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地区黄芪栽培技术

时间:2022-10-13 08:19:17

高海拔地区黄芪栽培技术

[摘 要] 正黄芪为豆科多年生深根系草本植物,入药品种分东北黄芪(又称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两个种,均以干燥的根入药。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疮等功效,主治表虚自汗,脱肛,子宫脱垂,慢性肾炎等症。我国北方主产黄芪俗称北芪,是畅销国内外市场的重要优质地道药材。

[关键词] 黄芪 生长习性 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7.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166-01

黄芪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中药正品有绵芪、膜荚黄芪。一般株高是55~150厘米,叶为羽状复叶,总状花序,生于茎或分枝的顶端。花冠蝶形,淡黄色。荚果成熟后膨在为膜质泡状。主根细长,圆柱形,黄褐色,稍木质化。

一、生长习性

黄芪适应性强,喜阳、喜凉爽气候,耐寒、耐旱、怕热、帕涝。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水性强的沙质壤土为好。因为黄芪种子具硬实特性。

二、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黄芪应选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种。忌白浆土、盐碱土、粘壤土及积水草甸土。以禾谷类作物茬口较好,不选用豆茬,不能连作。播前深耕并施厩肥或堆肥每亩3000kg、磷二铵20-30kg作基肥。翻耕后,耙细整平。

2.繁殖方法

黄芪用种子繁殖,通常育苗移栽。在育苗环节要注意4点:一是种子处理,播前将种子碾压,即将干种子掺2/3的干细砂(砂粒小于种子),在石碾上碾60-70圈,边碾边翻动,使其碾压均匀,碾至种皮由棕黑色变暗。或混入砂子研磨,损伤种皮而不伤种仁为度。这样种子吸水较快,出苗快,出苗率高,幼苗健壮,抗病性强。二是拌种,40%辛硫磷乳油10毫升,兑水0.5公斤,拌种子10公斤,可防治苗期各类虫害;用15%粉锈宁粉剂10克,兑水0.5公斤,拌种子10公斤,可防锈病和白粉病。三是播后覆细沙0.5-1.0厘米,经常用微喷灌方式保持湿润,黄芪幼苗娇嫩,大水漫灌和大喷灌易使幼苗叶片粘上泥土感染土传病害。四是冬前灌水不可过量,灌水时间宁早勿晚,否则解冻时土壤过湿,幼根呼吸受到抑制,根头腐烂或全根腐烂。种子萌发不喜高温,14—15℃左右为发芽适温。为了提高出苗率,播种前应催芽处理,将种子浸于50℃的温水中,搅拌至凉。加水量应浸没种子。浸泡6—12小时,再将种子捞出装入布袋内催芽而后播种。 播种期分春播和秋播。一般春季3月下旬~4月上旬播种。行距20cm,亩播量6kg,播后覆砂1cm,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也可与油菜、亚麻或荞麦混在一起播种。

3.移栽

移栽通常在初春土壤解冻时进行,边起苗便移栽,起苗时严防伤苗,将小苗、伤苗、病虫害苗和分杈苗淘汰,一般保证幼苗根长30cm以上。行距30-35cm,株距8-10cm,沟深20cm,将苗横斜放入沟内(减轻收挖难度),盖土3cm即可。

4.田间管理

出苗后及时除草松土。雨季前培土。生长旺盛期每亩施入磷二铵20kg,若苗生长过弱可追施硫酸铵10kg。施后覆土并灌水。

5.病虫害及其防治

黄芪常见病害有根腐病、白粉病、锈病等,防治方法:(1)收获时清除病根,集中烧毁;(2)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4年;(3)拔除病株于田外烧毁,并在病穴中施石灰消毒,(4)注意田间排水,冬前灌水不可过量,灌水时间宁早勿晚,(5)药剂防治,50%多菌灵1000倍液或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800-1000倍液喷雾,每10天1次,连续2—3次。(6)拌种,用15%粉锈宁粉剂10克,兑水0.5公斤,拌种子10公斤,可防锈病和白粉病。

黄芪虫害主要有蚜虫、籽蜂、豆荚螟,可用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每7-100天1次,连续数次,直到种子全部成熟。

6.收获加工

采种:播种后第二年于6~7月间开花,8~9月种子变褐色时采收,黄芪种子硬实多,吸水力差,这与采种期有关,应在种子呈褐色时采收,如种子老熟变为黑色带斑点时则成为硬实,很难发芽。黄芪根移栽后1-3年秋季从落叶到霜降或春季解冻后萌芽前均可采挖。收获后切下芦头,抖净泥土,趁湿用水洗净,晒至半干,堆积1~2天再晒,边晒边搓,柔干时剪去侧根及须根,分等扎成小捆,直到晒干。以身条干,粗长,质坚而绵,味甜,粉性足者为佳。

作者简介:后尕俊、男、藏族、甘南州农技站助理农艺师、现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上一篇:浅析池塘标准化改造及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和现代... 下一篇:山药栽培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