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论文教学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10-13 06:04:06

学期论文教学研究与实践

摘 要:文章以盐城工学院为例,阐述了学期论文能力培养目标及途径,实施流程及特色,并构建了“能力培养目标―教学流程―评价体系”三位一体的“任务驱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模式。

关键词:学期论文;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5-0019-03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高校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素质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培养。盐城工学院机械优集学院,通过多年的教改探索,结合卓越计划的方针政策,构建并实施了“知行合一,能力为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期论文是该模式下一个特有的实践教学改革环节,包括学期论文(1―3)共三个项目,分布在2、4、6学期进行,其教学目标并不一定要求学生能写出多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而是想借助循序渐进的学期论文研究和训练过程,培养学生在未来就业岗位和个人发展方向所需的基本素质和技能[1],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螺旋式上升。

一、学期论文能力培养目标及途径

任何培养目标只有通过设置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才能得以实现,学期论文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分类,主要培养学生六个方面的能力。

(一)自我学习能力

自我学习能力,包括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两个方面。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传统的理论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作为教师实施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学生的学习行为往往是被动占大多数,无论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学生并不能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学期论文的教学,充分挖掘和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很多方面都充分体现自主学习,例如,鼓励学生自主根据不同阶段学期论文的总体要求选择合适的论文题目、自主地分配课后时间来完成学期论文的各阶段教学任务、自己确定每个阶段的进度计划、自主分析组织学期论文的写作内容等等,这些都是围绕学生主体来考虑的。

自我管理要求学生依靠主观能动性按照课程实施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转化控制的能力。课程采用“集中+分散”的教学模式,集中时主要是布置任务,开展相关知识讲座及阶段性成果的提交、检查和指导,以及最终的答辩交流,因此大部分主体工作要求学生利用课后分散的时间来保质保量地完成,遇到问题主动地与同学及指导教师沟通,这对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很有意义。

(二)文献信息处理能力

文献信息处理能力,包括文献的检索、整理、分析和利用,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校图书馆数据库资源进行各种文献的检索并进行筛选分析、优化组合、综合利用、加工创新和创造的一种能力。一项工作的开展不能凭空想象, 需要足够的资料文献为基础, 查阅文献资料通常是工作研究的起点。在学期论文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及时分析科研最新动态, 才能获得较为有意义的选题,才能给自己拟定的选题提供可解决问题的途径或可借鉴的方法和思路,从而拟定撰写大纲,可避免选题落后,论文组织缺乏逻辑性,甚至是低水平重复前人研究工作等。文献信息处理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在信息社会时代, 数据是海量的, 信息获取途径也日趋多样化, 只有通过反复的实践, 才能不断提高文献信息处理的能力。从而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师生对文献的重视程度不足,文献检索不彻底,不全面(尤其对英文文献),文献整理、进一步加工欠缺,利用率低等现象[2]。

(三)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新知识领悟及学术品质培养等。在学期论文中, 从选题、撰写大纲、充实论文、制作答辩PPT到最终的答辩交流,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研究过程。学生要运用已有知识, 结合新知识,通过分析和综合, 谋求解决实际问题或对某些重要定理作更为深入的研究, 从而提高其创新能力, 对综合素质的提高很有意义。比如,通过自主选题,让学生自己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 对强化学生挖掘问题的敏感性,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意识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中学阶段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 加之对大学专业课程的理论和技能掌握还未齐全,学生的选题、撰写能力及PPT制作方面开始通常较弱,自己拟定论文题目往往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可适当给出一些选题示范、ppt模板或及时地加以引导[3]。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学期论文可使学生经历一次科研道德培养过程,教师坚决杜绝学期论文的抄袭现象,学生应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实事求是的作风。

(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通过论文组织、确定大纲,论文撰写、中文摘要撰写、论文格式规范、参考文献引用等方面的训练, 能明显提高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为后续的课程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大一新生对于科技论文的写作一般非常陌生,缺乏科技论文写作的基础知识,对科技论文的类型、结构、规范格式要求基本未知,更不用说科技论文的写作技巧和水平,因此他们往往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撰写。通过学期论文1―3的多次撰写,进行最基本的训练,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五)表达交流能力

学生进入大学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外,还需要培养的核心就业能力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表达交流能力。目前学生表达交流能力普遍欠佳,当然责任不能全推给学生,目前的大学课程设置中,90%仍以学生听讲为主,少数有阅读和讨论,考核的方式多以书面为主。通过学期论文的实践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口头与书面表达、应急答辩和与他人交流沟通等能力。比如,在自我选题确定大纲后,教师一般会组织学生进行选题思路、大纲内容的陈述和交流。论文写作期间,如学生有相关问题,需要与学生和教师进行及时的沟通。论文完成后,通过组织答辩的形式,让学生给大家展示自己的论文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分析的机会。

(六)计算机及英语应用能力

通过文献检索、文档编辑、PPT制作,外文文献阅读、英文摘要的撰写等,学生的计算机及英语应用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在先期课程《文献检索》、《计算机应用基础》中,进行相关计算机应用及文献检索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在学期论文实施的过程中,一般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给予学生一定地提高和帮助。

二、学期论文教学实施模式

(一)教学流程

本实践环节采取基于任务的学习模式,以具体的学习任务来驱动教学。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主要任务是在学生选题、撰写提纲、充实论文、制作PPT过程中答疑指导,对学生实践结果的考核和评价。教学实施过程包含前期准备、论文撰写、审查与整改、演讲答辩四个阶段八个环节。

1.前期准备。前期准备阶段主要工作包括布置任务和选题两个环节。所有师生机房集中并考勤,教师通过PPT向学生介绍学期论文的意义、实施计划、分组等,任务布置后在机房学生与指导教师见面初步沟通,指导学生初步检索,根据不同阶段的选题要求,确定学期论文选题。

2.论文撰写。论文撰写阶段由文献详细检索、撰写论文提纲及论文充实3个环节组成。文献详细检索要求学生课后自行安排时间完成,对检索的文献进行阅读、分析,于选题结束1周后集中,教师对文献的数量、质量、相关性进行评价,不符合要求者限期整改。学生在阅读文献的同时,逐步形成论文撰写提纲,提纲要求具体到二级标题,并对每一部分的撰写内容进行部少于100字的简要描述。提纲集中检查在文献提交后1周,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交流分析的形式让同学讲,然后给予点评和修改意见。此后留出2周时间,给学生按照提纲充实完成论文,并安排PPT制作技巧讲座,要求完成答辩PPT。

3.审查与整改。审查与整改阶段包括资格审查和限期整改终审两个环节。再次集中,提交纸质论文,教师当场点评。评价内容包括:(1)报告;(2)格式规范;(3)论文内容是否自成体系,教师提出的整改意见,学生限期整改,整改后打印与第一稿一并提交。不能按期完成整改者,取消答辩资格,告知学生并做好记录。

4.演讲答辩。时间15分钟/学生,答辩流程:介绍班级姓名―论文选题目的和意义―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的宣读―论文主要内容、观点等―师生交流―成绩评定,安排专人做答辩记录。

(二)教学基本要求

为了能够切实地培养学生六项能力的螺旋上升式养成和提高,对学生最终提交的物化成果的各项指标作出了明确的教学要求。

1.参考文献。要求最终提交的相关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论文实际引用的文献不少于5篇,其中英文资料不少于1篇,引用的近3年的文献一般应不少于3篇;引用的论文应为相关专业的期刊数据库文献。

2.论文。对于论文本身,主要从选题、格式规范、中英文摘要、率、论文主体逻辑性等方面进行考查。为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三次学期论文选题要求也是逐步提高:学期论文1,以拓展学生知识面为目的,可以广泛自由选题;学期论文2,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专业和研究领域的基础知识为主,要求学生结合专业基础或推荐研究领域选题,选题可宽泛;学期论文3,以促进专业的先进技术、技能应用和发展前沿研究为目标,要求结合具体的研究专题或专业技术进行选题,不可宽泛。在论文规范性方面,必须符合提供的格式规范模板要求,做到图表清楚,语句流畅,排版正确,字体、字号合理,版面清晰。在中英文摘要方面,要求中文摘要能够涵盖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文字表述准确严谨、简洁明了,英文摘要的内容与中文摘要一致。在论文独立完成方面,严禁抄袭剽窃,要求提交论文报告,三次论文率分别不得高于40%、30%、20%,逐步提高要求,与最终毕业设计不高于15%接轨。在论文主体内容方面,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要具有自成体系的逻辑结构,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

3.答辩及PPT。论文答辩采取交叉制,指导教师不参加自己学生的答辩工作,学期论文负责人提前将学生的学期论文、答辩PPT按班级分发给相应的答辩教师,答辩教师审阅学生的学期论文、答辩PPT,为每个学生拟定两个交流问题。演讲答辩按照答辩流程进行,要求学生答辩时能够紧扣主题,实事求是,注重训练演讲与答辩技巧,做到文明礼貌,时间控制合理。答辩用的PPT要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画面清晰,视觉效果良好,有生动的动画与多媒体,包括动画、音、像资料等,总页数不少于10页。

(三)评价标准

结合教学流程及教学基本要求,学期论文细化评价标准从自学与自我管理、论文写作、中英文摘要、论文引用、幻灯片制作及演示、演讲答辩六个方面进行考核,每项满分10分,划分为8―10分,5―7分,不及格三个档次。该考核标准以能力为导向,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其中第1项自我学习与自我管理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包括出勤、交流、提交成果的速率、整改执行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第2项论文写作主要从论文论点是否明确,论据是否充分,是否形成一定的逻辑体系结构以及论文字数是否不少于3000字进行评价。第3项中英文摘要,要求中文摘要涵盖论文主要研究内容,表述准确、简洁。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一致,语法正确,无明显错误。第4项论文引用要求所引用文献与主题相关,引用合理准确,文献格式符合规范,为核心期刊文献。第5项幻灯片制作及演示要求PPT内容与论文主题一致,逻辑合理,重点突出,格式、排版清楚,有生动的动画与多媒体素材来辅助说明。最后一项演讲答辩主要考查学生演讲时是否紧扣主题,实事求是,文明礼貌,时间控制是否合理,是否有一定的演讲技巧,是否具备一定的随机应变能力等。

评分最终等级按优秀(54分以上)、良好(48―53分)、中等(42―47分)、及格(36―41分)、不及格(35分及以下)五个等级评定成绩。每个单项分值都必须达到基本分5分,否则将被视为不及格。另外引入优秀论文留存制度,对于评定为优秀的学期论文进行汇编,刻录成光盘保存;对于特别优秀的论文,推荐发表,学院给予一定的奖励,以补偿版面费等费用,为后期的教学留下一定的资源数据和借鉴。

通过在机械优集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UG)本科教改专业2009级到2012级4届学生中进行教学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效果。指导教师能与时俱进,严格按照教改大纲要求履行教学职责,做到师生共同进步。通过PPT制作技能专题讲座,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PPT制作的要求,完成的PPT比较清晰,有相应的图片和动画辅助。学生完成初稿后采用纸质文档打印提交,有利于教师当面交流,直接对论文进行批阅,给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对大家共性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并作出要求,有利于学生对照修改和教师对照检查,避免了以往教师邮箱邮件成堆,回复费力,不及时,而且学生往往还不能完全领略教师指导思想的状况,效果较好。通过安排机房进行文献检索的现场指导,学生基本能够认识并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中英文文献数据库,以相关的关键词进行文献的检索。学生分组方面,学期论文1阶段与学院推行的“大一新生导师制”相结合,后面分组原则上不变,增进了师生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有利于指导工作的侧重与区分,同时也为导师制提供了面导的专题。学生在选题、中文摘要,文档格式、参考文献的选取及引用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朝着规范化方向迈进。论文答辩前审查(包括初审和终审)能够及时发现一些问题,是很好的督促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当然,执行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学期论文3在最初选题时学生往往还停留在学期论文2的水平,出现不结合具体的研究专题或专业技术,选题偏大,宽泛的现象,需要师生多次的反复;学生英文摘要写作方面普遍比较弱;教师评价时对评价指标的理解会有个性的偏差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改进。

参考文献:

[1]张国发,崔玉波,尤凤丽等.课程论文写作在高校人才培

养中的作用[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1).

[2]李永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课程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对

策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11,(3).

[3]余一骄.指导本科生课程论文选题的几点建议[J].教学

研究,2011,(1).

上一篇:夯实共享发展的基础 下一篇:IP兑现“主编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