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精神卫生

时间:2022-10-13 06:46:06

聚焦精神卫生

精神卫生即心理卫生,一-其概念和内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精神卫生是指精神疾病的预防。

广义的精神卫生,则指保障和提高人们的精神健康水平。主要包括防治和减少精神疾病;提高精神健康水平。使人们能有效地对付各种精神压力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精神效叛使人们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心理潜在力量。

精神卫生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

“我们每天都有一个希望,让我看到你的微笑,不管经历多少风雨,我们依然享受阳光……”在今年10月10日的世界精神卫生日,我国长沙举行了大规模的绿丝带关怀活动。200余名志愿者挥舞手中的绿丝带,倡导社会公众“消除歧视,勇于关爱”精神障碍者。10月24日,备受关注的我国《精神卫生法草案》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进行审议。与精神卫生有关的话题再次成为我国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在1992年发起的。在每年的10月10日这一天,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都会积极向大众宣传精神卫生科普知识,促进人们追求精神健康,并向精神障碍者伸出关爱和援助之手。

精神卫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人体健康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还应保持生理的、精神的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人们通过精神活动来完成他们自身的认知、情感和社交功能,一个人精神平衡,他就能更有效地应付生活压力,更富有成效地进行学习或工作,并更好地对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因此,精神卫生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是我们立足社会、幸福生活和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值得追求的现代文明的标志之――。

目前,很多人对“精神卫生”的正确涵义还不了解,往往谈“心理”问题而回避“精神”问题,觉得前者意味着“科学”、“时尚”,是正常人的话题,而后者可怕得很,与“疯子”、“神经病”等令人感到耻辱的形象有关。这其实是一种不科学、不正确的习惯意识。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精神病专家周波说,精神病是一种常见病,具体表现为感知觉、思维、注意、记忆、情感、行为和意志智能以及意识等方面的不同程度的障碍。多数相对精神健康的人,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精神卫生问题(或称心理卫生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个人的成长、发展以及人际关系,比如妨碍潜能的发挥、处理挫折的能力、适应与调节能力以及对情感的良性体验等,从而陷入心理困扰和痛苦。

但一般性的精神卫生问题并不构成精神症状和诊断为精神障碍。最普通的例子如自卑及其影响,最极端的例子如自杀企图以至自杀行为。精神障碍是一个精神病学的临床诊断概念,与精神疾病是同义词,指精神活动的异常成为精神症状,达到一定严重程度、并且达到足够的频度或持续时间,造成主观痛苦和社会功能损害,最终符合现行诊断标准中某类障碍的诊断。现行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的精神障碍就有10大类300多种。

精神疾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身心健康的疾病,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工作和生活,同时也带来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在我国,精神卫生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做好精神疾病的防治,预防和减少各类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关系到人良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繁荣稳定。对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精神卫生工作,多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建立健全了精神卫生工作体制和相关政策法律体系,为精神卫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2002年4月,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下发了《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200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等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工作原则和“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提出了总体目标和具体工作目标、指标。2006年,卫生部在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局中专门设立了“精神卫生管理处”。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加强精神卫生宣传、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普及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防治知识。

探索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筹资模式,逐步加强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监管治疗。卫生部和财政部于2004年将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列入中央补助地方卫生经费项目,成为该年度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中唯一的非传染病项目。该项目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包括)共建立了60个示范区,项目覆盖人口4291.52万。2005年3月起,全国先后组织了5个中央级培训班,培训部级讲员310人次;举办414个二级培训班,培训学员30574人次,加强了精神疾病防治队伍建设,为建立医院、社区一体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2005年,中央财政为该项目继续提供专项经费1000万元,用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监管治疗,即为示范区内常住人口中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档立卡,筛选有肇事肇祸倾向的患者进行随访及康复指导,筛选出贫困患者为其提供免费药物治疗、化验和复诊,为有急性肇事肇祸行为的患者提供应急处置,为其中需要住院但有经济困难的患者提供急性期住院费补助。该项目最终将会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起以患者为中心、医院和社区为一体的精神卫生服务体制和网络,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精神卫生服务模式。

精神卫生问题凸显

如今,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广大群众逐步适应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快节奏和激烈竞争,体验着由此带来的心理冲击和压力。一方面是各种心理卫生问题逐步增加,轻度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心里障碍病人像感冒一样普遍,大众寻求心理帮助的愿望日益迫切。而与此伴随的另一方面,则是最近几年,从深圳女子邹宜均。到广州千万富翁何锦荣等等因为利益纠纷所出现的“被精神病”现象越来越多,最终导致精神病院现有的收治制度饱受诟病。今年10月24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精神卫生法草案说明时表示,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居首位,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约1600万人。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突出的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突出方面:

其一是强制收治精神障碍患者程序缺失,个别地方发生的强制收治案例引起患者及其亲属的强烈质疑,“被精神病”不时成为舆论热点。李启东本是辽宁一小学教师,多年前因地方政府强征“公粮”时与政府人员发生冲突,在网上发帖,不久以“扰乱社会秩序罪”被拘留,并被所在学校调离。李启东不服,不断申诉,后被鉴定为

“偏执型人格障碍,躁狂发作”,并被强制送往安康医院进行治疗。在治疗协议上签字的不是他的家人,而是当地的教育局局长。

其二是精神卫生引起的社会安全问题日益严重。现实生活中,类似有关精神病人伤害他人、犯抑郁症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精神病的发病率约为1.4%,1/3的精神病患者具有主动攻击意识,已有约20万人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另一项对全国1 2.6万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20.3%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而在广东高校,如果算上郁闷、焦虑等轻微症状的大学生则高达40%。在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中,上升到精神分裂现象的大学生精神病患者则在1%左右。“大学病夫”如此之多,让人吃惊和扼腕。四川大学华西心理卫生中心副教授张岚说,由于精神病人难以得到社会、家庭和工作单位的同情和帮助,又常遭嘲笑、戏弄或歧视,甚至失业、失学或被遗弃,导致每年都有很多精神病患者因不堪忍受病痛、不愿成为家庭负担或受社会歧视而自杀。最令人担忧的是,精神病患者发病时行为无常,特别是流浪、暴力的无助精神病患者已成为危害公共安全的隐患。如近10年,广东省登记在册的有杀人、伤人记录的精神疾病患者人数逐年增加,1991年为630例,2001年增至5839例。广东省由公、检、法机关委托精神卫生机构进行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的刑事案件数也逐年增多,1993年为410例,2001年增加到731例。

其三是青壮年已成精神疾病高发群体。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精神医学研究室主任林勇强教授指出,精神病人高发的年龄在20~30岁之间,这是一个生命的最佳年龄段。这个年龄的人之所以多发精神疾病,是因为他们是社会上最活跃的人群,面临的各种问题最多,需要承受的身心压力最大,因而遭遇各种身心刺激的因素和机遇也最多。再加上他们经历得太少,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就可能引起精神卫生问题,导致精神创伤、精神障碍甚至引发精神疾病。

其四是近年来,不断有精神科医护人员在正常诊疗工作中被患者伤害。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周波说,精神疾病患者对医务工作者的伤害,是精神专科医学教育中的“必修课”,也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每位精神科医生上岗之前,不仅要有“挨打”的心理准备,也要有防范“被打”的基本技能。尽管有相关技能培训,但精神科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受到伤害的事件仍频繁发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学系常务副主任谢斌教授指出,由于精神病患者在司法上享有免于刑事追责的可能性,因此精神科与别的医学专业相比存在更高的职业风险。

其五是各级政府对精神卫生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我国的精神卫生防治水平还很低,据保守估算,我国目前有各类精神疾病患者大约1亿,其中包括2600万抑郁症患者,接受治疗的人数却只占全部病人的20%,八成病人缺乏治疗。仅有不到2万名精神科医师,这意味着每名精神科医师要服务5000名精神疾病患者。卫生部有关部门负责人透露,我国注册精神科医师16383人,平均每10万人口拥有1.26名精神科医师,这与全球平均每10万人口3.96名精神科医生的水平相差甚远。我国每10万人口拥有的精神科护士只有2.1名,而全球的平均水平是1263名,相差80%多。我国儿童、老年等专业的精神科医生严重不足,临床心理学工作者、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康复治疗师则更加缺乏。中国目前有3/4的抗抑郁药物是由非精神科医生开出的。同时,因经济发展不平衡,现有的机构和人员相对集中于东部一些省区,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精神卫生资源匮乏,许多患者难以得到必要的住院治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年底,青海、宁夏的精神科医师还不足30人,更是没有一张精神科病床。明显落后于国外许多国家。

除此以外,专家们认为我国的精神卫生方面还存在其它问题。比如,首先,社会对精神卫生的重视不够,对一些精神病患者的歧视仍然比较严重。其次,除了经济原因外,很多精神病患者和家属没有认识到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害处,或者害怕受到世俗偏见的歧视,讳疾忌医。另外,从技术力量来讲,我们精神卫生的专业人员缺乏,他们的专业技术

精神卫生的防治之道

针对目前我国精神卫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专家们建议应采取以下防治方法。

一、精神卫生立法。首先,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精神压力日益加大,精神疾患的发生概率大大增加,精神卫生问题已从单一的个人患病而日渐成为导致一些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重要根源,成为导致社会突发事件的“不定时炸弹”。其次,近年来“被精神病”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成为一些权势者实施打击报复、践踏公民权利的新手段。《精神卫生法》已经到了不得不出台的地步。制订、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规范精神卫生管理,提高公民的精神健康水平,保护精神障碍者的合法权益,缓和、解决当前医事纠纷,已成为全社会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我国精神卫生立法明显滞后。据悉,全世界现有4亿精神病患者。为了保护精神病人这一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精神卫生立法。自1838年法国颁布了第一部《精神卫生法》以来,至今已有100多个国家颁布了精神卫生法,英国和日本还多次修订了精神卫生法。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也相继于20世纪90年代颁布了精神卫生法。至2001年,接受世界贸易组织调查的160个国家中,已有3/4的国家和地区有了精神卫生法,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中,现在仅有中国、老挝和马绍尔群岛没有专门的精神健康法律。我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国,关注国民精神健康,加快精神卫生立法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985年,我国开始对精神卫生立法进行调研和草案起草。2007年12月,卫生部将精神卫生法(草案送审稿)上报国务院。卫生部部长陈竺近期说,为确保精神障碍患者不因贫困得不到救治,确保有肇事肇祸危险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不因疏于管理而伤害自身或者危害他人,确保无需住院治疗的公民不因程序、制度缺失而被强制收治,有必要尽快制定精神卫生法。

众多医学专家和法律界人士以及广大群众呼吁,加快精神卫生立法,保证精神卫生防治工作有法可依,保障精神病患者群体利益,考虑社会安全已迫在眉睫。

北京中伦文德律师事务所成都分所的夏德敏律师说,《精神卫生法草案》在立法宗旨、保护对象、诊断治疗、权利救济等方面,作了比较完善的规定,特别是总体思路体现了一种“权利思维”,不仅要求提高预防、治疗、康复水平,也强调加大救助力度,不歧视精神障碍,切实保护他们的合法权利和人格尊严;不仅对非自愿住院医疗制度明确条件、严格程序,确保精神障碍患者不因贫困得不到救治、不因疏于管理而伤害自身或者

危害社会他人,更特别强调,无需住院治疗的公民不能被强制收治……这些思路,获得了公众普遍肯定。

二、把精神病人纳入医保。浙江省精神卫生办公室主任石其昌建议,把精神病人全部纳入城市医保,由政府买单。而目前国内有相当一部分精神病院在为生计挣扎,“在这种状态下,为了生存,就得想办法赚钱,就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说过度医疗的问题,‘被精神病’的问题。都有可能发生”。

三、提高精神卫生从业人员的待遇。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院副院长唐宏宇指出,目前我国精神科医生待遇普遍较低,远达不到同级医院医生收入水平。加上职业本身的高风险,造成精神科医生流失情况严重。他呼吁提高精神科卫生从业人员的待遇,从法律上给予明确的保障。而成都市将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纳入公共卫生范畴进行财政补助,效果很好。有专家建议,考虑到精神卫生工作的特殊性,在法律中应对提高医护人员待遇问题予以明确规定,如设立特殊岗位津贴等。

四、加大对精神卫生的财政投入,精神病院经费由财政全额拨款。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表示,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我国精神障碍防治体系不健全,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基层防治机构工作经费缺口较大,基础设施设备简陋。精神卫生专门人才严重缺乏,待遇普遍偏低。精神病专科医院是精神卫生服务网络的主体,承担了主要的门诊和住院服务,并负责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技术指导。因此,建议将精神病专科医院的人员经费、业务经费和发展建设经费确定为财政全额拨款,列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增加各级政府对精神卫生专门人才的培养、培训投入力度的规定。

五、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队伍的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和以人为本的道德理念,努力提高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素质。医方要坚持“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原则,积极开展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金钱观教育活动。转变服务理念,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投诉处理制度,做到服务到位、收费合理,实行医务、医药等透明、公开,重树医方威信。

六、加强精神卫生新闻宣传工作,建立医患沟通渠道。由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及宣传机构联合组织包括有传媒、医方、患者、病人家属与社会学家等人参与的讨论会,就有关医疗卫生的现实问题进行研讨,允许发表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各地要丰富形式,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渠道,宣传精神卫生重点工作,以及在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利用公交车、火车站、机场、宾馆等公共场所宣传疾病防治知识;发挥社区优势,宣传精神卫生政策和健康知识;举办医院开放日、康复患者生活和技能竞赛、组织咨询义诊等活动,让群众熟悉、了解精神专科医院的功能任务及社会责任。承担共同责任,促进精神健康

社会对精神疾病的关注越来越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精神卫生工作。近期,卫生部提出,为了群众能够安居乐业。社会能够和谐稳定,国家能够长治久安,需要个人、家庭、学校、单位、社会组织、政府部门行动起来,共同努力,共同承担责任,提高全民精神健康水平。因此,今年我国精神卫生宣传活动的主题是“承担共同责任。促进精神健康”。

卫生部指出:第一,维护精神健康关键在个人。维护精神健康从自我做起,创造关爱环境人人有责。每个人都要主动学习和掌握心理卫生知识,了解预防精神疾病常识;要主动关心亲人、朋友和同事的心理状况,帮助排解心理问题。必要时,劝其到医院及早咨询和检查;要尊重、关心和帮助身边的精神疾病患者,做到不歧视,不排斥。精神疾病患者要主动接受治疗,促进康复;患者的家庭要履行好照料和监护患者的责任,要积极帮助患者接受治疗、进行康复训练,不得遗弃患者。

精神病专家周波说:精神疾病并不可怕。患上精神疾病要积极治疗,切莫讳疾忌医。不妨告诉自己:“我只是情绪感冒了,现在很痛苦,但只要治疗一下就会好的。”如抑郁症,如果不重视早期的抑郁倾向并进行积极的干预,病人很可能会发展成为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只有及时的缓解压力,才能有效的避免抑郁症的发生。而平时比较容易烦躁不安的人,要提高自己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并进行适度的放松训练,稳定自己的情绪。一旦出现心理不适症状,应及时找心理医生咨询求治。一旦出现明显持续的情绪低落或焦虑,就应该主动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第二,社会动员构筑社会心理支持和心理卫生服务网络。现代化的社会,需要构建覆盖广泛的社会心理支持和心理卫生服务网络,营造心理支持氛围,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疏导调节个人在成长、学习、就业、婚姻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处理日常心理冲突和困扰,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灾难带来的心理影响,维护精神健康。心理服务专业机构是网络建设的中坚支柱,学校、单位、社区、医院是承载网络的主要场所。

第三,部门协作共同防治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患者是社会弱势群体,保障患者的基本生活、医疗、学习和劳动权益,是维护和促进民生的生动体现。防治精神疾病,不仅限于医疗服务工作,更是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医药卫生、人权保障、法律制度和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任务艰巨复杂。只有多部门协作,共商对策,共担责任,才能全面实现对患者的救治与救助、康复与服务。

第四,政府加强领导和具体支持是做好精神卫生工作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加大对精神卫生工作投入,推进精神卫生立法及其贯彻实施。要大力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支持和心理卫生服务网络,落实精神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措施,为患者提供平等的学习、就业机会,切实维护群众精神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国外,在精神卫生行业里,有一种出名的会所模式。它源于上个世纪的40到50年代初期的美国。当时有人相信精神病人可以发挥他们的正常能力,并认为精神病患者可以自助、他助。1944年3月,“我们不孤独”成立,以会所形式运作并不断延伸扩展,后改名为“活泉之家”,成为全球第一家精神康复会所。1994年,国际会所发展中心成立,专责支持国际发展事项,监督和统筹培训中心的工作,举办国际研讨会,促进会所在世界各地的发展。目前,全球已有400间会所,散布在29个国家。

2007年,我国大陆第一家社会公益性精神康复所――长沙心翼会所成立,它由是长沙市精神病医院创立的。会所致力于为会员提供职业训练、心理疏导、行为矫正、教育支持和社交就业服务。提高其职业技能和社交技巧,帮助会员重获友谊、重新投入家庭、重获教育或就业机会。该会所目前已帮助480人,职业培训1000人次、社交活动2000余人次、住院及家庭探访100余人次,极大的促进了会员的社会康复,提高其职业技能和社交技巧,增加会员回归社会、参与社会活动及就业的信心,改善精神疾病的愈后状况,减少了由疾病所导致的功能残疾,减轻了家庭和社会负担。

四川大学华西心理卫生中心张岚副教授说,希望全社会多了解,正确认识精神疾病,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注与关爱。帮助他们积极治疗,早日康复。促进精神健康,保障精神疾病患者的基本权利,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上一篇:温暖的底色 下一篇:“见死不救”谁之过本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