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警执法:该“暗”?该“明”?

时间:2022-10-13 04:14:18

交警执法:该“暗”?该“明”?

“阳光执法”也好,“暗中执法”也好,总之,构建和谐的交通环境,需要交警、司机和路人的共同努力。

交通警察执法该“暗”该“明”?一直是老百姓争议的敏感话题。如何维护良好的道路交通秩序,正确履行交警的职责和维护驾驶员的合法权益?记者就此在贵阳市采访了部分交警和司机,听听来自各方的不同声音,探讨如何构建良好的交通秩序。

感觉像进“埋伏圈”

朱建(私家车司机):我觉得“暗中执法”是不应该的,有违法律的公开公正原则,使阳光下的执法,变成了执法“埋伏圈”,实在难以让人信服。交警应该光明正大的站出来,而不是躲在巷子里、树下、车后头,等违规违法行为发生了才出来纠正。如果我违规违法了,怎么罚我都行,但是这种做法就不能接受。既然是为了行驶安全,为什么不在明处指挥,在违法前警示,反而要眼睁睁地看着我们违规违法了才走出来罚款呢?我认为,交警可以有选择地在容易违规违法的地方站出来指挥交通。这样不但能大大减少违规违法,而且能消除司机和交警的那种“猫和老鼠”的对立情绪。

王勇(出租车司机):对于我们开出租车的来说,只要交警不躲起来一般是罚不到我们的,什么地段有监测,我们都很清楚;但是对于其他不熟悉道路情况的司机来说,就很容易违规违法。我们违规违法主要是因为抢时间、抢客人。换句话说,只要周围没有警察,即使是曾经被罚过款的地方,在为了多挣点钱的现实面前,还是有可能违规违法。

张朝阳(私家车司机):现在少数交通标识设置得不是很合理,这种地方往往是被罚款扣分的“多发路段”。交警经常不会打开警灯提示你在“逮”违章,等你转过去了才从旁边过来把你拦下来。交警执法的目的应是预防交通事故,而不是看着司机违规违法也不说一声,然后就进行处罚。现在好多司机都有“机会主义”的想法,认为躲过了就没事了。交警躲起来罚款也许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却可能更加助长这种“机会主义”。解决违规违法的根本途径应该是正面宣传教育,而不能只靠罚款来解决。

躲起来实属无奈

徐涵(某机关司机):交警执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大多数人的权益。如果每一位司机都遵纪守法,不管警察站在哪里都不会有所影响。守法不是为了给交警看,而是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命和公共交通安全。如果交警在就守法,交警不在就违法,那么交通秩序如何才能好转?所以“暗中执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主要是针对不自觉的司机。交通秩序的维护不仅是靠交警的疏导,还需要司机自觉的配合。“暗中执法”不是诱导司机违法,而是规范行为,最终使司机对交通法规的理解由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

潘悦(省交警总队直属支队贵遵三大队交警):现在我省司机自觉守法的意识还比较淡薄,没有警察的地方,很多司机的违法行为比比皆是,而这些违法行为又容易导致发生交通事故。贵州是一个山区,再加上我们的公路等级差、自然条件的限制,只要稍不注意、速度快,车辆驶出公路就是车毁人亡的重大事故。为了减少交通事故,作为交警来说预防道路交通事故,把事故的发生降低到最低限度,这是我们的职责。所以有时采取一些适当的这类执法方式是必要的。我们既要严格执法,又要把事故压下来,同时也需要更具人性化的执法。

共同努力构建和谐交通

吴建军(省交警总队法规处处长):“暗中执法”和“阳光执法”的问题在全国都有争议。采取何种执法方式最根本的是看我们的执法是不是从为民执法的角度出发、为构建和谐道路交通安全环境出发。方式不重要,关键看出发点。一些地方道路限速标志设置不尽科学合理,导致出现“执法陷阱”,这是我们坚决反对的。交警执法并不是像社会上所说的那样,罚款是为了创收。现在交警部门完全是财政预算,不存在罚款返回的问题。新出台的贵州省的地方法规,明确了很多执法监督方面的要求。市民可以用交通秩序的良好、事故的下降和人民群众满意度的标准来检验我们。

目前,贵州交警的执法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交警方面正和有关部门配合,对全省道路的标志、标限做一个系统的调查,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使道路更加顺畅、秩序更加井然、最大限度地把事故控制住。在设置过程中,比如在一些限速路段,对于运用非现场执法、雷达测速的,设置了一个有上限的误差值,在误差范围内不作任何处罚,超出的再记录下来,从而体现一种人性化的执法要求。另外,对于轻微的违法行为一般不作罚款处理,只对驾驶员进行警告、批评教育。

“阳光执法”也好,“暗中执法”也好,总之构建和谐的交通环境,需要交警、司机和路人的共同努力。

上一篇:梁斌:起于“差异”驶向“蓝海” 下一篇:小麦条锈病如何防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