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改革浅谈

时间:2022-10-13 02:56:58

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改革浅谈

新课标强调指出,在注意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新课标为广大教师指明了现代教育的出路,要顺应21世纪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潮流,就必须要重视教育方法的改革,重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只有教学方法产生了质的改变,才能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发展。伴随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引导了体育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师要走出应试教育下的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让小学体育教学焕然一新。

一、教学方法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

小学体育教学方法实施过程始终理论联系小学体育课堂的实际,做到用理论指导实践,又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规律,得出教学理论知识,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这样,理论就被灵活地运用,实践也就具有了高度和深度。为此,我们在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专题讨论法的同时,也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课堂模拟和课内外观摩,以及深入小学教学课堂实践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各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我们的主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以民主的姿态,营造平等、合作、和谐和创造的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每个学生跃跃欲试,尽快找到机会将所学的理论运用于实践。

二、教学方法力求吸引学生

教学方法使用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服务,让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如果学生不喜欢学习,对教师的一系列教学不感兴趣,对于教师来说再好的教学方法都是无效的,可以说,要评价一个教学方法是否能被学生接受,首先要看其是否吸引学生。只有被学生关注、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才能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致,产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喜欢体育课,乐于学习,进而产生学习的效果。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课教学方式单一,教师讲授,示范,学生听讲,模仿练的过程在学生看来枯燥单调,产生了厌学情绪。照理说,体育课比其它文化课更加自由、轻松,小学生不用脑力劳动,应该是最喜欢体育课的。而现实中,小学生是不得不进行体育运动,巴不得教师讲完让自己去玩耍呢!因此,怎样让体育课吸引学生,是教学方法改革值得关注的课题。

三、教学方法改革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

全国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较之十年前有下降的趋势,中国的肥胖少年人数也在每年提高。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得不够,必须从源头抓起。今天的体育教学不能局限于技能的掌握,教师要建立“大体育”的观念,体育运动不是为了学而学,让学生明白体育课的目的并不单单是为了玩,为了自由,而是要学习在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同时掌握体育卫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形成良好的个性,等学生明确了体育课的真正目的,相信学生就有了上体育课听从老师安排学习锻炼的积极性了。另外,体育教师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看自己的工作,要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全面素质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思想情感、技能的掌握等全方位的教学体系。任何一个教育环节的脱节都可能让教学方法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当然,教师观念的转变带来的是工作状态的改变。体育教师应一改原来的无进度、无计划、无目的、课时无保证、上课放羊式的状态,科任教师也要积极配合,不占用体育课,把体育课当做给学困生开小灶的最佳时机,更不要把不允许上体育课作为要挟学生完成作业的法宝。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和创新化是重点

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贵在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其核心是:变化。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特点变换教学方法,甚至配合天气的变化改变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每一节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安排不同的教学方法,把讲故事、猜谜语、模仿、仿生等室内的教学方法进入体育教学课堂,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易学易记。另外,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情绪、意志力等心理活动也在变化着,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组织教学。在每节课的前半部分安排新教材的教学,由于学生的注意力在课的前半部分达到高潮,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新教材的学习理解和掌握。课时的后半部分则安排游戏性较强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像五六年级学生的快速跑的教学内容常采用的“攻克堡垒、播种和收获”等游戏方式,部分内容还可以用游戏代替练习,游戏和练习穿行来强化学生兴趣。最后体育课还有必要采用多种小型的竞赛,小学生争强好胜,在比赛中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以至于下课了还意犹未尽,追着老师问什么时候再进行此类的比赛,这样的课堂气氛,学生如此积极,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体育课除了和学生在玩中学,寓教于乐之外,也必须提倡创新,鼓励创新。不必要求学生一味地按照老师要求的练习方法照搬照做,要活学活用玩出新意。记得一节跳绳课上,学生把单人跳绳绑起来,自发组织了抡长绳的游戏,使没带学具的学生也可以参与进来,那节课学生都玩得开心,学得用心。还有一节课学生把皮筋和毽子搭配使用,玩出了新意。这样的创新之举数不胜数,层出不穷。学生也在玩中找到了乐趣,拾回了自信。

五、教学方法要通过教师的感化发生作用

感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的感化力量来自内在的人格魅力,也是学生对教师喜欢或厌恶的重要原因。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会因为对教师有好感而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师的教才能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发生作用。教师感化了学生,学生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热情高涨地参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便形成合力,产生感化效应,从而产生师生间的情感共鸣。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能被学生认可,能感化学生呢?我认为,教师要有爱心、诚心和责任心。教师要热爱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给予他们学习的自,用平易近人的态度与学生交往,显示出自己的真诚。

总之,小学体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的成败关系到新课改的整体推进。对于新课改来说,很多教师没有经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教师要以新课标为中心思想,有的放矢、灵活创新,不能按部就班、断章取义,要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基础上进行延伸。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体育教师要勇于探索,升华自己的思想,在挑战中不断提高,让教学方法真正成为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的有利武器。

【责编 金 东】

上一篇:浅析篮球运动的训练方法 下一篇:提问式教学在体育课堂上的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