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中医治疗

时间:2022-10-13 06:28:15

论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中医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按照随机性原则将80例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口服治疗。结果: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P

【关键词】中药;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758.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022-01

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属于非传染性皮肤病,具有易反复复发的特点,其西药治疗效果欠佳,所以采用苦参等中医中药方法治疗该类疾病更具有研究价值[1]。为此,笔者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对其给予中药方法治疗,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按照随机性原则将80例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研究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19~46岁,平均年龄33.5±4.5岁;其中慢性14例,急性16例,亚急性10例;对照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18~47岁,平均年龄34.2±5.3岁;其中慢性15例,急性14例,亚急性1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治疗,即在皮肤患处涂抹上一层0.03%他克莫司软膏,2次/d,一个疗程为7d。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口服治疗,组成:苦参12g、苍耳子10g、白芷15g、白鲜皮20g、三七18g、黄柏9g、黄芩9g、黄连9g。血虚者加用当归15g,血瘀加用红化5g、桃仁5g,气虚者加用人参20g。每日服用1剂,分两次于早晚服用。治疗两个月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3疗效评定

显效:患者红疹、红斑、皮肤瘙痒、水疱、抓痕等症状全部消失或明显改善,未见复发;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复发率降低;无效:以上指标均未达到,皮肤症状无好转或有加重迹象,复发次数未见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通过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两组对比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皮炎湿疹类皮肤病证型较多,虽然病机有所不同,但均以红疹、红斑、水泡、有抓痕、皮肤瘙痒为主要表现[2]。因此,在给予中药治疗时,常采用苦参、黄连、黄芩、白鲜皮、黄柏、地肤子、青黛、龙胆草、茵陈、金银花、苍术等。

湿热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除以上主要表现外,还可伴有皮肤渗液不止,或身热、口渴、小便黄、大便干、苔黄腻、舌红等症状[3],可给予黄连、黄芩、苦参等;风热证患者起病时隐时现、皮疹色黯、遇热加重、有风团,可给予连翘、金银花、牛蒡子、薄荷、桑叶、蝉蜕、等;风湿型患者可出现糜烂、水疱,并伴有苔白腻、舌质淡、脉缓等症,给予苦参、苍耳子、龙胆草、菌陈、防风等;血虚风燥型患者多表现为皮质较厚、皮肤粗糙、皮肤痛痒等,可给予熟地、当时、赤白芍、鸡血藤等;脾虚湿盛型及脾虚血燥型患者均具有食少、四肢倦怠乏力、大便稀溏、纳呆等表现,不同在于前者以缠绵难愈、皮疹渗出物多为主,伴有舌苔胖大,后者以咽干口噪、皮肤干燥为主,可给予白术、茯苓等药健脾,同时应用当归、赤芍、鸡血藤、熟地等养血,“津血同源”,所以可少加或不加滋阴之品,前者在给予健脾药物的同时,可辅以除湿之品,如泽泻、茯苓、白术等加强治疗效果。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采取苦参、黄芩等中医中药方剂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胡晓军,李红玲.除湿止痒软膏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1,(17):41.

[2]张冰凌.苦参等中药在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 ,2013,(10):87-88.

[3]庞进,杨琳.大黄为主外用治疗皮炎湿疹类疾病经验点滴[J].中医外治杂志,2009,18(6):58-58.

上一篇:越成熟,越从容 下一篇:硅胶假体隆乳术联合A型肉毒毒素胸大肌注射的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