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源螺旋CT诊断易损斑块与hsCRP浓度的相关性研究

时间:2022-10-13 05:00:00

多源螺旋CT诊断易损斑块与hsCRP浓度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检出不稳定斑块与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相关性。方法:有典型心绞痛的冠心病患者21例,行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同一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程度及其内的斑块病变进行评价,同时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判断斑块性质与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的相关性。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3.72±0.76mg/L,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组高敏c-反应蛋白2.6±0.72 mg/L,两组比较p

关键词:冠心病 高敏C反应蛋白 双源螺旋CT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019-02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改变主要为不稳定的粥样斑块发生变化,斑块的稳定性与斑块内的炎症反应强度有密切的关系。斑块破裂及斑块糜烂几乎总是与炎症共存,在临床不稳定状态时斑块内炎症总是上调的。高敏c-反应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有独立的预测价值。目前CT扫描能对冠状动脉斑块形态及成分性质作出判断,提示斑块的稳定性。本研究拟通过应用64层螺旋CT检出软斑块与C-反应蛋白改变的相关性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期间因有典型的临床症状收入我院的冠心病患者21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39~80(58.1±10.9)岁。按照Braunwald心绞痛分型标准把患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和不稳定性心绞痛两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1例。

1.2 方法

相对规律,必要时给予倍他乐克口服,使用德国西门子双源64层CT机,双筒高压注射器,造影剂使用优维显370。患者取仰卧位,分别于两侧锁骨下区域、左上腹区域放置电极片,双手上举并交叉放置于头架上,将电极片、导线及双臂置于心中扫描野外。检查心电连接线路并调整心电监护导联及波幅,确认基线平稳、R波清晰及心率数值稳定。对患者进行屏气训练,使患者能够屏气10秒。采用德国Siemens Sensation 64 进行扫描。先做胸部屏气定位像,然后行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为左冠状动脉上方10~15mm为起点,以心尖下缘10~15mm为终点,采用高压注射器以3. 5~4.5ml/ s 的流率在肘前静脉注入60~90ml (1. 2~1. 5ml/ kg) 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370 和20~50ml 生理盐水。扫描参数:准直0. 6mm ,螺距0.3 ,有效层厚0. 75mm , 重建间隔0. 5mm , 管电压120kV ,管电流850mAs ,旋转时间330ms ,扫描时间10s。

1.3 判断标准 取点避免附着的钙化沉积、血管腔及周围组织。依照冠状动脉狭窄直径比例分为:正常76%。依照CT值将冠状动脉斑块分为三类:软斑块CT值≤50HU,纤维斑块CT值70~100HU,硬斑块CT值≥130HU,混合斑块为脂类和钙化斑块共存的斑块。

1.3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7.O统计程序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5,双侧P

2.结果

2.1两组患者MDCT检出狭窄病变情况 SA组检出狭窄病变27处,其中前降支10处,占37%,回旋支8处,占30%。右冠9出,占33%。UA组检出狭窄病变20处,其中前降支11处,占55%,回旋支5处,占25%。右冠4出,占20%。组间两两比较,P值最小为0.217>0.05,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两组患者MDCT斑块性质比较

在患者189段冠状动脉节段中,在两组患者MDCT检出斑块中,SA组检出斑块30处,其中软斑块5个,占17%,纤维斑块 8个,占27%,硬斑块17个,占56%,UA组检出斑块22处,其中软斑块15个,占68%,纤维斑块4个,占18%,硬斑块2个,占14%。在SA组以硬斑块为主,UA组以软斑块为主。组间两两比较,软斑块组与纤维斑块组及硬斑块组比较,P >0.05,无统计学意义。软斑块组与硬斑块组比较,P 0.05,有统计学意义。

2.3 各组患者斑块性质与hsCRP浓度比较

本实验组中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3.72±0.76mg/L,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组高敏c-反应蛋白2.6±0.72 mg/L,两组比较p

2.4 64层螺旋CT检查所示血管病变狭窄程度与斑块的关系(见表 )

在两组患者共检出的52处病变中,重度狭窄以硬斑块为主,中度狭窄以软斑块为主。不同类型的斑块在不同狭窄程度之间比较,P 讨 论

目前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炎症及炎症标志物的作用已有深入的研究,比较典型的炎症因子有高敏c-反应蛋白、IL-6、金属基质蛋白酶系列等[1]。其中高敏c-反应蛋白是由肝脏合成的急性期蛋白,在组织损伤、感染、炎症时出现。有50%-70%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升高,有研究表明ACS患者血清中的hs-CRP水平显著高于非ACS患者;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斑块内脂核大小正相关;血清中的hs-CRP>3.0mg/L时提示预后不良[2]。本实验组中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3.72±0.76mg/L,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组高敏c-反应蛋白2.6±0.72 mg/L,两组比较p

在本实验中,SA组检出狭窄病变27处,其中前降支10处,占37%,回旋支8处,占30%。右冠9出,占33%。UA组检出狭窄病变20处,其中前降支11处,占55%,回旋支5处,占25%。右冠4出,占20%。组间两两比较,P值最小为0.217>0.05,无统计学意义。在两组患者MDCT检出斑块中,SA组检出斑块30处,其中软斑块5个,占17%,纤维斑块 8个,占27%,硬斑块17个,占56%,UA组检出斑块22处,其中软斑块15个,占68%,纤维斑块4个,占18%,硬斑块2个,占14%。在SA组以硬斑块为主,UA组以软斑块为主。组间两两比较,软斑块组与纤维斑块组及硬斑块组比较,P >0.05,无统计学意义。软斑块组与硬斑块组比较,P 0.05,有统计学意义。

另外,目前对于钙化病变与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的关系尚没有一致性的结论。有研究表明,钙化病变是斑块稳定性的标志,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级阶段[3]。而最近有观点认为钙化病灶尤其是点状钙化在斑块钙化与非钙化边缘提供了机械剪切力,从而导致了斑块不稳定性[4]。本研究中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多以重度狭窄、硬斑块为主,可能与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长期慢性进展而严重狭窄并钙化,冠脉侧支形成,暂时缓解氧供与氧耗的矛盾,同时可能由于存在血管钙化出现的容积效应影响斑块的评价而导致。

参考文献:

[1] 黄小宁,刘贯清,彭碧波.64层CT评价冠脉粥样斑块性质与狭窄程度的相关性[J].放射学实践,2011,26(04):232-234.

[2] 李颖,杨立,赵林芬.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准确性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7,29(46):63-65.

[3] 孙昊,高明明,王彦江.冠状动脉钙化对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影响[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19(10):26-28.

[4] 孟存良,齐晓勇,李树仁,李英肖.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稳定性及病变程度关系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6,30(03):130-132.

上一篇:化痰逐瘀通脉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价值分... 下一篇:中医正骨手法在尺桡骨双骨折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