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猪圈里赶牛

时间:2022-10-13 06:25:10

昨天和一位老同学见面,闲聊中说到他的工作,他对一个学生非常失望。那个学生成绩非常好,本科阶段几乎年年拿一等奖学金,现在读研究生,智商绝对很高,学习成绩仍然鲜有人能企及。但就是这样一个学生,让他的导师非常生气。

据说那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业非常不喜欢,甚至非常抵触。我的同学是他的导师,认为这个孩子对学业的抵触既不应该也不道德,因为他成绩那样好,如果稍微有点心一定会出成就,另一方面他占用了一个专业研究生的资源但却对研究毫无兴趣,将来也不打算从医,无形之中对社会资源和老师的努力造成了浪费,更重要的他无意间剥夺了另一个可能非常热爱医学的年轻人的机会。

对那个学生来说,眼下学的专业可能与将来就业没有关联,但对悉心教导他的导师来说,对社会资源来说,他的这种消极真的是一种浪费。现在本科阶段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专业将来能否有助于就业的人大有人在,但如果到了研究生阶段仍然如此,就不是那么理智了。当然,中国的很多研究生其实并非为着“研究”而去,而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或者为了有个更高的学历有助于就业而读研究生,这也是现实问题,或许正是这样的现实才造成了我同学的那个学生那样的人不在少数。

在中国非常普遍的一个认识就是,读书是为了找工作,念大学同样为了就业,从孩子很小的时候直到念大学,甚至大学毕业之后,都很少有人真正规划过自己的职业,这也是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很难,另一方面专业人才缺失严重的原因。

我记得社科院过一个2011年度《社会蓝皮书》,其中对全国近300个城市的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四分之一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医生、律师、记者等专业人员,大约15%家长希望孩子成为科学家、工程师;15%家长希望孩子成为教师;约占一成的家长希望孩子当政府官员,仅有1%的家长愿意孩子成为工人农民。

中国的父母习惯于为孩子安排将来,但往往只盯着工作却没有职业规划,以至于孩子按照父母的期望和安排长大,到头来全然不知道自己喜欢做啥或者能做点啥。我们这一代人如此,后来的年轻人如此,今天的孩子恐怕也会如此,也许未来很多年里还是会如此。

我们很小的时候,大多数父母希望孩子长大了当工人,起码是个响当当的身份,而医生这个职业就要逊色得多,好在它没有被划入臭老九,所以后来我学了医。但事实上最终我从事的工作虽然与医疗相关,却也并非真正的医生,至少不是在医疗最前沿工作。

中国的父母最期望的是孩子将来能有好工作,高收入,却很少考虑孩子适合干什么,更不会去问孩子希望或者喜欢干什么,所以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中国的孩子长大以后很多都子承父业,官员的孩子接着当官,工人的孩子接替父母,买卖人的孩子经商。这就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家庭教育,父母能给孩子安排将来的工作,却没有规划好职业。

这种中国式的家庭教育最大的特点是父母在给孩子安排将来时很茫然,孩子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却又不得不接受父母的安排。当然,老师和学校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学生能干什么。

中国的很多父母希望孩子成为医生或是官员,考虑的绝非孩子的兴趣而是工作稳定性。谁都知道在今天的中国当医生很好,起码给人的感觉上医生收入好而且稳定,最重要的是灰色收入多。医疗改革是困扰许多国家的问题,不论是超级大国美利坚,还是处在发展中的中国。中国医疗制度始终绕不过三座大山: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医药管理制度混乱。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和医药管理制度混乱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药企和医生共同把药方成为支票。因为医生收入好而且稳定,所以很多父母希望孩子当医生,但如果从孩子的自身考虑,孩子根本不喜欢医生这个职业,儿子也绝非成天学化学和看标本的那块材料,父母还会让孩子去当医生吗?如果明白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好医生,不是每个医生都能进好医院,不是每个医院都能有大量灰色收入,不是每一份收入都能确保安全可靠,父母还会逼着孩子学医吗?如果置身教育体系内的学校和父母都能明白百姓对医生的不满其实是由对医疗体系的不满转嫁而来,这种代人受过造成医生时刻都有可能被一些患者家属伤害,还会让孩子挤破头学医吗?

有很多父母希望孩子学法律,却忘了古语说“衙门大门朝南开,没钱没势别进来”。尽管今天中国的司法制度在发展完善,民众的法律意识在增强,但这不表示律师的黄金时代就此到来,因为中国人的维权意识增长最快,但快的是给自己维权,对践踏别人权利的认识还在懵懂之中,要在众多只知道利己却不知道为人的人中间游走,恐怕并非每个人都行,也非上大学念几本法律书就能一蹴而就。美国人如此看待律师:通过为有钱人守财让自己发财。即便是在法制很完善的国家,律师这个职业背负的对道德和正义的背叛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扛得起来。

很多父母看到记者是无冕之王,就让孩子学新闻当记者,但要在为了炮制新闻而无所不用其极的现实世界里,能够真的做个好记者而且心安理得的有多少人呢?如果没有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和孜孜不倦的追求,谁能坚持得下去?

科学家和工程师几乎是每个孩子曾经的梦想,但很多时候要做好的科学家,可能就要过上那种与世隔绝的严谨生活,做个死板的人,还要在各种各样的层出不穷的学术造假中寻觅机会博得出人头地的机会。有人说现在的中国科学家大多不在研究如何制造东西,而在研究如何制造学术成果。让孩子背负着成为科学家的梦想,在现实中为了不被挤掉而艰难地学会勾心斗角和学术造假,这恐怕会搭上孩子的一生幸福。就算有一天我们的学术界改掉了良莠不齐的现状,对一个并没有先天优势的孩子而言,当个科学家可能付出毕生的经历甚至牺牲家庭和亲情也未必能有成果。

当然,还有很多父母希望孩子当个老师,然后在教育问题俨然和医疗、住房并驾齐驱成为横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的时候,孩子还愿意用一生去承担教育制度衍生出的问题吗?当考试、择校、待遇等问题将教师头顶的光环侵蚀得面目全非的时候,教师还是孩子向往的崇高职业吗?

这样的例子非常多,中国式教育最大的败笔就是父母和学校帮孩子选择未来的就业方向,却仅仅将规划未来当成了基于生存需求的最浅层次的工作而非职业。很多孩子明明是牛,却硬生生被赶进了猪圈,只要能塞进去就好,容不容得下、过不过得好就不去考虑了。

当然,这种局面的产生有诸多因素,恐怕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今天,往猪圈里赶牛的事情恐怕还会更多一些。对孩子来说,没成年之前不清楚自己未来想做什么不要紧,但由职业向往而来的人生态度却不能不培养。当职业仅仅变成赖以糊口的一份工作那样简单的时候,职业信仰缺失,人生价值倾斜,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注定在长大以后要经历更长的茫然期,待到步入社会才真的开始规划职业,那不但迈步晚了,更会浪费很多时间。中国的父母恐怕是这个世界上最操心孩子的父母,但父母又往往忽略了孩子未来的路要靠自己走,最终决定人生方向的应该是孩子而不是父母,从这个角度来说,让孩子学会职业规划远比逼着他多写几道物理化学题更有意义。

(摘自作者博客)

责编:熊春阳

上一篇:讨论地域文化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下一篇:基于指纹图谱的益母草胶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