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攻击”区别及对策举要

时间:2022-10-13 09:18:38

中小学生“攻击”区别及对策举要

对攻击性的驾驭,本身是人类从野性动物走向社会文明的一个漫长努力的过程。

攻击性,这一对他人有意挑衅、侵犯或对事物有意损毁、破坏等心理倾向和行为的人格表现缺憾,就中小学教育所面临的学生情况而言,几乎就等同于攻击。其从成因到表现,非常复杂,绝非中小学班主任可以全部包揽解决,甚至,遇到问题严重的学生,班主任若一人包揽,还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如此,本文试图在文献研究与访谈分析基础上,回答如下两个问题:

1.中小学生攻击,有何区别?

2.面对中小学生攻击,教师该如何作为?

一、中小学生攻击的区别

(一)小学生攻击

1.情绪明显、需求较为简单。

小学阶段,攻击诱发原因简单,以至教师处理的时候容易看轻,忽视。尤其是中低段的小学生,内心的需求比较明确:如一个玩具,书的摆法,对方听我话等。但当这样简单明确的需求在满足过程中遇到直接挫折时,容易诱发学生的攻击。而过程中,学生的情绪表达直接而强烈,如暴风骤雨,来得快,去得也快。

我不是“猪八戒”

三年级的小胖,知道自己比较胖,所以不怎么和同学一起玩,害怕别人笑话。但是同学却恰恰喜欢以此逗乐。其中有个学生就给小胖取了个外号:八戒!这当然引来了小胖的用最直接的手段来遏制外号的传播。

在这案例中,小胖的需求很明显:我不是“猪八戒”,不要叫我“猪八戒”。这个需求未被满足,谁叫我就打谁。理解这一点,教师的教育方向就很明确:不许叫这个外号,换叫做“大力士”或者其他能满足需求的……

2.认错较快,复发频率很高。

小学生发生攻击,事后和学生交流,通常可以感觉到其确实真心认错。而且,只要教师处理严肃,对于大部分小学生而言,通常,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出现相同的错误。

但是,由于小学生情绪管理能力较弱,社会认知水平较低,虽然不犯相同的错误,但是由于成长过程中能力发展水平与他们遭遇的现实问题复杂性出现了落差,学生依旧会以其他的形式犯错,而且频率较高,通常会给老师一种“屡教不改”“防不胜防”的感觉。但也正是在一次次犯错中,学生的社会化水平不断提升。

(二)中学生攻击

1.社会性强,事件较为复杂。

中学生步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唤醒的同时,产生了许多更具社会性特征的成长需求。譬如:感受到了孤独的可怕,友情的珍贵,同伴接纳成了中学生重要的内心需求!发展出来,同性之间,多了江湖义气,这边有“兄弟会”那里有“大姐大”,为了兄弟义气、姐妹情义,出头打架,两肋插刀;而异性之间,情愫已生,争风吃醋,事端不断……

小司令的大计划

这是来自一位高中生小A叙述的真实故事。司令是他的一位高二同学,瘦瘦高高,表情冷酷,是学生群体中的小老大。有一次,因为看到自己的“女朋友”和另外一名男生亲密交流,当场质问。结果,那男生也不吃素,依仗自己人高马大,当时一对一单挑,竟然还占了上风,倒是司令吃了亏!司令气急败坏,招募小弟,伏击对方。结果走漏了风声,被对方傍着警察叔叔,大摇大摆从眼皮底下走过(事后才知道所谓警察叔叔,不过是从亲戚处借来的衣服给校外一哥们穿着)。司令二度受挫,坐不住了,便开始了一个大计划!派出众多小弟,用了一个星期,摸清对手在学校和家里的生活节奏,行走路线。然后,找了心腹小A,约了社会人员,约定在周四周五揍那小子。地点选择在可以避开更多人群的学校边门。为了确保对手周四周五确实从边门进出,司令第二周派遣众小弟天天在正门和后门蹲点佯攻!果然,对手开始选择边门进出了……周四周五两天,司令表现特别乖巧,长时间居于教室,制造不出门的现象。同时请小A骗得了班主任的“出门条”,溜出校门,为校外人员指认对手!……最终,司令终于如愿以偿地地让那“情敌”饱尝老拳之苦,而他自己却安然无恙,未被报复,也未被老师知晓。

这则案例中,作为高中生的司令,在自己的需求(男女朋友要有忠诚度)受到挫折后,体现出了惊人的策划能力和组织能力。更为关键的是,他与对手,都很善于评估现状,评估事件的后果,并且根据这个评估判断来选择自己的行为。譬如,担心被对手报复,所以故意周四周五躲在教室;担心被学校老师发现,所以选择在相对偏僻的回家路上动手;担心自己的兄弟卷入风波,所以邀请校外的陌生面孔来动手;担心人多嘴杂走漏风声,所以安排一般关系的小兄弟做炮灰佯攻之用而不参与核心计划……这些设计背后,体现了中学生社会性的复杂程度,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与认识的发展水平较小学生有了显著的不同。

2.信念感强,挫折承受力大。

不堪回首的记忆

五年前的一个晚上,初三年级的两个班级在田径场相约打架,两名同学被打伤,学校政教处和班主任于当天晚上对双方同学进行了批评教育,并将其中两名同学由家长带回。

在场的同学都当场表态说:一定改正错误!而主动挑衅的一方,还向对方郑重道歉。不仅如此,在现场,双方同学还握手“言和”……我们都为平息了这场风波而欣慰。

可是几乎没有人想到的是,数天之后的放学时分――前后就5分钟时间――一个让学校每一个人都难以忘记的时间:当打架事件“获胜”一方的三名男生放学刚刚走出校门,校门对面的一个小商店里立刻冲出十来个学生,每人手里一把西瓜刀,对着三位同学一顿猛砍,几分钟后,那些学生在周围学生和家长的一片惊呼声中迅速逃离。

这一恶性事件,造成1名学生重伤,2名学生受轻伤,带来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初中学生对于社会、对于人的认识,已经较小学生成熟许多。学生坚信自己知道:何时该低头认错,何时又可以胆大妄为。背后是因为学生坚信自己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自己坚持的正义是什么。这个个案处理看似见效快:学生当众道歉,握手言和。但是,这个年纪的孩子要真正觉得做错是多么不易――他们可是自我意识蓬勃觉醒的时候啊――我就是这样的!这样的我怎么会轻易认错呢!要他们认错更是相当不易的。因为青少年开始形成对抽象价值的认识,很多时候,抽象的价值会帮助学生增强对挫折忍受的能力,比如为了维护个人形象争取个人地位等等。要让学生改变对抽象价值的认识,这是多不容易的事情。这也决定了,教师的工作,需要更加细致,对此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与长期而坚韧的教育品质:面对“面上认个错,骨子里不认错;面上平息事情,背后继续倒腾”的学生,我们得以“打心理战,持久战”的韧劲,陪伴其成长。

二、教师引导策略要点

(一)引导攻击的学生的一般策略

1.增强挫折容忍力。挫折容忍力是指遭受打击后免于行为失去控制的能力,即经得起挫折的能力。具有攻击性的人如果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挫折容忍力,则就能逐渐减弱攻击,甚至消除。

具体做法,可以是:

(1)将来预演法:在脑海中想像如果这件事情发生,未来自己生活的变化。

(2)换位思考法:在脑海中想象,如果我是对方,会怎么想。

(3)诱因切断法:改变容易造成挫折的环境和条件。

2.提高自控能力。自控能力是对自己心理和行为主动掌握的能力。如果具有攻击性的人,通过自我锻炼和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忍耐水平和克制能力,就能够充分发挥意志的抑制职能,刚产生攻击的内心倾向,就会被遏制而不演变为攻击行为,久而久之,攻击的棱角就会被逐渐磨平。

具体做法可以是:

(1)替代反应法:比如想开口辱骂他人,就大声朗读外语,使自己无法有机会开口说话。

(2)榜样学习法:找到在自控力培养上,比自己更有毅力的同学,结成伙伴。

(3)改变认知加小步脱敏法:可以每天记录当日内心产生攻击性倾向时候的次数、状态,并对此做些分析。帮助自己了解自我情绪的运作规律,有意识地逐渐暗示自己降低每日的攻击性心理产生的次数。

(二)小学与中学教师引导的差异之处

1.攻击发生前,引导方向不同。

(1)小学生重在引导其考虑后果,鼓励学生学会理性思考管理好自己情绪。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帮助小学生因为对后果的顾忌而降低甚至放弃攻击的冲动;另一方面,理智与情感比重逐渐完成倾斜,也合乎生命成长的方向,有助于小学生的成长。

2011年的暑假我接待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与家长。因为频繁换学校,孩子缺少安全感,并且在新学校,经常打架,被小朋友叫做“魔鬼”。他没有朋友,非常孤独,又到处闯祸,招惹别人。咨询过程中,孩子爸爸说:都是我们不好,为了工作换好点,结果让他也换了个幼儿园,其实以前的学校老师都很喜欢他的,他也很乖的……说到这里,孩子忽然号啕大哭,抡起拳头就砸到他父亲脑袋、肩膀上去:“我给你吃拳头,我给你吃拳头……”我们赶紧把他拉开。

我问他:“你这样打爸爸,会有什么后果吗?”他说不知道。

“爸爸回家会揍你吗?”“嗯!”他惊恐地看了父亲一眼。

我问:“你喜欢自己是魔鬼吗?”

他说:“不喜欢。”

我说:“现在不拉住你,你可以选择继续打人,做你不喜欢的魔鬼,回家被爸爸揍一顿;也可以不打人,做个天使,老师给你画幅画……”他乖乖地坐好,等着看我画画。

(2)中学生多从抽象价值内部逻辑的角度引导,多鼓励学生谈对人生基本问题的思考。如,生死、爱情、金钱、权力、友谊等。丰富他们对人生基本问题的理解,避免因为单一的理解而带来的行为冲动。

高一男生,与我关系很好。失恋了,痛苦不已,找我聊天。絮絮叨叨了当初的美好经历,忽然冒了一句:“我现在看到她,又想抱住她,又想杀了她。”这话让我心里怦怦跳:“不会吧,听说过因爱生恨的故事,你不会想走这条路吧。”他说:“不会的,我还是很理智的。不过就是很难过。”我问他还爱她吗。他很确定。“你怎么确定爱她,那你能说说爱是怎样的呢?”“就是一直会想着她啊,和她在一起就高兴……”我说世界上有人专门研究这个问题――什么是爱。他一下子有精神了:“哇,还有人研究爱啊。”“是啊,有人说,爱不是对象问题,而是能力问题。对这句话你怎么理解呢?”他一下子陷入了沉思。口中念念有词,和我东一句西一句地聊:“不是对象,那什么对象都可以?谁都可以爱了?是能力问题?好像爱确实也是能力!那爱的能力又是怎样的?我有爱的能力吗?”……过了几天,下课时分,他走到我身边说了一句:“老师,我知道了,是我给的不够,爱的能力不够……”我们对视一下,会心一笑,我知道他去看那本研究爱情的书了,也丰富了对这个词语的认识,走出了原来的思维死胡同。

2.攻击发生后,处理方向不同。

(1)小学生处理:放大正面动机,奖惩分明,并做一段时间的跟踪观察。

由于小学生的自我觉察能力极其有限,并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使得正面动机不容易发觉,因而,当时处理后,还需要后期的跟踪观察做进一步的评估。

棍子哥(小学四年级),脾气暴怒,一旦被点燃,直截了当地暴力解决,是老师印象中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典型。

那天,棍子哥和别人打扑克牌,在出牌的瞬间,习惯地模仿大人口中念念有词,声音洪亮,用气势压倒对方;时而站起,时而坐下,用高度来压倒对方;有时嘴里蹦出几个脏字,用另一种“狠”来压倒对方。

几个人打牌打得热火朝天,嘴里大喊大叫,但也和谐。但是正当和谐之时,他突然打起来了……同学们立即拉开,请来了老师,由于棍子哥常常打架,而且每次都是先出手,老师请来家长,试图从了解家庭背景开始……

在家里他经常看到爸爸打妈妈。父母离婚后,跟着妈妈生活,妈妈对孩子非常贴心,细心照顾,什么都不缺少孩子的。

我决定利用先跟后带法来聊天。

师:孩子,当时怎么会打起来了呢?你们玩的不是挺好的吗?

生:他(对方)欠抽。他骂我。

师:哦?他骂了你?真可恨,如果换作我,也一定会生气。当时可能我也会打起来。不过他骂你,你为什么不骂回去,直接打了对方呢?这么大的气啊?

生:他不光骂我,他还骂我妈妈了,他对我说:妈妈的。他骂谁都可以,就是不能骂我妈妈。

师:你做得对,要保护妈妈的名声。老师赞赏你这种孝顺孩子。这家伙真可恨,这事咱一定得叫他给咱赔不是,但是咱也得跟人家赔个不是。好不好?

生:行,只要他先说对不起,保证以后不骂我的妈妈,我以后绝不打他。

本案例中,棍子哥唯一的正面动机就是,保护妈妈的名誉。自己可以被骂,但妈妈要保护,因为亲眼看到过妈妈被爸爸打。

此时,奖惩要分明:奖励孩子孝敬妈妈、保护妈妈的意念;惩罚孩子的暴力手段。以孝顺作为教育契机,如以班会的形式来对学生施以尊敬师长,孝顺父母的教育。后期跟踪引导和指点孩子孝顺可以是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从而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才是真正地保护妈妈,真正地孝顺,因别人骂妈妈,而以保护妈妈的理由去打架并不是真孝顺。

(2)中学生处理:肯定正面动机,摸清来龙去脉,做实际利害关系与抽象意理的探讨。

中学生攻击都存在正面动机,比较有自己的原则,不受到危险不轻易去惹是生非,有自己的发泄方式,所以中学生攻击的处理必定要肯定其正面动机,而后摸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讲义气的兄弟

李南,初二,体型结实,喜欢篮球、足球、街舞等,爱打抱不平。突然一天李南和他一个经常打架的好朋友一起迟到。他左手捂着右臂,指缝间透着红色顺着指尖向下渗……老师见状,马上请同学搀扶他到学校医务室。做了消毒和包扎,他就直接到办公室报到了……

师:给你个机会,说吧,怎么回事?

李南:我朋友受到欺负了,我就不能见义勇为?

师:哦?你的朋友受到欺负了?那就应该帮助朋友,好朋友岂能眼睁睁看着?你这么一说,我倒是明白了,当时你为何不告诉我呢?你考虑过后果吗?这样抄家伙打架,会怎样?

李南:会受伤!

师:你现在就受伤了,比受伤再糟糕一些呢?

李南:……那就残疾了!

师:你愿意残疾吗?

李南:……

师:不乐意吧,那如果你的对手被你们打残疾了呢?你乐意吗?他们会怎样?

李南:肯定会报复吧。……那没完没了了!

师:是啊,残疾了就很麻烦。比残疾更糟糕一些呢?

李南:死了。

师:是啊,死了,为“见义勇为”死了――而且你这还不是真正的见义勇为!什么是“义”?铁肩担道义,道和义都不是个体意义的啊,起码是群体以上。道是合乎整个世界本质规律的,义是符合大部分人的需求的,正义的。你现在打架受伤、残疾、死了,这算什么?合乎你的需求,还是老师的需求,还是你家庭的需求――是谁需要去受伤、残疾、甚至死掉!你想想再次遇到这种事情该怎么办?

李南:嗯,是我冲动了。让我想想……

本案例中,教师肯定学生的正面动机:见义勇为,帮助朋友解围,先跟后带引导学生说了更多信息,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不仅如此,教师引导学生设想按照学生思考处理问题的后果,帮助学生发现,这样的后果其实自己无法承担。甚至,自己追求的价值,也并未真正实现。引发学生对这一事件的再次反思,创造成长的机会。

三、总述

综上,中小学生的攻击行为,一般频率较高、攻击性较强,且有间接与直接之分,原因多样,确实非常考验一线班主任智慧与素养。就此特征的分析与对策举例,除上述要点外,还想补充如下三条提醒:

1.小学高段学生的攻击,已出现有中学生的特点,因此对策上,除遵循一般原则外,还需要借助中学策略。

2.中学新出现的攻击学生,未必与小学时段该生表现有密切关系,但小学时期、中学时期表现出强烈攻击的学生,更容易伴随此特征成长。这一点,需要我们加强围绕学生个体做更长期而真实的跟踪观察和辅导。

3.事实上,我们需要在行为发生前,有一个预测:对学生进行评估,提前筛选出容易发生攻击的学生,提早预防。一般方法有量表测验、投射测验、沙盘游戏、阿德勒游戏等。

(湖南益阳市朝阳国际实验学校 温剑文)

(河南鹤壁市淇滨小学 秦志军)

(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 项恩炜)

上一篇:带领偏科生走出挫折的阴影 下一篇:弯下腰来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