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闪电”

时间:2022-10-13 10:37:10

当心“闪电”

设计思想与作战定位

20世纪80年代,美国空军、海军、海军陆战队都提出了各自的下一代战机计划。海军陆战队需要研制AV-8A/B的替代机型;海军需要研制A-6的替代机型;空军需要研制 F-117A 的替代机型。但 F-35 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AV-8A/B替代计划的主导。

到了90 年代,美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DARPA)开始推动新一代ASTOVL(先进短距起飞/垂直降落)研究,其中使用升力风扇的方案就是DARPA的通用低成本轻型战斗机(CALF,Common Affordable Lightweight Fighter)计划。

与此同时,美国海军的A-12隐身攻击机因为严重超支、拖延而最后下马,研制中的F/A-18E/F成为填补空缺的过渡。但随着F-14退役和F-22的海军型NATF下马,F/A-18E/F在接过A-6的反舰和对地攻击任务的同时,还正式承担了下一代舰队防空的重任,成为了战斗/攻击机。尽管美国海军在舰队防空上可以用半隐身的F/A-18E/F迁就,但反舰、对地攻击仍然需要隐身飞机才能保证足够的突防生存力。

对空军来说,由于海湾战争和前南斯拉夫战争的经验,美国空军对F-117A的隐身攻击性能大为满意。但F-117A毫无自卫能力,只能干偷袭的勾当,不具备起码的多用途能力,航程、全天候性能也不符合21世纪的要求。与此同时,美国空军也在寻求F-16的下一代作为F-22的低档搭配,隐身当然是起码的要求。值得指出的是,美国空军用F-15作为主力制空战斗机,F-16的空战能力只是在F-15顾不过来时填补战线空缺之用,对F-22的低档搭配也是同样的要求。所以美国空军需要的是具有F-16空战能力的F-117,而不是降级版的F-22。

1993年,美国空军和海军的下一代战斗机研制被整合进国防部的“联合先进攻击技术(JAST,Joint Advanced Strike Technology)”计划,后来又将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的通用低成本轻型战斗机纳入该计划。1996年3月,JAST改名“联合攻击战斗机(JSF,Joint Strike Fighter)”,定位为战斗轰炸机。

在JSF计划下,多家公司参与了竞争,最终洛・马公司的X-35方案于2001年10月26日赢得JSF合同,成为今天的F-35战机。

可见,F-35最初的设计思想就是设计一架“战斗轰炸机”,用于担负近距对地支援任务,而空战任务是次要的,只是在 F-22或者 F/A-18E/F照管不过来的时候,在次要作战方向填空补缺。美国国防部对F-35的任务要求是70%用于对地攻击,30%用于空战。

在美国空军眼中,F-35A的定位就是:配合F-22承担有限的空战任务,主要执行对地/对海攻击任务,必要时(或敌方威胁不大时),也可以作为主力来争夺制空权。

对美国海军陆战队而言,F-35B就是未来的一切希望。F-35B将和海军的F-35C一起承担未来低烈度战争中争夺制空权和对地支援的任务,使陆战队依然拥有独立打赢一场低烈度局部战争的能力。反之,若没有F-35B,陆战队航空队就将无奈地全部使用F-35C,部署时也将和海军航空兵混编,搭载于海军的航空母舰上。这样一来,陆战队航空队的存在与否都会变成一个疑问。所以,为了海军陆战队的生存,F-35B是绝对不能少的。

美国海军对F-35C的空战能力其实心中有数,并不指望用它来挑大梁,而是让F-35C和F/A-18E/F配合,共同争夺战区制空权以及对地对海攻击。海军看中F-35C的,并不是它本身的空战能力,而是F-35C空前强大的数据融合能力,也就是信息化作战能力。海军作战部曾这样评价F-35C:“F-35C攻击战斗机将使传感器和数据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我们正在努力,推动数据流动和融合,使座舱内的飞行员可以与地面上的人们,甚至远在他处的决策者进行构联。F-35C战斗机实际上是一个更强大的作战节点,能够与更广阔的网络实施互联”。可以看出,海军更多地是将F-35C看作一个信息化作战的重要节点,而不是单纯的作战平台。

强大的态势感知能力

F-35虽然在平台性能上比F-22略逊一筹,无法在战争第一天率先“破门而入”,但若说到机载航电系统的综合性能,F-22就会顿生“廉颇老矣”之感。F-35将AN/APG-81相控阵雷达系统、光电瞄准系统(EOTS)、AN/AAQ-37分布式合成孔径系统(DAS)、电子战设备和通信/导航/识别设备(CNI)融于一身,进而得到全方位的目标数据,为飞行员提供了关于空战环境的前所未有的态势感知能力。该能力将在F-35的对空、对地和协同作战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在空战史上,被击中的飞机中有95%根本不知道自己已被瞄准和被攻击,相信这种情况发生在F-35身上的机率将大幅降低。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F-35的多功能综合射频系统(MIRFS)。它是建立在AN/ APG-81有源相控阵雷达基础上的一个功能广泛的系统。它不仅具备雷达的多种工作方式,还能提供有源干扰、无源接收、电子通信等能力。MIRFS频带较一般机载AESA要宽得多,同时能够以各种不同的脉冲波形工作,保证了雷达信号的低截获概率(LPI)。同F-22的APG-77 有源相控阵雷达相比,F-35的MIRFS在技术上又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由于阵面尺寸较小,阵元数目有所减少,因此在作用距离上略有不足,约是前者的 2/3。

F-35作为战术战斗机,它处于信息数据链的末端,接收从特殊用途传感器飞机(如预警机和电子战飞机)传来的各种指令和目标信息,同时,它也是最前端信息的反馈者。

网络中心战的重要节点

F-35本身的强大态势感知能力还不足以让它占据太多的战场优势,而真正强大的,是F-35背后的体系――网络中心战。F-35是第一款真正按照网络中心战思维设计的武器,它诞生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F-35平台的本身,而更多地,是昭示着美军作战体系和思维的转变。

到底是什么决定战场的胜负?应该说是“信息”。孙子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就是这个道理。

在今天看来,信息就是战斗力,信息就是力量的倍增器。在战场上,信息的掌握完全可以决定战场的胜负。

在战场中,我们始终面临三个问题:自己在哪儿?友军在哪儿?敌人在哪儿?假如能够始终掌握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战争就已经赢了一大半。在回答这三个问题的同时,阻止敌方找出这三个问题答案的过程,就是所谓的信息战。

在传统作战体系中,指挥架构属于金字塔形。信息的汇总和分发都遵循着这个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形,众多的作战平台相互间缺乏互联互通。传统上,各个作战平台需要自行获取战场信息,然后自行分配火力进行打击,基本属于独立作战的状态。虽然每个作战平台都能够获取一定的战场信息,但由于无法相互交换,所以依然处于“战场迷雾”之中,指挥和打击效率都不够理想。

而网络中心战,就是要依靠成熟可靠的网络,将所有作战和指挥平台相互交联。所有的作战单位,大到一艘军舰,一个指挥中心,小到一辆坦克甚至一个单兵,都将是这个网络中的一个节点。通过网络的互联互通,每个节点都能够在作战网络中共享战场信息,从而使战场传感器、指挥中心与火力打击平台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联合作战。在这个网络中,每个传感器获取的战场信息都将被共享,战场态势在每个单位面前都将一目了然,战场迷雾将被剥去。如果同时还能阻止敌方获取战场信息,这就是每一个指挥官梦寐以求的“单向透明”。

在网络中心战中,每个作战单位都不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他们将能够获取足够的战场信息,明白自身的处境和需要做的事情,战斗自主性和目的性将极大提高;各个战斗单元的协同作战将更有效率,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集中更多的火力对目标进行协同攻击;由于对战场态势时刻拥有全面的掌握,资源、火力和兵力调配也将更加快速和有针对性。这就是网络中心战的威力!

而F-35,就是这个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其强大的战场感知能力和信息融合能力,使得它将是美军未来作战体系中的重要构成之一。F-35所获取的各种战场信息将不再是本平台所独享,而将通过可靠的数据链在整个作战网络中共享。美国海军首先提出“协同交战”理念,将F-35C摆在重要位置,使其和舰载预警机、F/A-18E/F、舰艇等平台实现信息的高度互联互通,彼此协同作战。即使F-35C或者F/A-18E/F平台本身性能并不出色,但实际表现出的战斗力,也会因为信息共享而倍增。

在网络中心战这个体系中,F-35将不是单独的个体在战斗,它将和其他作战平台有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一架F-35获得信息,就等于所有F-35得到信息,它永远不是单独在战斗。

体系对抗的纽带

F-35产生于美国战略条件最为宽松的时期。当华约集团崩溃后,美国判断从20世纪90年代起的20年内是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可以从容布局,为应对未来新的大国崛起做好准备。美国军费虽然因为冷战结束而遭到很大削减,但是外部军事压力很小,可以通过压缩军队规模来平衡质与量之间的矛盾。因此,美国军事科技的发展基本没受太大影响。而20世纪80~90年代多项关键性技术的突破给军事领域带来巨大冲击,信息、隐身等技术的成熟与发展使得军事转型成为新时期各国军界关注的焦点。在这个大背景下,美军的各个军种都在筹划着未来自身的体系架构与角色。于是,F-35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F-22的低端补充,其任务区域显然与后者重叠不多。F-35能做的和要做的,大部分是F-22不会去做、也往往做得不如F-35好的。再考虑到F-35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三军通用战机,不像F-16那样只属于空军,那么完全可以说该机是一个肩负着把美国几大军种乃至盟国一揽子带入隐身和网络中心战时代重任的新型作战平台。未来战争是体系间的对抗,F-35将在其中扮演纽带的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讲,F-35和F-22在美军装备体系中的地位几乎同等重要,并无高低之分。甚至在一些美国国防部高官的眼里,前者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还要高于后者。

所以我们会发现,F-35在航电先进性和设备完备性上超越了美国和盟国现役的所有战机,达到当代的巅峰。从这个意义上说,F-35是足斤足两的主力战机,而绝不只是F-22的“廉价影子”。

看透了这些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F-35在迅速超过原先设定的价格水平后,并没有对美国军方造成太大刺激;为什么美国空军吵着要F-22,而美国国会与国防部却坚决支持F-35。因为F-35不只是属于空军,它是属于未来美国国防体系整体规划的一部分。为了保证整个计划的顺利进行,所有的资源不能都放在空军最钟爱的F-22上。或许可以这么看,如果说F-22是新式“超级F-15”的话,F-35就不是“超级F-16”,而是“联合隐身作战平台”,它带来的是一种不能随便类比的新的体系概念。

我国军事专家早在20世纪末就已经预测到战争形式的根本变化,即朝着超越常规或者说非常规形式的方向发展。战斗机作为一种常规的空战武器,其角色也逐渐从单一任务模式转变为多任务联合作战模式,以实现在非常规作战中的胜利。F-35就具有这样一种明显特征,它具备的综合化功能扩展了联通性、情报/监视/侦察(ISR)、通信和计算的能力,成为信息化网络作战想定中的关键节点。同时它又是以“一机多型”的概念进行研制,各军种通用性超过55%、相似性高达80%,航电系统通用接近100%,由其掌握的空中资源可将整个战场空间内的空中、地面和海上部队联接起来,支持地面和海上指挥单元进行决策。

“空海一体战”

2009年9月,美国空军参谋长诺顿・施瓦茨上将和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加里・拉夫黑德上将签署了一份机密性备忘录,要求美国空军和海军共同努力,开发出一种新的作战概念,即完成称作“空海一体战”的构想报告。2010年5月,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CSBA)在国会山隆重推出《空海一体战:初始作战概念》研究报告,预示着美军“空海一体战”作战理论已初见端倪。

“空海一体战”理论旨在整合美国海、空军力量,并联合亚太地区盟友,共同遏制或击败潜在的区域性对手。

美军设想的“空海一体战”分成四部分:承受先期打击;致盲战;压制敌方远程打击系统;夺取并保持海、空、天、网等主导权。美军“空海一体战”主力部队将由空军航空航天远征部队、海军航母打击大队、导弹防御水面作战大队、巡航导弹潜艇打击大队以及远征打击大队组成,为此,美国空军准备打造一支由F-22、F-35、B-2、隐身无人机等组成的隐身作战力量。在“空海一体战”理论中,美国要求空军的F-22、F-35 等第四代战斗机发挥重要的作用。承担的任务包括:在战争初期实施防空作战,阻滞对方空袭,夺取局部空中优势;在后续军事行动中夺取并维持战区制空权;为己方的ISR飞机、反潜机、加油机等支援保障飞机提供安全保护;参加海上封锁行动,对敌方的水面舰艇实施打击;必要时凭借隐身和高机动性优势,渗透突防并打击敌方境内的重要目标;携带“网络中心机载防御单元”实施对敌方助推段弹道导弹拦截等。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美国正在大力研发的X-47B舰载无人作战飞机有可能与F-35C共同成为美国海军航母舰载机联队主要的作战力量,它们将使美国海军舰载机部队的隐身突防、持久作战和远程打击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如战况需要,X-47B可以在隐身状态下秘密接近前沿地带,在对手毫不知情的状况下实时侦测其军力部署,并在有人驾驶飞机如F-35C、F/A-18E/F的配合下,以突如其来的方式将高价值目标一网打尽。

不过,在F-22和F-35联合攻击战斗机应用于“空海一体战”方面,美国军方也有人对此质疑。他们认为,这些战斗机不具备从敌反介入威胁区外的后方基地向纵深移动地面目标发动有效攻击的航程、盘旋/续航能力或使用混合武器的能力,其突防速度可能更快,但不能进入敌领空很深的距离,除非有空中加油机相伴。相反,大型隐身轰炸机(例如B-2)比战斗机具有更大的航程,载弹量也更大,从而能从敌反介入威胁射程之外的基地起飞,携带多种武器来攻击更多目标。

亚太战略的重要棋子

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和F-35项目的推进, 这种三军通用的多用途战斗机迟早会进入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盟国,成为美国及其盟国的空中力量核心,并使得美国及其亚太地区盟国的协同作战能力得到显著增强,进而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

战略需要

随着以苏-27/苏-30为代表的先进第三代战斗机在亚太地区的快速扩散,美国及其盟国空军在该地区的优势地位正在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俄罗斯出口的苏-27/苏-30(包括国外许可生产型号)和米格-29系列战斗机已经遍及整个亚太地区。如果这种势头发展下去,美制战斗机在亚太地区的技术优势将受到挑战。2004年美印空军联合军事演习中,美国空军的F-15和F-16战斗机不敌印度空军装备的俄制苏-30MKI战斗机,这让美国人颜面扫地。

由于俄制战斗机越来越多地挤占了美制战斗机的市场份额,东亚天空的军力已经显现出失衡的状况,这将严重影响到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部署,并导致美国亚太地区的盟友对美国的安全承诺失去信心。地域距离已决定,未来美国可能在亚太地区采取的军事行动必将需要空军和海军优势兵力的大力支持,以保证劳师远征的美军能够安全进入该地区,并防止美军的前线基地、其盟国的重要设施和事关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要海上航线遭到敌对国家空中力量的打击。如果得不到盟国的支援,美国将很难维持亚太地区的稳定局势。

正是针对亚太地区的这一危险状况,美国希望更多的亚太地区盟友加入到“F-35战斗机俱乐部”中来。在可预见的未来,F-35战斗机将使得美国及其盟友在亚太地区重新夺回在空中力量上的技术优势。另外,F-35将成为美国及其盟国军队通用的高技术武器装备,这不仅便于不同国家和不同军种间的协同作战,而且统一了各国战机的后勤保障标准,大大提高了作战效能。

部署亚太盟国,构筑战略优势

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盟友都在考虑如何重塑部队,以提高作战能力,扩大影响范围。例如,通过制定新国防战略,诸如F-35战机等更具机动性的资产可使得地区内国家共同构建同盟军事力量。韩国没有选择发展相对停滞不前的地面部队,而是打造一支更具机动性的作战部队,这不仅将提高该国的国防实力,而且将增强地区防御能力,以共同应对未来数十年内可能爆发的各类挑战。为美韩空军配备F-35A型机有助于帮助美韩军队重新规划和改善朝鲜半岛范围内的防御能力,同时促使韩国军队在该地区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朝鲜拥有规模庞大但线性发展的武装力量,如将F-35A部署到韩国,则意味着在该地区插入了一种非线性作战系统,并且还可以得到从关岛增调的F-22战机的支援。从这个意义上说,韩国是打造一种新型作战概念的理想区域。

日本最近决定购买F-35A型机,迈出了塑造一种新太平洋战略和能力的重要一步。日本人了解F-35战机作战系统体系的优越性能,这是其转而选择F-35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是美国“宙斯盾”系统重要的合作伙伴,对于整合“宙斯盾”系统和F-35战机能够创造的作战优势非常了解。整合“宙斯盾”系统和F-35战机意味着二者传感器系统的联接,可获得更广阔的探测范围。由于F-35战机搭载了新一代武器系统,并且具备管理众多海空战力的能力,因此F-35可被视为作战行动的指挥中枢。“宙斯盾”系统及新型“标准”Ⅲ导弹使得F-35能够利用海基导弹扩大其打击区域。F-35和“宙斯盾”系统协同作战,将大大拓展陆上和海上基地的防御能力。F-35战机三种型号的通用性创造了一个显著的优势,即不管是驾驶F-35A、F-35B还是F-35C型机,“宙斯盾”系统都是飞行员的“僚机”。部署在太平洋地区的F-35可能80%是A型机,其中许多属于美国的盟国。因此,一个由F-35和“宙斯盾”系统构成的体系能够覆盖整个太平洋地区,这对于日本防卫至关重要。

此外,由于F-35的通用性,在亚太地区为其建设训练和支援中心会更加便利。亚太地区美国及其盟友军队分散分布的特性和F-35作为一款相互依存的飞行战斗系统所具备的联通性,使美/盟军队应对地区内重要竞争对手的能力实现了多元化。同时,军队和重要目标的集中度降低,有利于应对先期打击,从而大大提高生存率和威慑力。

南太平洋方面,美国可能在澳大利亚达尔文建立F-35的训练和支援中心,为盟国的F-35提供后勤维护和情报监侦资源共享。达尔文的战略地位使其成为澳大利亚的太平洋作战中心。从新加坡、韩国、日本、美国舰船以及美国太平洋空军基地起飞的F-35A、B和C型机都可以部署至澳大利亚进行飞行训练。新加坡、韩国、日本和美国都可能成为以澳大利亚为基地、由澳大利亚运营的F-35训练和支援中心的重要成员。澳大利亚希望在融合多国F-35编队的同时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美国在21世纪的太平洋战略,将通过由F-35战机联接的、具备C4ISR赋能的新型作战平台来得到构建。该战略能够满足本世纪的需求,也符合美军及其盟国在该地区兵力装备分散化、作战能力集中化的特性。

上一篇:变电站智能化技术的综合运用 下一篇:我国南方农村耕地抛荒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