视听效果。迪士尼动画电影《米老鼠》系列就出色的运用了音画同步的艺术手法,因而音画同步的音乐也称“米老鼠音乐”。

在《米老鼠》系列中多处运用急促的钢琴声表现追逐与跳跃,紧密的节奏出色地表现出或疯狂或紧张的气氛。而猛烈的敲击声多以鼓声或锣声为主,用以表现撞击和跌倒。大提琴的运用则是表现在人物小心翼翼的紧张氛围中,例如米老鼠踮起脚尖走路和蹑手蹑脚上楼梯的时候。在米老鼠短片《救火》中,米老鼠从楼上飞落时,伴随这个动作的音乐是一段飞速下滑的音符,很好的对应了动作的节奏。影片《蒸汽船威利号》中只有极少数的几句对白,绝大多数声音都是由音乐演绎,这些音乐带来的效果与普通的对白相比更具幽默性和夸张性。

音画同步的手法在迪士尼动画电影中大量使用,通过音乐与画面的配合,为观众带来奇妙的视听效果与艺术感染力。滑稽动作的“hit”点与音乐的节奏点配合,足以让观众感到惊讶和兴奋。

2.音乐配合情节发展。音乐配合情节的发展还体现在对音乐蒙太奇手法的使用上。从彼影像过渡到此影像的切换过程中音乐起到了连接的作用,从一个时空跨越到另一个时空的转接中音乐起到了填补空白的作用,这种音乐配合影像的电影手法,就是音乐蒙太奇。简而言之,就是以音乐连接一组画面,如果将零散的画面比喻成珠子,那么音乐就是将它们串连的线。在动画电影《狮子王》中,有一个描述主人公辛巴成长的片段:辛巴在走路的过程中,由一只小狮子成长为一只成年狮子。这个过程就是由音乐连接,原本漫长的成长历程通过音乐的出现演变为一个短暂的过程。由于音乐的伴随,使影片中故事的情节显得连贯,将原本漫长的情节缩短也不会带来中断感。

3.音乐塑造人物性格。音乐的表达离不开情感。动画音乐的注入使整个动画片的情感得到升华,同时在体现人物性格和赋予角色情感方面,音乐的加入能使动画片里虚拟的人物愈发活灵活现。运用不同格调、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音乐来塑造人物形象是动画片中常见的手段。迪士尼动画电影更是将这种表现手法运用的炉火纯青。

在影片《小鹿斑比》中,运用微弱的小提琴声表现斑比出生时初见世界的懵懂,沉稳的鹿王则由低音号角庄重的音色来诠释;《小美人鱼》中人鱼引吭高歌,亮丽的歌声将小美人鱼落落大方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米老鼠》中曲风轻松明快,展现了米老鼠开朗乐观的积极态度……由此可见,在迪士尼动画电影中运用不同音乐来细致入微地塑造人物性格及情感的手段极其成功。

通过以上对迪士尼动画电影中音乐特点、音乐风格及音画关系的分析,可以发现音乐的艺术魅力是迪士尼动画电影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画面与音乐相互配合不可分割,为观众带来奇妙的视听效果。如今动画电影在制作技术与创作手法方面日趋成熟,迪士尼动画电影充分利用动画与音乐的配合,将观众带入一个个奇妙的幻想世界,这也正是音乐的魅力所在。动画工作者们应该不断发掘音乐的艺术魅力,创造出更多优秀的动画电影。

参考文献

[1]王晓璐.动画片中的音乐魅力[J].艺海,2010(09)

[2]王颖.浅谈迪士尼动画片中的音乐[J].电影文学,2008(14)

[3]高如.谈动画片音乐的功能[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4]欣乐.音乐的电影――迪士尼经典动画片《幻想曲》[J].小演奏家,2003(10)

迪士尼动画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冰雪奇缘》;迪士尼;动画血统;皮克斯;创新性元素

迪士尼动画长片《冰雪奇缘》是在迪士尼与皮克斯合并之后的新作,电影问世之后获得了业界与市场的双重好评。《冰雪奇缘》改编自安徒生的童话《冰雪皇后》,但是原著中的冰雪皇后是一个邪恶女巫,迪士尼则将它改成了一个拥有冰雪魔力的女王艾尔莎,并破天荒地采用了双主角的模式。艾尔莎的妹妹安娜乐观向上,勇往直前。在幼年的一次玩耍中,安娜被姐姐误伤,艾尔莎随即被父母禁闭,姐妹俩因此产生了误会和隔膜,但是艾尔莎始终对于王国和妹妹都充满了爱与责任感。在艾尔莎即位后由于震怒于妹妹与汉斯王子的一见钟情,情绪波动之下无法控制自己制造的狂风暴雪,离开了王国。安娜在青年克里斯托弗的帮助下毅然踏上了寻找姐姐的征途,最后不仅在威斯顿公爵和居心不良的汉斯王子手中拯救了整个冰封的国家,也修复好了姐妹之间的关系。从整部电影来看,可以说迪士尼从善于创新的皮克斯那里受到了启发,在保留迪士尼动画血统的同时又有一定的创新性元素,才促成了《冰雪奇缘》的成功。

一、《冰雪奇缘》中的迪士尼动画血统

(一)阶级的跨越

在迪士尼动画早期的几部作品中,实际上主人公之间阶级的跨越并不明显。1937年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中,白雪公主通过婚姻的方式最终与白马王子结合,两人都属于门当户对的上层阶级。随后1942年推出的《小鹿斑比》中不涉及人类社会阶层的流动。但是对于给予观众梦幻与美好的动画电影来说,营造一个既取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世界是极有必要的,尤其是在极其重视个人主义的美国,阶级跨越,财富流动是理想社会的一个重要体现,它象征了个人的奋斗努力是存在价值的。[1]同时,这种设定也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电影的戏剧性。因此在接下来的几部动画电影如《仙履奇缘》《小姐与流氓》等中,就体现了人物通过婚姻来实现阶级流动的情节。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迪士尼的这种血统不仅更为明显,为其他动画制作公司所仿效,而且人物跻身上流阶级的方式也由单一的婚姻变得更为多样,再一次地彰显了带有“美国梦”性质的,对个人努力的一种肯定。如在《花木兰》中,女中豪杰花木兰是通过英勇作战、拯救皇帝而被封官赐赏,成为高高在上的女将军。与之类似的还有《怪物史莱克》、派拉蒙影业出品的《功夫熊猫》等。而主人公也与早先的“王子公主”模式有些微的区别,一些人物可以选择仍然留在原有阶级,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如《变身国王》中的农夫巴夏,在拯救了国王库兹克并与国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之后,并没有眷恋荣华富贵,而是回归自己的村庄。这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在后现代视域之下人们的选择更加多样化,价值观更加多元的现象。

在《冰雪奇缘》中亦传承了这一血统。安娜涉世未深之际与汉斯王子一见钟情并且立即订婚,艾尔莎对此表示了强烈的反对。对于安娜来说,“王子公主”模式无疑是因门当户对而浪漫的。但是最终汉斯的野心仍然暴露了出来,他所谋求的只是艾尔莎的王国艾伦戴尔而非爱情。安娜最终选择了在冒险征途中相处已久的淳朴的平民青年克里斯托弗。克里斯托弗以贩冰为生,一个雪橇和一头驯鹿几乎就是他所有值钱的财产。两人的地位是悬殊的,但是只有共同克服了艰难险阻产生的感情才是真挚的。

(二)个人价值的实现

因为早期的在新大陆拓荒的艰难岁月,以及建国至南北战争这段时期受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以至于一种强烈的个人主义意识流淌在了美国人的血液中。在美国的主流价值观中,个人是存在的本原。[2]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发展的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志,良好的社会是应当为个人的发展创造必要条件的。因此在迎合主流价值观,且具有浓烈浪漫主义色彩的迪士尼动画中,也始终重视着主人公个人的价值。综观迪士尼,从《白雪公主和七矮人》到《冰雪奇缘》的52部动画长片中不难发现,主人公个人价值的实现主要是通过两个母题实现的,一是婚姻(爱情),二是拯救,还有一个主题是成长主题,但是除了《小鹿斑比》《森林王子》等以外并不多见。这两个母题前者能够展现人物的真诚、爱心与善良,而后者则能体现人物的力量、智慧和信念等,因此为迪士尼所青睐,也顺理成章地出现在了《冰雪奇缘》中。

在《冰雪奇缘》未公映版本的电影中,曾经有一首歌曲主要讲的是两姐妹Heir和Spare的关系,但是后来正式播放时被删去。与迪士尼以往的“王子公主”模式略有差别的是,《冰雪奇缘》是“双公主”模式,这也就注定了大姐艾尔莎将成为皇位继承人,是命中注定的女王,而安娜只能是一个略为尴尬的备选人物,永远的“公主殿下”。在常理下安娜显然无法通过登上王位来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这一首歌就是站在安娜的角度进行独白,讲述她认为自己并不是艾尔莎的备选,而是一个有自己价值的独立的人。由于考虑到故事主线的清晰性与两姐妹的感情应尽量简明纯洁地展现给观众,这首歌被剪去,但是透过它依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安娜这一人物。由于并非王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安娜在性格上比艾尔莎更为大胆外向,在艾尔莎抛弃女王的责任一走了之之后,安娜显然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继承政权,并且当时的安娜也确实迅速控制住了局面。然而在安娜看来,找到并守护和陪伴艾尔莎比自己当女王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因此她才毫不犹豫地将维持王国秩序的责任临时交托给汉斯王子,自己则踏上了危机重重的寻找艾尔莎的道路,而一个勇敢的,去拯救他人而不是被他人拯救的公主形象也就愈发明晰起来。

(三)异类生物的介入

迪士尼多年以来的成功与它对受众需求的考虑密不可分。迪士尼得到充分发展的20世纪正是影像逐渐压倒文字成为传播主流的时代。在文字时代,儿童与成人受众之间有着一条无形的鸿沟,儿童必须在掌握足够的文化后才能欣赏成人的文艺作品。然而在影像时代,这条鸿沟不复存在。换言之,迪士尼的受众是复合型的,不仅既有成人又有儿童,甚至可以说是既有儿童型的、童心未泯的成人,也包括早熟的、人小鬼大的儿童。考虑到动画长片的市场还包括了大批儿童与儿童型成人观众,迪士尼往往在具有内涵的电影中加入异类生物以增强喜剧、幽默元素,活跃电影的氛围,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童心。异类生物并非指将现实世界中的动物拟人化,而是指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或无生命之物,因此这对于主创的想象力有着极高的要求。有时迪士尼无法兼顾不同的文化传统,在异类生物的设计上难免有过火之嫌,如《花木兰》中的龙套木须,是花家祖先派来陪伴花木兰的一只小龙,然而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未免感到有些不适应,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往往是与皇权有关的。

但是在《冰雪奇缘》中,异类生物的设置却完全不显得突兀。雪人雪宝表面上看承担的是制造笑料的角色,如身为雪人却不断地抒发自己对夏天,对温暖的拥抱的向往。实际上雪宝的存在,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姐妹俩之间的感情羁绊非常之深。两人小时候一起玩耍时的娱乐就是堆雪人,在艾尔莎自我囚禁之后,每次安娜敲她的房门都重复“你想不想和我一起堆雪人”。雪宝是艾尔莎堆起来的,他总是挺身而出保护安娜,如在炉火边宁可自己融化也要救安娜,这代表的是艾尔莎对于妹妹的爱。这种爱由一个异类生物雪宝来诠释,再合适不过了。

二、《冰雪奇缘》中的创新性元素

(一)“反爱情”倾向

在迪士尼近几年的动画长片中存在一种“反精英”的倾向,这是与后现代语境中对崇高的消解有关的。[3]但是还从未有过一部电影将爱情置于对立面,毕竟在迪士尼的动画血统中,人类(或具有拟人化情感的动物等)之间的爱能够解决几乎一切问题,以至于编剧感到越来越难以在两个小时之内的篇幅中让两个人坚定地、令人信服地相爱并矢志不渝,这种爱情故事无疑是脱离理性并且俗套的。因此在《冰雪奇缘》中,尽管仍然强调了爱的力量,但是角度已经大为不同。

拯救安娜的那个“真爱之吻”并没有如期到来,而贯串整部电影的主要是亲情,尤其是艾尔莎和安娜之间的姐妹情。两人从小时候的亲近无比,到误伤之后的多年隔阂,再到历经磨难之后重新敞开心扉,观众不得不重新审视迪士尼的爱情模式。在以往的迪士尼动画中,不乏男女主人公之间愿意为对方赴死的情节,但是在《冰雪奇缘》中,姐妹俩却是互相牺牲,而汉斯王子和克里斯托弗则完全沦为了陪衬。艾尔莎对安娜充满了保护之情,愿意放弃王位远走高飞,而安娜则对艾尔莎不离不弃,甚至愿意为她而死,这种感情也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但是同时又是合情合理的,并没有一见钟情的男女主人公就甘愿为对方赴汤蹈火的那种突兀感。迪士尼通过《冰雪奇缘》传达出一种信息,那就是迪士尼愿意拿出一种敢于革新的勇气正视“王子公主”模式的不合理之处。同时这种转变也深深地打动了观众,包括未尝爱情滋味的儿童观众,毕竟对于家庭的爱是绝大多数人都能体会到的,对亲人的爱的根基比对陌生人爱的根基更为牢固,这在之前的《狮子王》中虽有所体现,却是到《冰雪奇缘》才发扬光大的。

(二)“反恐同”倾向

对于《冰雪奇缘》,绝大多数的解读都涉及了电影中的女权主义倾向,这是毫无问题的。但是这并非《冰雪奇缘》的首创。只要梳理迪士尼的“公主电影”史就不难发现,近百年来的迪士尼发展史就是一部女权主义的变迁史。早期的如白雪公主是典型的被动地等待王子拯救,最终在婚姻中结束属于自己的故事的对象;而小美人鱼虽然已经有了现代女性的自主意识,但是依然活在父权社会的阴影下;到《花木兰》《冰雪奇缘》,女性已经成为目标明确、行动果敢,且能自我改变命运的人。

如果问何为《冰雪奇缘》的创新性元素,那么答案应该是它其中蕴含的“反恐同”倾向。由于同性恋并不属于主流价值观(尤其是在基督教社会中),但是“反恐同”,实现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仍然是近几年社会思潮发展的趋势。因为世俗压力而备受折磨的某些弱势群体(如同性恋者),越来越得到世人的同情,因此迪士尼可以说在这方面迈出了隐晦而又大胆的一步。在《冰雪奇缘》中,姐妹两人之所以产生隔阂并非艾尔莎的天赋异禀,而是深爱她们的父母没有处理好艾尔莎差点杀死妹妹这一问题。父母选择了幽禁艾尔莎的方式,为她戴上手套,并且叮嘱她“藏起来,不要去想,不要让别人知道”,这实际上是在强化艾尔莎的一种观念,即与他人不一样是可耻的。父母的行为就是将“少数派”的艾尔莎进行自我隔离,使得艾尔莎在成长的过程中被迫认同了“没有魔法才是正常的”这一观念,一直处于惶惶不安和自我怀疑之中,不仅不能像安娜那样正常发展爱情,甚至连本来拥有的亲情都割舍了许多。拥有魔法的艾尔莎此刻不是强势的邪恶反派,而是一个典型的弱势群体。在真相败露后她选择的不是报复社会,而是逃到山上以免误伤他人,这也使她成为整部影片中最受观众同情的人物。

《冰雪奇缘》既拥有一定的内涵深度又充满了童趣色彩,既保留了迪士尼优良的动画血统,同时又根据主流思潮的变迁加入了创新性元素,通过安娜与艾尔莎两个光彩的女性形象传达出了故事的精髓,取得了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上的双重实现。可以说,《冰雪奇缘》是迪士尼的艺术创作能力仍未衰竭的一个力证,并且人们有理由相信,《冰雪奇缘》的故事架构与人物形象还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深入人心。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四川省国别与区域重点研究基地澳大利亚研究中心项目“川澳定格动画产业合作探究”(项目编号:szjj2014-092)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王美璇.迪士尼动画成功因素的分析[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2] 魏晓红.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双重性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3] 张冉.1989年以来的迪斯尼动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迪士尼动画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动画电影;迪士尼;女性形象

迪士尼动画影片在当今世界上已经成为流行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美国文明的一个缩影。而在八十多年来迪士尼建构的庞大动画世界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应当属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迪士尼所开创的“公主动画”成为迪士尼所有动画类型中最具文化影响力和市场挖掘潜力的一类。[1]早期迪士尼动画影片取材来自《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以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传说故事,后来才逐渐发展为以原创故事为主。但艾伦・金早已指出,世界上已有的所有童话,包括那些受众显然为儿童的童话故事,其本质上还是成人童话。童话几乎都是由成年人撰写的,其反映出来的心理需求和思维模式实际上还是成年人的思维与价值判断。加之迪士尼的动画电影一向具有追求受众全年龄化的特征,一直避免其观众偏低幼化,力图打造出具有丰富内涵,能适应人们普遍性社会观念的动画作品。因此,在八十余年的时代变迁之中,迪士尼推出的每一部长片基本上都能在全球热映。对其动画影片的分析,就应该将其置于成人社会的话语体系和审美标准下加以观照。就迪士尼动画影片中的女性形象而言,她们的变迁反映了整个时代全球范围内女性地位的变化,也是动画人始终保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并权衡两性话语变动的一座风向标。

一、柔弱谦卑的公主形象

“公主动画”这一名称的由来便是因为迪士尼早期的动画将“公主”形象推向了全世界。当时的迪士尼在选择和改编剧本时的最大宝库,便是各国经典的童话故事和流传已久的民间文学,这能够保证电影在推出之际就获得良好的市场反馈。而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在世界各地的童话故事中,公主形象又是一个存在已久的、普遍性的角色,公主形象代表了某种人们集体无意识之中对女性形象的要求或期待,即高贵、美丽、典雅、善良以及柔弱和谦卑等。而迪士尼在接纳这些故事原型时,基本上都保留了原文本的人物形象,只是根据电影的需要大致调整了一下框架结构以使高潮出现在合适的时间节点。而毫无疑问,无论是西方认为女性来自男性肋骨之一的基督教文化,抑或是东方普遍男尊女卑的儒学文化中,女性的地位都是低下和卑微的,女性长期以来都被视作男性的附庸和“他者”,这一悲剧现象一直到迪士尼公主动画的处女作,1937年由戴维・汉德执导的《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出现时依然没有得到改变。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女性普遍被认为应该留在家中,而将工作的权利交给男性,社会鼓励她们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因此女性不可避免地成为被保护和被拯救的对象。

在《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中,白雪公主因为受到恶毒后母的诅咒而被迫离开皇宫与七个小矮人生活在一起,以自己的善良获得了小矮人的欢迎。在吃下了皇后送来的毒苹果后,陷入昏迷状态的白雪公主因王子的拯救而苏醒。在电影中,首先,女性成为其他女性的迫害对象,而男性则是无辜、正义的,如宠爱白雪公主的父王,好心放走白雪公主的武士,收留白雪公主的小矮人以及最后迎娶白雪公主的白马王子等。而白雪公主除了一直被动地接受自己的命运之外性格毫无特点,观众只记住了白雪公主的柔弱和善良。[2]与之类似的还有《睡美人》(Sleeping Beauty,1959),故事的主人公同样是一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公主,而伤害公主的同样是一位女性,即没有受邀参与公主诞生宴会的坏心肠仙女玛琳菲森。在玛琳菲森扮演的老奶奶的陷害下,公主也同样是陷入了沉睡。而前来解救公主的人也是一位王子,他在丝毫不了解这位睡美人人品、性格等细节的情况下,就披荆斩棘地以“真爱”的名义从邻国赶来搭救公主,并最终唤醒睡美人,两人结百年之好。在这个看似美好的故事中,传递出来的信息却是,女性的能力等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美丽、楚楚可怜的外表以及单纯善良,她们能够最大限度地衬托出男性的勇气与魅力,永远离不开智勇双全的男性的庇护。而值得一提的是,自始至终女性看似是不需要付出什么的,睡美人一出生就获得了各个仙女的宝贵馈赠,如美貌和快乐,而法力强大的玛琳菲森却不得不与一群丑陋肤浅的“猪猡”为伴,先是得不到王室的尊重,最后报复王室的计划又化为泡影,这实际上是否定了女性个人奋斗的必要。

二、勇敢独立的女战士形象

然而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女权运动开始爆发。[3]其促发因素便是美国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大量男性需要投入到备战工作中,女性不得不走出家门,直接为社会服务。当从工作中获取到自信与充实感后,女性不愿意再回归到之前的“金丝雀”角色中来。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此时的女权运动依然处于起步阶段,美国乃至整个世界依然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社会,大量的媒介都在宣传着女性最好的职业便是当“家庭中的天使”这一观念。然而60年代到90年代,随着平权运动轰轰烈烈地席卷全美,美国人发现他们再也不应该龟缩在“公主动画”所营造出来的,象征着温馨、稳定的家庭生活的虚幻安全感中,而是应该承认,只有女性获得足够的尊重才能创造出一个更为和谐的社会,这一观念直到80年代的“政治正确”运动后才得以确定下来。因此,这一时期的迪士尼动画也在两种观念之间摇摆,既在1950年推出了由克莱德・杰罗尼米等人执导的《仙履奇缘》(Cinderella,又译作“灰姑娘”),塑造了温柔、勤勉,精于家务并且需要王子帮助的灰姑娘形象,又推出了大量勇敢、独立的女“战士”形象。

其中最为典型的则属根据中国南北朝传说改编的《花木兰》(Mulan,1998)。电影增加了中国传说中没有的细节,如花木兰的父母希望她能够通过嫁人找到一个“好归宿”,然而花木兰却因为自己爽朗率真的“假小子”性格总在媒婆面前出丑,让自己相亲未成。此时的木兰深感自卑,为自己不能成为花家的荣耀而苦恼。有了这一层铺垫,木兰随后的替父从军就脱离了中国儒学传统中的“孝道”禁锢,而多了一层女性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意义。在战场上,花木兰凭借自己的坚强意志刻苦训练、与敌军搏斗,然而却因女性身份的暴露而被大军抛弃,但最后木兰还是凭借自己的勇敢挽救了大军。在电影中,男性反而成为女性拯救的对象,如不可一世的将军之子李翔和万众膜拜的皇帝以及木兰年迈残疾的父亲花弧等。

又如另一位异族女“战士”――《风中奇缘》(Pocahontas,1995)中的女主人公,印第安酋长之女宝嘉康蒂。迪士尼通过这部电影反思了西方世界对美洲殖民地的疯狂掠夺,为了鼓舞人们积极参与作战,殖民者不仅对印第安人采取歧视性的称呼,甚至还将他们描述为野蛮而狡诈,充满兽性的民族,并将美洲大陆形容为黄金遍地的新大陆。而宝嘉康蒂为了本部落和整个土地自然平衡的利益站出来,以语言和道理为武器,声明本地并没有黄金,劝说淘金者回国。勇敢而独立的宝嘉康蒂在剧中反抗的不仅仅是白人淘金者,还有掌握了权力话语的,要处死约翰・史密斯,囚禁宝嘉康蒂的酋长父亲。并且在最后宝嘉康蒂也没有随约翰回欧洲,而是选择留在部落承担应尽的政治职责。

还有一类女性,其“战场”并不在字面意义的战场上,但她们同样表现出了女战士的坚忍不拔。如在罗恩・柯莱蒙兹执导的《公主与青蛙》(The Princess and the Frog,2009)中,主人公蒂亚娜不仅是迪士尼中出现的第一个黑人女主人公,并且她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对童话中“王子与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一叙事套路的高度不信任。这正是迪士尼对自己所创造出来的刻板模式的一种调侃和否定。而蒂亚娜认为自己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给自己带来幸福。她的梦想就是开一家餐馆,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烹饪天赋,因此蒂亚娜早早地就为自己选择了商场这一战场并开始攒钱。尽管故事在后来的叙事中又回归到了“王子公主罗曼史”的套路之上,但是作为一个平民女孩蒂亚娜,不依靠婚姻改变人生,而是希望搏击商海的理想,是值得高度肯定的。

三、活泼自信的新女性形象

除了努力奋斗,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女战士形象以外,迪士尼还推出了另一类介于公主与女战士之间的新女性形象。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女权运动出现了新的模式,单纯地鼓吹、呐喊与男性之间的对抗这种斗争方式已经失去了地位,包括女性在内的人们承认男女之间存在差异,女性可以在承认、保留这种生理差异的基础上获得自信与自尊,女性所要斗争的对象从男性换成了自己内心的自卑和敏感,与男性友善相处。[4]活泼而自信的女性形象取代了默默顺从的公主,成为男女两性都能够认可的新的理想女性形象。加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妇女组织的影响下积极参与公众生活,甚至踏上政坛,可以说女性的地位相比前半个世纪来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个领域之中都有着如同“公主”一般高贵、有影响力的女性,在对她们进行表现时,其重点已经不是女性如何奋力打拼,更不是表现她们对男性的“取悦”。

以《冰雪奇缘》(Frozen,2013)为例,电影中的安娜与艾尔莎本身就是公主,尤其艾尔莎,作为长女,她在父母去世后能够以第一顺位继承人的身份成为阿伦戴尔王国的女王。她们不需要再如女战士一般靠拼杀来维护自己的地位。艾尔莎拥有自己的“特异功能”,即操纵冰雪的能力。这一能力甚至不是弱点,而是艾尔莎的长项,只是因为太过与众不同并且曾经误伤妹妹而长期被艾尔莎视作缺点,对自己实施了禁闭,一直到加冕都战战兢兢。而妹妹安娜自幼天真活泼,并且因为没有姐姐的心理负担而始终以极大的热情面对生活。电影中最具价值的两点分别是艾尔莎在情绪失控后离开阿伦戴尔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冰雪王国,寻求最彻底的自由;另一个则是安娜为了国民与姐姐,在山民克里斯托弗的帮助下找回姐姐,并帮助她解除了内心的枷锁,女性的强大力量在这两处情节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安娜本身就是阳光、积极的公主形象,敢于在宫廷内大声唱跳,敢于出宫与王子私订终身,甚至敢单枪匹马去寻找姐姐。而相比之下,艾尔莎的形象也并不单薄,她是一个战胜了内心自卑后更为强大的女王。在电影中,王子不仅不是拯救女性的对象,相反是利用女性、陷害女性的卑鄙人物。安娜最后抛弃了和自己“一见钟情”的汉斯王子,但是电影也并没有交代她与克里斯托弗有情人终成眷属,而艾尔莎则始终没有爱情,迪士尼通过这样一部电影给观众塑造了活泼、自信,独立改造社会,完全不依赖男性救赎的女性形象。[5]

迪士尼动画电影在某种程度上被打上了不同世代的意识形态烙印,如同社会发展的晴雨表般反映了社会变迁,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美国文化想象。严格来说,迪士尼所贡献给观众的女性形象是多种多样的,正如女性在20到21世纪之间广泛地参与到社会生活,积极改变自己的现实处境之后为自己争取来的形象一样。但是动画电影毕竟带有童话的叙事印记,都寻求一种能为少年儿童受众迅速理解和总结的单纯性,因此,其人物塑造与故事设计都有某种套路可循。可以预见到的是,迪士尼在未来还将继续在女性形象方面进行探索,为世界动画电影和女性主义研究贡献宝贵的艺术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春晓.论迪士尼公主系列中的女性崛起[J].艺苑,2015(04).

[2] 白彩霞.迪士尼经典动画片《白雪公主》所体现的人类普世性价值观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2).

[3] 金莉.美国女权运动・女性文学・女权批评[J].美国研究,2009(01).

[4] 刘爱华.欧美女权运动的历史和现状[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5).

上一篇:新能源电池范文 下一篇:绿色能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