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改出路 第20期

时间:2022-10-13 05:51:59

只改名目的形式公平要不得;福利、社保短时间内又跟不上。只重效率,无法让人们共享改革成果;人人平等,财富分配上又是僧多粥少。充满曲折和疑惑的中国户籍改革之路,到底将走向何方?

突破口在竞争力

北京工商大学的季铸教授指出,农民进城后,城市人口在空间、财富、就业机会等方面会受到较大影响,至少在户籍放开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是这样的。农民在放弃了自己土地的同时,也要求城市能够给予其与市民平等的国民待遇。但城市凭什么给这些初来乍到的人同等的机会和空间呢?问题的核心还是要落在农业人口自身的竞争力上。

季铸认为,户籍制度的表面平等,只有那些缺乏竞争实力的人会感兴趣。因为道理很简单,有竞争力的人不放开户口,也能凭自己的力量在城市中很好的生活。而本来就缺乏竞争力的人,又交出了原来作为生活资料的土地,就会面临生存问题。

那么,取消户籍制度的城乡差别,到底能否帮助农业人口解决贫困问题呢?

季教授对此的看法是,现行的户籍改革并非解决农村问题的好方法。农村的贫困人口不应当由城市来供养。因为社会的财富总量是一定的,缺乏劳动技能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后,城里人的生活肯定要下降。而城里人并没有义务来为农村贫困人口埋单,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当自己养活自己。只有农民学到了技术,有了竞争力,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才能上去。而当农村的富裕水平与城市相当的时候,双方也会各安其土,不愿意流动了。因为城市对于农民的吸引力主要在就业机会和福利保障,但农民没掌握技术,也就得不到工作,福利和保障也就更加谈不上。这样的城市对农民也就不再有吸引力,农民也就不愿意放弃家乡的土地进城了。所以,目前的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户籍制度的不公平,光靠改革表面的东西是没法触及实质的。

提升教育是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20世纪末,我国已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但另一方面,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仍然很低。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15-64岁)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比城市低2.87年;15-64岁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具有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占47.62%,文盲人口8.74%;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例只有8.46%,比城市低了35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大专以上受教育水平的比例不足1个百分点,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农村教育问题的严峻,使得农民很难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大量没有基础文化水平的文盲也无法通过自学来获得技能,这使他们无论在农村还是进入城市,都缺乏基本的竞争力。

因此季教授指出,解决农村教育问题才能提升农民的竞争力。只要农民拥有了知识和技术,无论进城与否,他们都不会为生计忧虑。在目前来看,城市对农业人口的诱惑力,主要就在于就业机会。如果在推进户籍改革的同时能够解决农村教育问题,提升了农民竞争力,使农民进城与否不是为生计所迫,也就有更多的自由选择。即使改了户口,方便了进城,如果不能有安稳的生计,又有多少农民愿意背井离乡去进城讨生活呢?另一方面,进城务工的农民长期以来都被称为弱势群体,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接受必要教育,没有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能力。如果能够解决农村的教育问题,那么进城的农民就能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到那个时候,他们也不会再被看成弱势群体了。

上一篇:非奥运赞助商的“非奥运营销” 下一篇:户改困境 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