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裔文学作品剖析华裔文化之生存状态

时间:2022-10-13 05:23:31

从华裔文学作品剖析华裔文化之生存状态

摘要:美国华裔作家们以考虑自身存在状态为契机,将独特的美国华裔文化呈现于作品中,意在指出,美国华裔生存于文化间际性的这样一个事实。而探索研究华裔文化在美国的生存状态,华裔文化想要寻求与确立自身身份的诉求,以及华裔文化在未来的走向;可期对中美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学习,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华裔文学,美国华裔文化,文化生存状态

作为亚裔美国文学的一个分支,美国华裔文学可往上追溯至20世纪初,以华裔作家水仙花为代表。美国华裔文学是随着美国华裔对自我的重新认识而发展起来的。而目前对于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也已不单纯只是对文学作品的讨论研究;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也开始通过对华裔文学的研究,来帮助他们对社会与历史进行研究。

而为了铸造“华裔的美国身份”的需求,中西方对华裔文化身份的探讨和研究也越来越多。从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亦可看出,华裔文化身份的研究得到的关注也在与日俱增,并且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从华裔文学作品中,反映出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在美国这个大背景下,华人作为美国的少数族裔,华裔文化作为美国的少数族裔文化,都受到了美国主流族裔和文化的强有力的冲击。

而美国华裔作家们,以考虑自身存在状态为契机,自觉或不自觉地担当起消除文化对立、促进文化交融的重任。[1]如作为美国华裔作家代表之一的谭恩美,以其“作品中的新原始主义元素揭示文学创作,尤其是少数族裔女性文学创作,与充满神话性的原始色彩元素的关系”[2]。

通过分析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从中可以发现美国华裔在至少两方面的文化诉求:第一,为了寻求和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美国华裔坚持固守并强化自己的中国文化传统。

如在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中,故事的主人公,是作为第一代华裔的四位母亲,她们都是在中国解放前来到美国的中国移民。既为了怀念过去的中国生活,让自己在陌生的环境有所寄托;又为了学习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她们决定每隔一段时间聚会,并给她们的这种聚会取名为“喜福会”。

但从书中能看出,即便她们已经非常努力地去适应美国的环境与生活,她们的思维方式依然还是中国式的;如母亲苏安梅,强烈反对女儿嫁给美国人而非华裔――这说明了尽管已在美国生活多年,已持有美国护照,苏安梅内心深处,还是没有真正把自己当成是“美国人”。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许正是这些母亲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固守,让她们不能像她们的子女、第二代华裔那样,在美国生活中如鱼得水。如四位母亲之一的顾映映,在书中就谈起了幼时对月亮神的记忆,以及嫦娥后羿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基于神话故事无论对哪个民族的本族文化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所以对于美国华裔们来说,即使他们已离开自己本身的中国原文化,神话故事却成为延续他们民族记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即使“语言的障碍……强势的主流文化使得这些母亲们一直生活在一种边缘状态”[3],但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坚持与执着,确保了华裔文化之根并未枯萎。

第二,第二代华裔及其后代因在美国出生成长,在相当大程度上受到了美国文化的同化,所以他们身上带有明显的美国文化特征和西方价值观念,甚至美国的文化意识形态主导着第二代华裔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导致他们理解与认知的实际上是从美国文化视角所接受的中国文化。

体现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就可以看到有美国华裔作家对于中国文化记忆的混乱:如著名华裔作家汤亭亭(马克辛・金斯敦)创作的作品《女勇士》中,就出现了将花木兰和岳飞的故事相混淆的场景。因此,对美国华裔文化的文化本源的正确揭示,影响着美国华裔和美国华裔文化在未来的走向;亦可使华裔们不至于在探求自身主体性时,觉得无论中美哪种文化都是自己的桎梏,从而被压抑在这两种文化的夹缝中无法成长。

而在《喜福会》中,面对文化冲突,四位母亲最终的选择是做出“‘最优策略均衡’:一方面坚持固守并强化自己的中国文化传统,……另一方面,美国文化的刻痕在这些母亲们身上越来越深”[3]。其实,顾映映的名字,就暗示了美国文化的刻痕在她身上所留下的印迹:自从与美国人圣克莱尔结婚后,顾映映即遵从美国习惯,改从夫姓,改名为了圣克莱尔・映映。

而第二代华裔对中国文化的某些误读,导致了他们无法接受中国母亲们所认为的“最完美的”中国思想:如“孝敬父母,听从母命”,“不表露声色,把想法隐藏在内心深处,在暗中掌握优势”,等等,都被认作是“老观念”[4](p275)。

所以,在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不断交际与相互影响之后,最终得到的结果,就是美国华裔所认同的文化,既不是纯粹的中国文化,也不是纯粹的美国主流文化,而是一个“第三度空间”――美国华裔文化。学者徐颖果指出:“华裔所认知的中国文化是在美国语境中的中国文化,是既非纯粹意义上的美国文化,也非纯粹意义上的中国文化,而是第三种文化――美国华裔文化。”

美国华裔文化的形成,除了中美文化的影响之外,种族、性别、阶级等范畴亦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双重的文化身份,于华裔来说,往往却会陷他们于尴尬甚至禁锢之下,所以华裔文化必须要确立自己独有的文化身份。因自从离开中国,华人也就从自己的中国“原文化中被连根拔起”[5],被移植到了异文化的土壤中;但若水土不服,产生排斥反应,华裔文化就会因找不到自己的根,而导致最终的枯萎。因此,美国华裔文化要延续自己本源文化的优势,方能不至于在文化归属性上缺乏明确指向,同时被中美两种文化排除在外。

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文化传播越来越快捷,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也越来越普遍。在美国,美国文化受美国华裔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文化的双向转移,即不仅是从美国到中国,同时还有中国到美国的影响。因美国华裔文化脱胎于传统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属于同一文化体系,而同一文化体系内部人员可共享一套对于其他体系成员来说是独特的文化特点;所以美国华裔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美国华裔文学所构建的跨文化语境。(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学学院)

基金项目:华裔文化之生存状态研究 编号:14QN15

参考文献:

[1]程爱民,张瑞华. 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喜福会》的文化解读[J]. 国外文学.2001年03期. p.86-92

[2]张敏,凌建娥.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族裔喧哗――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讨会综述[J].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01期. p.174-176

[3]易红.《喜福会》中文化身份寻求的博弈论解释[J]. 电影文学.2009年18期. p.107-108

[4]谭恩美著. 喜福会[M].田青译.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2. 文中小说引文均出自此书_括号内为引文页码。

[5]程爱民. 论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阶段和主题内容[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p.50

上一篇:浅析冯至的《十四行集》民族特色 下一篇:浅谈李健吾印象主义批评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