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振金声丝路开

时间:2022-10-13 03:53:12

玉石之路、丝绸之路都很重要,但我认为其二者之间还有一个青铜之路(也叫做“黄金之路”)也很重要,将三者结合,才能形成一种多旋律的探索。这三条路是有先后关系的,玉石之路是最早的,紧接着是黄金之路(青铜之路),丝绸之路晚一点,三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格局。

东亚新石器时代可以称之为玉器时代:红山、良渚、齐家文化是中国玉文化的三座高峰。然而,西亚及附近地区金崇拜亦源远流长。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及地中海周围地区均崇拜黄金。英国罗森夫人和中国邓聪先生最早注意到并正式作出了论述。

玉石之路

早在1966年,日本近山晶就提出中国古代存在一条与丝绸之路并行的玉石之路。1994年,臧振在《人文杂志》发表《玉石之路初探》,明确提出了“玉石之路”概念,并大胆地将良渚、石峡文化玉器与西域联系起来,认为开通玉石之路的很可能就是以玉为兵的黄帝族,他同时在《丝绸之路》发表文章宣称玉石之路是丝绸之路的前身。1995年,张如柏对中国古代玉石之路进行了探讨,提出游牧民族昆仑-祁连一带的月氏、塞人和羌人在玉石之路上起了关键作用。早在1989年,杨伯达就注意到了玉石之路的存在,2004年,他对玉石之路网络进行了重新具体勾划。2002年,巫新华结合考古学和地理学对“玉石之路”进行了溯源。

如今,有关玉石之路的成果有:1、王仁湘著作《彩陶与玉石:前丝绸之路探索》;2、干福熹《玻璃和玉石之路――兼论先秦硅酸质文物的中外文化和技术交流》;3、叶舒宪、古方主编《玉成中国:玉石之路与玉兵文化探源》;4、电视纪录片《玉石之路》;5、梵人等著《玉石之路:消失在古墓中的历史》;6、骆玉城等著《玉石之路探源》。

《穆天子传》记载穆王西行见西王母:“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好献锦组百纯,×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 《汉书・地理志》记载:“临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临羌在今青海湟源东南。从穆天子传等文献的记载,考虑到当时的交通手段,西王母的原型在甘肃、青海至新疆东部的可能性较大,说明中原王朝与西域地区的交流至迟在西周中期之初的穆王时期已经开始。

玛瑙之路

此次考察的重要站点之一――阿拉善盟,是玛瑙的海洋。我们首先参观了博物馆,走廊上有玛瑙精品展。然后走访了玛瑙奇石市场,从十多年前几千元一卡车到现在上百元一克,价格疯长了成千上万倍。随后,我们又在腾格里沙漠捡拾玛瑙,天老地荒,乐在其中。阿拉善玛瑙质地坚硬、色彩丰富,但与深红的西周玛瑙明显不同。阿拉善虽然有大量玛瑙,却不是西周玛瑙珠的来源。

现在看来沿史前丝绸之路进入中原的不只是和田玉,还有玛瑙,可能还有绿松石和水晶。玛瑙古称“赤玉”或“赤琼”。公元前三千纪的印度河和两河流域流行蚀花肉红石髓珠,该类饰物及其制造技术在欧亚大陆广泛传播。“肉红石髓”又称“红玉髓”或“光玉髓”,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肉红石髓本为世界各地常见的玉石品种,但蚀花肉红石髓珠(Etched Carnelian Beads)常见于印度河谷和两河流域的古代遗址,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西周玛瑙非常稀罕,最早见于北方夏家店和殷墟遗址,主要出土于西周贵族墓葬,东周仍流行。韩城芮国梁带村遗址、曲沃晋侯墓地、平顶山应国墓地等处都有发现。

考古学已经证明西周玛瑙珠来自南亚或西亚,古人亦有记载。曹丕《马脑勒赋》序云:“马脑,玉属也,出西域,文理交错,有似马脑,故其方人固以名之。或以系颈,或以饰勒。余有斯勒,美而赋之。”中国现存最早的文物鉴定专著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亦云:“玛瑙多出北方,南蕃、西蕃亦有,非石非玉坚而且脆,快刀刮不动”。狭义的玉,就指软玉,就是和田玉,广义的玉包括玛瑙、绿松石、水晶。因此,玉石之路不只是和田玉之路,还要考虑玛瑙、绿松石、水晶远距离交流的可能性。

现在,通过多种考察,我们基本可以认为西周玛瑙是由西向东传播的。绿松石是玉的一种,中国有,土耳其也有。中原地区,8000年的时候就开始使用绿松石,有可能与玛瑙一样也是由西向东传播的。因此,玉石之路不仅是多元多路的,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研究的。

青铜之路

青铜之路与丝绸之路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青铜之路活跃于夏商周三代,几乎没有文字记载,主要作用是由西向东传播青铜与游牧文化。丝绸之路繁忙于汉唐宋元时代,史不绝书,主要是由东向西传播丝绸与定居农业文化。两者先后相继而方向相反,可以说是青铜之路诱发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取代了青铜之路。研究表明青铜技术的传播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而与羊、羊毛、牛、牛奶、马、马车等技术的传播密切相关。青铜之路将欧洲和东亚纳入了以西亚为中心的古代世界体系,丝绸之路又加强了东亚与西亚、欧洲的联系。只有将丝绸之路与青铜之路相结合才能全面系统地理解欧亚大陆文化的形成及其相互交流与互动的历程。

金入华夏

夏商两代约1000年,但东亚考古出土黄金不到1000克。《史记・平准书》载“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管子・乘马》载“黄金者,用之量也”,“金贵则货贱”。《管子・轻重》载“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先王……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 可见,从春秋战国开始,黄金就已被当作价值的尺度。

有关金玉关系的研究,可以参考乔梁《黄金与美玉:中国古代农耕与畜牧集团在选取首饰材料的差异》和黄翠梅、李建纬《金玉同盟――东周金器和玉器装饰风格与角色演变》。

从目前已知的考古发现来看,金玉关系对应的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玉i与金环、玉簪与金冠、玉璜与金项、玉镯与金钏、玉s与金戒、金带与玉钩、玉覆面与金面具、金鞘与玉具、金印与玉玺、金杯与玉卮、金权杖与玉杖首、金书与玉册、玉帛与金锦、通灵宝玉与长命金锁、玉作与金工等。

织物加金,早在秦代以前就已出现。法门寺地宫发现的唐代的织金锦,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织金锦实物。北方游牧民族酷爱织金锦,因为北方寒冷少水,周围的色彩较单调,唯有犹如太阳光芒般金光灿烂的金色,才能给生活在广漠中的人们带来一丝生机。我们考古发现的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丝缕玉衣就是充分的体现。

昆仑山下盛产和田玉,体如凝脂、温润光洁、贵重超群、闻名天下。阿尔泰山蒙语意为“金山”,“七十二条沟、沟沟有黄金”,举世皆知。穿越沙漠戈壁访古寻玉到马鬃山,清晨深入地下10来米,见到了梦里寻她千百度的马鬃山玉;傍晚参观明水汉代古城堡顺便登上杨增新要塞,意外遇见金山金矿。马鬃山地区有色金属矿藏如此丰富多样,以至于有好矿而无好水。明水缺水不缺金。玉脉与昆仑山藕断丝连,金属与阿尔泰山遥相呼应,金玉交响马鬃山!

上一篇:开滦煤矿创始人唐廷枢接办承平银矿失败原因浅... 下一篇:新常态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