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明朝迁都北京之得失

时间:2022-10-13 03:55:19

摘 要:黄宗羲是我国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其《明夷待访录》表达了他的主要政治思想。《建都》篇从国计民生与经济角度考虑明朝建都北京的利弊,总结明朝灭亡在建都上的经验教训。黄宗羲仅仅看到了南京在经济上的优势,却没有看到北京作为都城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合理性,我们将对北京与南京作为都城的优劣进行比较。

关键词:北京;南京;建都

国都是一个国家中央政府的所在地,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其选址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安危,乃至民族的兴衰。所以,建都成为历代王朝的重大政治问题。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存在众多的政权,不管是统一王朝,还是割据政权,有的曾经有国都的迁移或拥有陪都,因而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城市曾经作为都城或陪都而存在过。在这众多的城市中,作为统一王朝的都城而存在的有长安(秦都咸阳与其地理位置极近,姑且作为一地)、洛阳、北京、南京,前三者作为统一王朝的都城有悠久的历史,而南京仅在明初做过统一王朝的首都。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南方的经济得到了不断开发,而北方经济由于战乱、环境恶化等原因发展较慢,导致了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而都城的选址也逐渐东移。中国历史上,在北宋以前,都城主要在长安与洛阳之间东西移动,以后则主要在北京与南京之间南北移动。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的《建都》篇中,指出了这个建都变化的原因“时不同也”,在其看来,前期“以关中为上”,是因为“关中风气汇聚,人物殷盛;吴楚方脱蛮夷之号,风气朴略”,而后期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关中人物不及吴、会久矣,又经流寇之乱,十无二三,生聚教训,故非一日之所能移也”,在他心目中,南京乃是后期最为理想的都城。所以,在黄宗羲的都城考虑中,将长安、洛阳排除了。

在《建都》篇中,黄宗羲将都城建在北京作为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并以此来讨论北京与南京作为都城的优劣。黄宗羲将在北京建都的劣势归结为三点,一是由于北京是边防重地,作为首都导致“上下精神弊于寇至,日以失天下为事”,不能有效地治理天下;二是北京作为首都需要大量的粮食以及财政的转运,造成了“江南之民命竭于输挽,大府之金钱靡于河道”,造成了较大的经济问题;三是流寇兵临北京时,由于“孤悬绝北,音尘不贯”,导致崇祯帝“一时既不能出,出亦不能必达,故不得已而身殉社稷”。黄宗羲的考虑建都问题,较为注重民生与经济,但对于国防与国家的稳定考虑不周。

至于建都北京对于明朝的经济与财政的影响应当说是有利有弊。北部的边防问题一直是历代中原王朝的重大问题,而北方因为经济上尤其是粮食上由于大量军队的屯驻无法自给自足,所以需要周边与南方地区的经济援助,转粟输边是历代的重要问题。明朝一方面采取历代的成功经验,一方面修复大运河,这既可以供应京城粮食,很大程度上也有利于补给边军。明代的漕运有两个问题:一是大运河水浅易淤塞,二是黄河决堤造成断漕,所以明朝需要在大运河上有较大的财政支出,“而自南赴北之粮食运输,亦成国家每年一次大耗费”。明朝时有人多次提出海运,如成化二十三年,侍郎丘进《大学衍义补》说“海舟一载千石,可当河舟三,用卒大减。河漕视陆运费省什三,海运视陆省什七,虽有漂没患,然省牵卒之劳、驳浅之费、挨次之守,利害亦相当”,但人可以乐成,难以虑始,海运受到了极大的阻挠,基本没有成功过。“若当时能一面改行海运,一面纵河北去,则河、淮皆可安澜,而豫、鲁、苏、皖四省,凡河淮溃澜之区,皆复变为膏腴沃土。一面广兴京东水利,一面再移民辽、沈,垦辟渐远。北京正在海陆中心,何至必仰哺于江南,为此嗷嗷之态?”实际上,北京的经济问题完全可以依靠本区解决,而明朝全依江南而不注重北方经济之发展,造成政府与人民极大的经济负担。

北京作为明朝的国都是远优于南京的,可以凭借其军事中心的地位,通过大运河等媒介对江南的经济中心予以有效控制,进而将其政治控制达到全国的范围。对于黄宗羲所考虑的经济问题,确实是限制北京作为都城的一个关键。但是,明朝的统治者与历代一样多“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一旦国家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必然经济掠夺多于经济建设。北京及其周围地区完全有自给自足的能力,君不见燕王朱棣以三府之地力抗天下之师。北京作为首都受到的经济瓶颈完全是明朝统治者自己一手造成的,这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弊病之一,劳民伤财以至于亡。

(作者单位 江西省上饶市实验中学)

上一篇: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下一篇: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