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万零一个为什么:《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销量能过亿?

时间:2022-10-13 05:07:38

很少有书像这套趣味科普丛书一样,每次再版都大动干戈、改头换面。

8月13日,《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在上海举行新书会。

新版“换血”的规模超过以往历次再版:600万字、4500多个“为什么”中,80%是新问题,另外20%也得到了全新回答。

“我能穿越回清朝吗?”

“百年一遇的洪水为什么年年遇?”

“为什么有人向食物里加三聚氰胺?”

52岁“高龄”的《十万个为什么》,用追逐社会热点的方式,延续着其“与时俱进”的传统。

另一项传统则是答案“语言浅显生动,姿态平易近人”。在科普作家叶永烈看来,正是这两个“接地气”的传统,让《十万个为什么》创造奇迹:自1961年初版首印以来,单册销量逾一亿,居全国图书之首――屈居第二的,是《选集》。

从“为什么炸弹里也要放食盐”到“高铁的安全性如何”

从为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写下第一篇文章《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起,叶永烈见证了这部书半个世纪的光荣史,而它则记载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生活的变迁。

“搪瓷的缸子为什么不能在火上烧?”“种过牛痘以后为什么很痒?”出现在六十年代第一版上的这两个问题,与业已从人们生活中消失的搪瓷缸、牛痘,共同构成了那个年代的记忆。

另一篇解释镜子原理的文章引来众多读者来信,询问“银镜反应”的具体配方。在《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叶永烈说他想了很久之后才想明白,“那个时候,镜子还是限量供应,很多人买不到,就按书上的方法自己动手。”

现在,这些问题已经不再出现。“冰棍为什么会冒烟”“什么叫血型”等问题也消失了――它们已经完成了“启蒙”的使命:从“知识”变成了“常识”。它们的消失过程,正是中国的科普进步史。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说,丛书前三版编辑洪祖年会向读者求助:拿着“16开大小、打着横线”的问卷,到小学里向孩子们征集问题。第一版编辑工作起步时,出版社印发了一万份问卷,收回的七八千份塞满了两大抽屉。

第六版征集到了3万多条“为什么”,其中一个是“3D打印机打印出来的飞机能不能飞?”而在1999年的“新世纪版”(第五版)中,孩子们还在问“什么是DVD”。

最火的是“2012真的是世界末日吗”,这个问题在本次征集活动中出现了几百次,最终被收录在新增的“灾难与防护”分册中。近几年全球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构成了这个分册出炉的时代因素。

“为什么‘我’是‘我’而不是别人?”“为什么要给小猪加瘦肉精?”“高铁的安全性如何?”

这些问题让第六版的项目负责人洪星范大呼意外,现在的小学生关注世界大事、社会热点,对社会、人文的哲学思考比他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事实上,一直以来小学生便是社会的思考者之一。美苏冷战时期,问题包括了“西瓜能当炮弹吗?”“为什么炸弹里也要放食盐?”――前者说的是车辆高速运行时,一个飞来的西瓜也能穿透车身;后者则是介绍火药的化学成分。

从“不讨论争议问题”,到“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接地气”的问题被提出来后,也需“接地气”的答案,但这并不简单。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茅以升、苏步青……这些上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界最负盛誉的名字,都曾出现在《十万个为什么》审稿人的名单中。第六版更请来100多位两院院士,阵容堪称豪华。

但“大科学家”未必能写好“小文章”。

不是没有过教训,《十万个为什么》初版的第一批作者,上海一所师范学校的7位老师,用近一年时间辛辛苦苦完成了6万字初稿,却“写得像教科书,枯燥干巴”。

救场的是北大化学系一名大二学生。他凭借刚刚出版的一本科学小品集受到编辑邀约,“试稿”中又以生动的文笔获得肯定,他就是叶永烈。

叶的科普写作风格深受前苏联作家伊林的影响,后者曾这样解释核裂变:“就像拿一个五分钱的硬币,去兑换成一个两分钱和三个一分钱的硬币。”实际上,“十万个为什么”这个标题就取自伊林的同名科普小书。

最初5卷共947个问题,叶永烈写了326个,从此成为《十万个为什么》半个世纪以来最重要的作者。

第六版的编撰延续了当年的分工:专家们负责科学性的把关,也即“审稿”,担当写作重任的则是来自“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的年轻科普作家。

这批80后作者打破了“一问一答”的传统,对于从第一版就出现的问题“人运动了为什么要喝水”,他们给出了生理学、病理学、运动学等各个角度的解释,试图用这种方式来引导读者思考更多的“为什么”。

对于“地震能否预测”,新版了上一版的肯定论断,给出了更严谨的回答:地震很难准确预测,我们更多能做的是普及防灾和自我救护的知识。

在洪祖业看来,这在上世纪中叶是不敢想象的――“一般有争议的话题不收,怕误导读者”。“松鼠”们却以“相当多的问题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为傲。

从“向科学进军”到“顶着压力也要做”

不过,“趣味性”原则并未能一以贯之地执行。上世纪70年代,它被“政治正确”所取代,一同遭殃的还有“科学性”。

“”前期,《十万个为什么》遭到猛烈批判,一众作者受牵连。理由在如今看来十分荒谬:“经过化学处理,斯斯文文的棉花,成了人们移山造海的好助手,成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大力士”,对“棉花为什么能做炸药?”的回答中,这段话被批为“宣扬赫鲁晓夫的和平主义,麻痹无产阶级的革命斗志”――“炸药的最大功用,应该是炸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介绍太阳黑子的文章,则被曲解为“恶毒攻击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甚至连印数超过《选集》,也被认为是“反思想”。

1970年,经历了“斗、批、改”的《十万个为什么》以“工农兵版”(第三版)的“崭新”面目出版,增加了军事、体育等为政局所需的内容,黄皮封面上方是工农兵高举红宝书。而每个问题的回答都要首先引用“语录”。

第一册第一页上写着:为什么我们计数的方法大都是十进制的?1.因为伟大领袖教导我们说:要胸中有数。2.因为手指头只有十根。

于是,《十万个为什么》的历次出版,都与“国家大事”息息相关。

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它是出版社准备的“国庆十周年献礼”;恰逢“”,又补编农业分册;政治浪潮起起落落,催生了第三、第四版;1995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新世纪版”应运而生。

但即使是“工农兵版”,8年内销量也达3700万册。在那个书籍极度匮乏的时代,很多人靠着读《十万个为什么》在恢复高考时考上了大学,而现在他们大多是“国家大事”的决策者与执行者。

而从2000年起,科普图书的销量一直在走下坡路,此次的第六版,少年儿童出版社从2008年便有打算,但直到2011年才“下定决心,顶着各种压力也要做”。很多人的疑问是,在网络已经可以提供足够多“为什么”的回答的年代,还需要《十万个为什么》吗?

市场貌似已经给了答案。

上一篇:“二五规划”:中央反腐新亮剑 下一篇:领导干部要多跟不同群体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