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真相,从现场开始”

时间:2022-10-13 04:35:17

“接近真相,从现场开始”

在电视新闻采访和电视节目制作中,现场的重要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比如,央视《新闻调查》把“接近真相,从现场开始”作为自己的定位理念,除此之外,江苏电视台《江苏新时空》栏目开办了一个子栏目《正在现场》,而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则把《南京零距离》的另一档姊妹新闻栏目命名为《绝对现场》。作为中国电视新闻的旗舰,央视新闻频道更是把“第一现场”当作自己频道的追求境界。

对于电视新闻节目来说,现场是展示记者个人风采的舞台,更是观众了解事实真相最有力的途径。2003年春天,“非典”横行之际,《新闻调查》栏目的记者王志、柴静等人深入医院病房等“高危现场”,为电视观众带来最新最快最真实的报道,这些报道为栏目、也为这些调查记者赢得了尊重和荣誉。

那么,什么是新闻记者的现场意识?现场意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如何在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恰当运用现场,提高新闻节目的可读性呢?

现场意识界说

1.什么是现场意识

关于电视新闻报道的现场意识,学术界目前没有固定的说法。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的叶子教授认为:现场意识是指电视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时要有“我在场”的观念,要充分展示事件现场的情况,要善于现场发现和捕捉信息。①

与报纸、广播等媒介相比,电视媒介以声音、画面作载体,它直接作用于人的耳朵和眼睛,具有更强的冲击力和更佳的传播效果。而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和制作节目时,就应该充分发挥电视传播的直观性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事件发生的现场。事实证明,只有现场直接采集和传送出来的声音和画面才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因此,现场意识是电视媒介特性对电视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电视新闻记者必须最大限度地接近现场和深入现场,直接获取视听材料,维护新闻的最大真实,使观众达到视觉和听觉的最大满足。职业素质过硬的电视记者,会巧妙地抓住事件现场中的新闻线索,将事件过程更加完整地呈现给电视观众。

电视新闻节目应该充分发挥电视的传播优势,树立第一现场的观念。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电视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撑。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的现场作采访、作报道,通过形象的画面可以直接传递给观众,让观众看到记者采访调查的全过程,让观众也身临其境地参与到记者的采访过程中。电视直观形象的优势,让观众接受的信息不仅是记者现场采访报道的语言,还包括神态、表情、动作、氛围等非语言符号,所以它是一种可视的立体信息传播。观众在接受语言符号的实践过程中,非语言符号也同时加强了语言符号的传播效果。

2.现场意识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作用

与纸质媒介相比,电视新闻报道时效性强。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电视新闻记者可以在赶到事件发生现场之后,将现场的情况和事件的发展状况在第一时间呈现给电视机前的观众,这就是电视新闻节目的现场直播。在纸质媒体统治新闻界的时代,由于新闻的采集、印刷和出版这一流程的必然性,使得受众只能在新闻发生过后才能获得相关的资讯,新闻报道相对滞后。广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让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有所增强,尤其是在现场直播这一实时、同步、零时差的新闻报道方式诞生之后,受众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新闻事件的最新动态,见证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可以说,现场直播颠覆了新闻报道的传统固定模式,缩短了新闻报道与新闻事件之间的时差,改变了受众的收视习惯和收视期待。

重大事件的现场直播,是电视记者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以完全纪实的手法把现场情景边报道、边摄录、边同步播出。记者的报道、电视台的播出和观众的接收都是在同一时间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一种重大事件的报道方式。现场直播是最能发挥、展现电视传播优势的一种最迅速、最直接的新闻报道与传播方式。正是注意到并且成功地运用了现场意识,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这一新闻形态才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传播效果。

3.现场意识的意义

⑴现场中的记者身影是媒体公信力和权威性的一种体现。

当重大新闻发生时,记者能否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事件现场,是体现媒体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新闻节目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电视新闻节目要想获得观众的青睐,就必须用实力来证明自己。而新闻现场的记者身影无疑是电视节目实力的重要体现,只有自己媒体的记者在场,电视节目的报道才显得更有根有据,并且更能够用自己的视角来观察和解读新闻事件。一直靠播出其它电视台的新闻画面的做法是不长久的,真正有价值的新闻要靠记者在现场采访到第一手的资料。在《河流与村庄》节目中,记者长江蹲在农民家的水井旁边,用手捧起刚刚从地下抽取上来的浑浊的井水,尝了一口并咽了下去,然后把井水的味道告诉观众。如果没有她在现场的这些行为,观众是无法知道这种浑浊的水喝在嘴里是什么感觉。

⑵新闻现场是展现记者魅力的最佳舞台

与报纸和广播等媒介不同,电视记者往往需要在现场出镜,以便更好地引导观众了解事件的全部形态。这也就为记者展现个人魅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电视新闻报道直观形象,观众从中接受的信息,不仅是记者现场采访报道的语言,还包括神态、表情、动作、氛围等非语言符号。记者现场的视角直观、真实;记者现场的拍摄展现了生活或事件的真实状态;记者现场的采访可以传递当时当地的情景或情感。人们不会忘记,在《深圳外贸骗局》这期节目中,《新闻调查》的记者柴静深入写字楼,在现场与几个不怀好意的彪形大汉进行对峙,通过镇静自若的表现,向观众展示了央视调查记者的素质与魅力。

现场意识在调查性电视节目中的运用

1.调查性报道的特征要求记者有现场意识

关于调查性报道,国外比较流行的定义为 :调查性报道指的是一种更为详尽、更带有分析性、更要花费时间的报道,因而它有别于日常的大多数报道。调查性报道的目的在于揭露被隐藏起来的情况,其题材相当广泛,涉及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②从这个定义来看,与普通的新闻报道不同,调查性报道内容上更为详尽,更具有分析的性质,由于其目的在于揭露被隐藏起来的情况,因此,记者必须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进行详细的观察、质疑、求证。只有全面利用好现场的每一个细节,报道才会更全面,更具有说服力。这就要求记者有很强的现场意识。

在现场,新闻记者主要进行的是观察和采访活动,按照记者在现场的活动不同,记者的现场意识也可以分为现场观察的意识和现场采访的意识。

2.树立现场观察的意识

有个事例,可以说明现场观察对记者的判断结果的影响有多大。一个调查者受命去调查一个地区的贫困的原因,临走前有人告诉他,那儿的人特别懒,这话给他留下了先入为主的印象。他来到该地后去田里暗访,看到一位农民在割草,他坐在深深的草丛里,割一会儿就喘一会儿气。调查者想,连割草都要坐着,真是懒得无可救药了。于是他生气地往回走。就在他转身的一瞬间,眼睛不经意地又瞥了那人一下,发现那个农民没有双腿!调查者惊出一身冷汗:幸亏看了第二眼,否则我就冤枉了一个勤劳的残疾人啊!后来他能得到真实而准确的结论,主要归功于多看了一眼。③

南振中曾经说过:“眼睛像一架自动摄像机,随时随地摄取瞬息万变的生活场景。”记者看重眼睛的作用,因为眼睛是记者获取新闻事实的最直接的“摄像机”,对于任何记者,目击总比介绍可信,没有对事件的亲自观察,很难在记者心里留下深切的印象。④

3.树立现场采访的意识

现场采访之所以如此受到青睐,是因为它在传达新闻信息时所独有的真实、客观的魅力。虽然善于捕捉新闻是对记者的基本素质要求,但是,在实际采访中,优秀记者和一般记者仍然存在是否能捕捉到有亮点的新闻的差距。用心的记者常常能技压群芳,观察到别人不在意的东西,从而使自己的作品获得头彩。现场采访的“用心”,还体现在能够用自己的头脑分析评价眼睛所观察到的东西,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不断地从一个新闻挖掘出更多的新闻。

⑴现场采访中的分析与证伪

事件发生现场存在的东西,不一定全是真实的。现场采访的一项重要使命是分辨真伪。现场中的“证伪”,首先要注意发现有意造假、欺骗公众的现象。现场采访中避免“证伪”,还应该注意防止受访单位的造假行为。⑤比如在《新闻调查》一期标志性的节目《透视运城渗灌工程》中,记者王利芬在现场采访的过程中,不断质疑、分析、求证,揭开了山西运城这个耗资两亿多元建成的“形象工程”的真面目。节目中有个精彩片段,记者王利芬发现了渗灌井后面的秘密,她跳上井台,拔出插在地里的水管,观众可以一目了然地看见这节水管里面塞着的木头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摆设。这种现场证伪的采访方式可以给采访对象以突然袭击,让对方的谎言不攻自破。

⑵现场采访中的联想

所谓联想,就是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事物的这种相关联性,就是哲学上讲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在事件发生现场,许多现象相互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是由于有些联系不那么紧密和明显,不容易被人发现。只有养成联想的习惯,在现场采访中才有可能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⑥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现场意识是指电视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时要有“我在场”的观念,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新闻记者在事件发生的现场通过现场观察和现场采访,将事件的真实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现场意识能够充分发挥电视媒介的传播优势,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新闻调查》节目提出的“接近真相,从现场开始”理念,既是对观众视听习惯的尊重,更是对新闻规律的尊重。在这种理念的作用下,记者的调查行为变得客观、公正、理性,记者的敏锐、深刻等专业素养,也通过现场观察、现场采访以及记者出镜等方式得以展现。可以说,《新闻调查》栏目的成功,与它的理性、客观等品质是分不开的,而电视新闻记者的现场意识,无疑促进了这一品质的形成。

注释:

①叶子,《现代电视新闻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3,第9页

②密苏里新闻学院《新闻写作教程》编写组,《新闻写作教程》,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

③田厚钢、周咏南,《练就多看、深看、高看的眼力》,《新闻战线》2001年第10期 第31页

④赵凡,《现场采访的三个核心因素》,《报刊之友》2002.4,第44页

⑤⑥南振中,《现场采访中的观察、证伪与联想》,《中国记者》,1999年第3期,第24页、22页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

上一篇:要善于发现新闻 下一篇:新闻传播中的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