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传统聚落生态自然观

时间:2022-10-13 10:20:54

【前言】徽州传统聚落生态自然观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1儒家伦理与程朱理学 儒释道是构成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基本要素,但其中儒家伦理是其主体与核心,儒家伦理观可以归结为“礼、仁、和”。而其中“礼”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伦秩序及人伦原理,也就是规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突出表现为等级分明...

徽州传统聚落生态自然观

概述: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表现,徽州传统聚落因其独特的文化根源而催生出与当地环境相和谐的生存形式。本文对徽州传统聚落的选址布局以及单体建筑形态、装饰及材料等进行分析研究,探寻徽州传统聚落的生态自然观

关键词:徽州传统聚落 布局规划 生态自然观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徽州传统聚落生态自然观文化背景

稳定成熟的区域传统文化,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洗礼。徽州文化萌芽于宋代、至明清达到鼎盛。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及宋元明战乱时期,数次兴起的南迁移民大潮,与徽州本地山越原住民逐渐相融合,成为徽州文化的创造主体。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开始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各种伦理道德观念,同时也形成相对独特而成熟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深刻的影响和指导着徽州人社会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徽州传统伦理文化产生及其鼎盛繁荣有着其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地理环境支承。

1.1儒家伦理与程朱理学

儒释道是构成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基本要素,但其中儒家伦理是其主体与核心,儒家伦理观可以归结为“礼、仁、和”。而其中“礼”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伦秩序及人伦原理,也就是规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突出表现为等级分明、尊卑有序。“仁”就是“爱人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反应的就是人们的仁爱之心。“和”表明了天地万物所存在的状态,“和合生物”,儒家伦理推崇中庸和谐,中和之美。

宋学兴起,这也成为儒家伦理在徽州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朱熹在孔孟之道基础上,引入佛道,综合北宋理学诸家之言,将传统儒学提升到空前的哲理化高度,创建了完整系统的理学体系。程朱理学深刻影响了南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徽州社会风尚。其所倡导的伦理观更是成为徽州宗族的族规祖训的理论依据、宗族活动指南。“三纲五常”、忠孝节义和森严的宗法等级制度是程朱理学伦理的核心价值观。

这些伦理道德观念无不深入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徽州聚落的布局规划以及建筑营造方面,都直观鲜明的表现出封建等级制度、宗族观念以及人伦道德,成为徽州传统聚落生态自然观的哲学基础。

1.2徽商精神

徽商虽起源于东晋,但至唐仍发展缓慢,直至宋室南迁,北方中原汉人大量南迁,徽州人口迅速膨胀,使得地处山区的徽州面临地少人多的土地压力,从而迫使更多的人外出经商。到明清时,由于徽商的吃苦耐劳和诚信经营,造就了称雄中国商界三四百年之久的徽商,以致无徽不成镇。徽商的崛起为故乡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成为徽州文化繁荣的最大赞助商徽商把居于封建社会顶层的“士”与四民之末的“商”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贾儒互行”、“贾儒互养”的独特伦理观念,丰富了程朱理学的文化内涵。徽商精神产生于徽州人对于生存的需求,同时又是基于传统观念和现实要求的结合,这个结合从始至终服务于徽州个人和徽州社会。

现今保存较完整的徽州传统聚落比较多,当地居民仍保留了部分传统生活方式。徽州传统的宗法伦理以及徽商精神造就了其独特的地域建筑文化,而这种建筑文化同时具有鲜明的生态适应性,折射出徽州人民的生态哲学观。

徽州传统聚落布局规划

2.1总体特征

徽人理想的“枕山、环水、面屏”的封闭或半封闭的聚落地形结构,使徽派建筑总体布局与封建城池模式如出一辙,以祠堂为中心放射状散开的民居群类似于拱卫内城的外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水口类似于护城河,具有抵御外族入侵的防卫功能。被民居众星拱月般团团簇拥着的祠堂则占据最优越的地理位置,聚落建筑以宗祠为地理中心或心理中心布局。

徽州传统聚落在其独特文化根基下呈现出规范化、系统化的特点。第一,聚族而居,绝无杂姓。徽州聚落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社会,即使在同一村落,各族宗祠民居亦界限分明。第二,无论宗族大小,祠堂、书院、水口等均一应俱全。第三,自上而下的聚落布局,即以“风水”术为理论依据,维护徽州宗法伦理的同时体现出生态适应性和伦理哲学。

2.2选址与布局

2.2.1择吉地

徽州地区山多地少,聚落营建之初常常察山观水验土,在风水理论指导下,完备的自我生态调节系统成为吉地的重要评价标准。现存的许多聚落利用山坡河畔而建,背山面水的基址既可阻挡寒风,接纳阳光,又方便了生产生活,最终建立起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小区域。徽州传统聚落景观规划从生态观出发,利用现有的山水田园景观条件,因时就势,巧用借景、象征等手法丰富聚落人文景观。

地和水是农业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所以传统聚落的布局主要考虑到留出更多的可耕地,以及更好地利用周边的水资源。平地聚落在满足生活需要的前提下,一般尽量把居住地布置在土壤条件较差的地段。山地聚落由于可耕地资源更加紧张,所以聚落布局主要考虑节地,依山就势地布置居住建筑,聚落内部住宅布局紧凑。基址既适应了复杂的自然地形,节约耕地,又创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另外,聚落主要街道脉络多由溪流、地势、水口等所界定,象征宗法伦理的祠堂则是聚落中心。

2.2.2理活水

人对于水体有着亲近的本能,以及水体吸热、吸尘、通风以及调节小气候的生态作用,使之成为聚落景观的重要组成。除这些实体功能之外,水体还承载着聚落的伦理价值,水口廊桥往往成为聚落的标志之一。

皖南宏村的牛形布局,利用仿生规划手法:“牛胃”月沼是聚落的水系中心,绕行于房前屋后的水圳则为“牛肠”,使得活水穿村而过。屋前为清水渠,渠底铺设卵石,内流引入村内的活水,每户的出入口上覆盖一块石板,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洗衣洗菜。户内天井明堂下设阴沟阴井,通过穿过户内的管井与屋后的污水池相通,最后污水汇入污水渠。整个村落小渠通大渠,大渠通主干渠,主干渠通河流,形成用水的良性循环。如今宏村的居民仍然能够享受活水穿村带来的便利。

徽州人的这种理水方式,利用自身条件妥善解决了聚落的生产生活、卫生防涝等问题,显然是一种尊重自然规律的可持续生活方式,是徽州传统聚落的生态自然观的又一体现。

徽州传统聚落建筑营造

徽州人多地少的地域特征迫使建筑向竖向寻求空间,多数人口外出经商,出于安全防盗考虑,最终形成了以天井为核心的内向庭院格局,因聚落建筑密度高形成了窄弄深巷的空间特征。隐藏其中的封建伦理观念和宗族意识形态深刻影响着徽州建筑的布局、形态、色彩以及装饰风格。这种建筑营造方式与当时的自然及人文环境特征相适应。

3.1单体建筑

徽州传统聚落单体建筑的生态自然观首先体现在与当地气候的适应性上。徽州地区在没有严寒且暖季长的气候条件下,徽州传统聚落在克服闷热气候等方面采取的方法主要是避免太阳直晒和加强通风两个方面。聚落建筑以天井为建筑中心,各进院落轴线统一且朝向合理,天井与深巷有利于新风的导入,从而形成穿堂风。现代建筑设计中也常常借鉴这种通风的组织方式,以达到低碳节能的效果。

另外徽州地区民居外墙使用青砖或者石材砌筑,墙体较厚而且很少开窗或者不开窗,是天然的蓄热隔热体,有良好的保温隔热作用。从而有效的阻止了太阳的直接辐射,同时有利于建筑的冬季保温。建筑的天井较高,可以避免夏日烈日直射室内而且具有拔风作用。

其次,由于徽州传统聚落居民一般为老弱妇孺,徽商又积聚了大量财富,另外聚落建筑密度很高,其内部为木结构,因此建筑的防盗防火显得尤为重要。封闭内向的建筑格局除了与气候相适应,也是出于安全考虑,甚至在一些徽商住宅中可以发现用于防御的射击孔。为了防止火灾时火势蔓延,徽人创造了一种用于封断火路而高出屋面的砖墙,并且对其进行艺术处理,同时赋予一定的象征含义。这种马头墙也成为徽州建筑的符号之一。最终形成徽州聚落高墙封闭、马头翘角、粉墙黛瓦、鳞次栉比的艺术形象。

3.2装饰与材料

徽州地处山区,盛产高质量的石材、木材,徽州出产的青灰砖质地坚硬细腻,便于精致雕刻。徽州的文房四宝及其制作工艺也是精妙绝伦。这也就为徽州传统聚落的装饰艺术提供了绝佳的素材,是徽州装饰艺术得以形成发展壮大的先决条件。从而也造就了徽州三绝砖雕、石雕、木雕的艺术成就,增强了徽州建筑的艺术效果。

民居建筑和村镇景观所特有的地域和乡土特色的形成包含了多方面因素,建筑本身所使用的地方材料,及采用的传统结构和构造方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采用那些未经加工的天然材料,或稍经加工却仍保持自然本色的材料建造起来的民居及村镇聚落,更能体现该地区的独特风貌。

结语

徽州传统聚落建筑造型独特、布局合理、简洁大方,反映出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和天人合一理念。徽州传统聚落追求与天地自然相通和谐、与人为善、利人睦邻、整体协调、重功能讲艺术、崇儒尚文重教,给现代建筑规划设计很大启发。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多次讲到自然与精神的统一,也描述了实现“天—地—人”和谐共存的理想图景条件。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只有尊重其内在规律,才能找到解决生态危机的科学途径。

最后借“北京”所提出的建筑五观来加以总结。一是生态观,就是正视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意识;二是经济观,要求致力于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三是科技观,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四是社会观,关怀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五是文化观,积极推动建筑文化和艺术的创造、发展和繁荣。真正贯彻这五个观念来创作,我们的建筑学科和建筑活动便能够实现“与天共处、知天之意、得天之命、循天之道、邀天之福”。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傅强,吴敏.徽州古民居[M].合肥美术出版社,1998;

[3]王露.试用辩证法的观点看建筑的发展[J].安徽建筑,2003,(02);

[4]黄琴.浅谈系统观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工程与建设,2009,(01);

[5]邵若男.皖南黟县明清古村落建筑的美学思考[J],装饰,2005,(148):73;

[6]牛更芝,张三军.建筑设计与自然辩证法[J].山西建筑,2006,(07);

[7]黄志斌.自然辩证法[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2.

上一篇:提高数控火焰切割机的切割能力 下一篇:要躯壳,更要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