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时间:2022-10-13 09:31:03

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在总体继续稳定增长的同时,风险进一步显现,动荡进一步加大,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多,对我国的影响开始逐步显现。我们要高度关注,积极应对,努力化解可能的外部风险。

一、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新变化

(一)次贷危机深度蔓延

近一个时期以来,国际经济运行环境的局部领域暴露出的新风险不断发展,一些问题更加突出。

美国以及世界经济的拖累效应日益显现。从美国经济情况看,已处于衰退边缘。房地产市场方面,标准普尔公司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美国10个主要大城市房价比去年同期下跌11.4%,创历史最大降幅。工业方面,2月份,包括工厂、矿业和公共事业企业在内的工业生产比前一个月下降0.5%,为四个月来最大降幅。就业方面,1月份美国非农就业人数四年多来首次出现减少,2月份再次减少6万多人。消费方面,消费品零售额2月份比上月减少0.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的春季报告认为,今年美国经济将陷入轻度衰退,增长率仅为0.5%,大大低于去年的2.2%。

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经济增长减速几成定局。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4月初,IMF已连续三次下调了对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在2007年秋季报告中,IMF将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值下调0.4个百分点,降至4.8%;今年1月,IMF再次将预测值下调了0.7个百分点,降至4.1%;在最新的春季报告中,IMF将预测值再度下调至3.7%,比去年世界经济增长率降低了1.2个百分点。IMF还普遍下调了主要经济体的经济预测,预计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将由去年的2.7%降至1.3%,除美国外,还将日本的经济增长率由2.1%降至1.4%,欧元区由2.6%降至1.4%,亚洲发展中国家也由9.7%降至8.2%。

(二)国际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

一是供需矛盾推升全球粮价。从2006年9月起,国际市场粮价一直高位运行。去年全年,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大米价格比上年分别上升58.2%、44.4%、45.9%、6.2%,今年一季度又比去年同期分别上升120.9%、29.0%、80.8%、42.8%。特别是最近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出现暴涨。3月27日,作为全球大米价格基准的泰国大米报价从每吨580美元涨到了每吨760美元,涨幅超过30%,达到了20年来的最高点。

二是原油等基础原材料价格涨势明显。今年以来,纽约商交所指标原油期货均价超过每桶95美元,比去年初高出65%以上,近期维持在每桶110美元以上的高位。从原因看,除了原油需求增长的因素以外,这一轮原油价格急剧上涨与美元加速贬值有直接联系。联邦基金利率已由上年最高时的5.25%降至目前的2.25%。美降息使美元与欧元、英镑利差拉大,美元承受着更大的下行压力。与此同时,国际铁矿石价格也持续上涨。2003―2007年,国际铁矿石基准价格涨幅分别为8.9%、18.62%、71.5%、19%和9.5%,今年年初,铁矿砂价格较上年上涨65%。由于成本上升,国际钢材市场价格也持续走高,近两个月每吨已经上涨了100―150美元。在美联储选择低息政策刺激经济的大背景下,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仍会居高不下,并对美元施加新的压力,可能出现油价上涨与美元贬值相互加重的恶性循环,使通胀形势进一步恶化。

(三)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一是证券市场出现剧烈波动。今年1月份,全球股市就遭遇了“9・11”以来范围最广、幅度最大的暴跌。美国道琼斯指数收盘价,由最高时2007年10月9日的14164.5点,一度跌至2008年1月22日的11971.2点;英国伦敦富时指数收盘价,由最高时2007年6月15日的6732.4点,一度跌至2008年1月21日的5578.2点;日本日经指数,由最高时2007年6月21日的18240.3点,一度跌至2008年1月22日的12573.1点;香港恒生指数,由最高时2007年10月30日的31638.2点,一度跌至2008年1月22日的21757.6点。据彭博社最新统计,今年一季度,全球股市市值蒸发了3.9万亿美元。随着次贷危机的发展,与次贷危机相关的上市公司已经或正在出现股价下跌,加剧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的流动性紧缩,投资者可能会降低对风险资产的估值,调低风险资产的持有比例,导致股市进一步走向低迷。

二是金融调控面临严峻考验。一方面,美国进入降息通道,而其他经济体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为遏制经济过热和通胀压力仍倾向加息,导致与美元利差不断拉大,吸引国际游资涌入新兴市场,加大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升值压力。据估计,2007年流入新兴市场的资金高达7824亿美元,大大超过2006年的5682亿美元。另一方面,美欧日等国央行为缓解次贷危机造成的信用紧缩,频频向资本市场大规模注资,可能孕育新的流动性过剩。美联储这一轮大幅降息以及发达国家向金融市场大规模注资,从长期来看可能会重蹈历史覆辙,为新一轮流动性过剩和全球资产泡沫膨胀埋下隐患。

二、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我国的影响进一步显现

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出现了比以往更多的不利因素,潜在的风险和挑战也在增大。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需求减弱

全球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放缓,必然拖累国际贸易,造成国际市场收缩,可能对我出口产生相当影响。美国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市场和贸易伙伴,2007年对美出口额占我出口总额的19%,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必然会对我外部需求产生较大冲击。从今年以来的情况看,影响已经有所显现。一季度,我国出口总体放缓,其中对美出口仅增长5.4%,增幅同比回落15个百分点;对欧盟、香港出口增幅分别回落10.3和16.4个百分点。如果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继续放缓,对我国外部需求的影响会更加明显。

(二)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由于我国对外依存度高,国内外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很可能通过国际贸易等多种渠道向国内传导,加剧国内物价上涨压力。一季度我国原油、铁矿砂及其精矿、食用植物油进口均价分别比去年上升了34.9%、44.8%和40.2%。如果这一趋势继续发展,必然使国内通胀形势更加复杂,保持物价稳定面临严峻挑战。

(三)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特别是境外资金快速流入加大了国内金融调控难度

目前,境外资金流入势头很猛,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叠加影响。一方面,中美利差不断扩大。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由去年8月的5.25%降至目前的2.25%,而同期我国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3.6%升至4.14%,与美国利差由原来的1.65%转为负的1.89%。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步伐不断加快。4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1∶6.9920,首次突破7元关口,与2005年7月汇改时相比,累计升值幅度已达15.5%。受这两方面因素影响,我国外汇占款大量增加。今年一季度外汇占款新增13722亿元,同比多增5015亿元,除外商直接投资和贸易顺差增长的因素以外,其他渠道进入的资金比去年明显增多。这增大了国内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进一步加剧国内流动性过剩矛盾和物价上涨压力,也使得运用加息等手段进行金融调控的政策效果受到影响。

三、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努力化解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今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速出现明显回落,贸易顺差大幅减少,表明世界经济减速开始影响我国外需。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扩大内需,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手抓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防止出口下滑过大。要鼓励出口企业严格按照国际质量、技术和环保标准生产,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节能环保型产品的出口,提高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农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努力扩大服务出口,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积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扩大能源、重要矿产品以及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同时,也要避免矫枉过正,防范出现“奖进罚出”的倾向。在坚决执行“双防”方针时,宜因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力度,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

(二)严密防范全球通胀压力向我传导

一是通过增加有效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保证市场供应和价格的基本稳定。二是健全大宗农产品、初级产品供求和价格变动监测预警制度,做好市场供应和价格应急预案。三是改进和完善储备调节和进出口调节方式,适当增加国内紧缺重要消费品进口,严格控制粮食、化肥、煤炭等出口,坚决制止玉米深加工能力盲目扩张。四是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依法打击串通涨价、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违规行为。把握好政府调价的时机和力度,防止出现轮番涨价。

(三)做好金融监控工作,积极化解输入性金融风险

美联储大幅降息后,人民币利率已超过美元利率,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我国可能面临新的国际热钱涌入。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特别是严密监控国际资本进出渠道,加强对资金尤其是短期资金跨境流动的监管,对敏感领域和行业更要严防死守。要强化对外债结汇的管理,加大对地下钱庄等各种外汇非法渠道的打击力度,有效防范国际游资炒作中国。同时,积极审慎推进金融市场建设,正确把握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金融杠杆的作用。我们既要稳妥地推动房地产业资产证券化进程,降低银行房贷风险的压力,也要先行设计风险防范机制,避免房贷金融衍生品成为风险扩散的途径。

(四)加强国际间宏观调控合作

目在政策制定和实施时,要充分考虑国际经济因素,积极倡导宏观调控的国际合作,促进各大经济体和相关国家与地区共同应对次贷危机等世界性的经济问题。要借鉴别国经验,在一些世界性的经济议题上与其他国家的宏观调控机构开展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与世界其他国家在财政金融政策操作上的协调性,减轻财政金融政策的“溢出效应”,共同防范和化解国际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震荡。

(李朴民、施子海、欧阳进、王晓丽、李霞)

上一篇:面对价格上涨 理性出台调控措施 下一篇:水泥工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