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及经验分析

时间:2022-10-13 02:12:50

部分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及经验分析

印度发展知识

经济的构想和作法

印度计划委员会认为,决定国家经济发展的因素正在迅速发生变化,发展的决定因素正在由资本资源转向知识资源,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使得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知识已经替代了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印度认为,21世纪,知识经济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信息通讯技术在全球范围的飞速发展,使服务成为可以进行跨国贸易的商品,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将是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过去的30年中,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主要出现在制造业,下一个浪潮将出现在服务业。印度没能赶上制造业转移的浪潮,但是应当抓住服务贸易全球化的浪潮。

印度认为,在知识经济的服务出口方面,印度具有比较优势。一是拥有一支庞大的讲英语的科技和专业人员队伍。印度高等教育发达,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为310万人,到2010年毕业生的人数还要增加1倍。二是劳动力成本低。例如,印度从事外包服务的雇员工资要比美国的雇员低1.5―12倍。三是人口结构的年轻化趋势。据预测,到2020年,印度15―59岁的人口比例将从现在的35%升至47%,届时印度将成为世界上工作和消费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印度在软件开发、外包服务、工程咨询、研发服务、生物技术、医药以及教育培训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印度将充分利用本国人力资源的脑力优势,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知识服务产业。因为与制造业相比,知识服务业更节省自然资源,更能保护环境,而且附加值也更高。目前,印度国内和世界对教师、医护人员的需求不断增长,护士和医疗技术人员已经供不应求。印度将大力发展这些领域的人力资源,把印度建成面向全球服务的信息技术服务中心、研发中心、教育中心和医疗保健中心。

为了促进印度的知识型服务出口,印度全印管理协会建立了一个由企业家、学者和政府官员组成的高级战略小组制订规划和行动建议。该小组认为,印度可以用两种方式向发达国家提供服务:一是利用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提供远程服务(包括信息技术服务、外包服务、电子诊断医疗和电子教学,以及法律咨询等等);二是吸引顾客到印度接受所需服务(包括医疗保健旅游、教育服务,以及护理服务等等)。该小组认为,成功地扩大印度服务出口应当从市场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努力,最为关键的工作有3项:一是推销印度,建立信誉;二是教育和培训具有专业服务技能的知识型人才;三是充分发展连接印度与外界的基础设施,如电讯、信息技术和机场等。

当前,印度知识经济的发展在一些领域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了构建知识社会和发展知识经济,印度政府决定成立国家知识委员会。该委员会将负责在5个方面制订具体的目标和行动方案,即高等教育体制创新;科技体制改革;扩大知识的传播;激励企业应用知识以提高生产力和获得竞争优势;促进政府机构应用信息技术以改善公共服务。

目前,印度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1.加大对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资,创立更多的世界级的大学;增加学生的数量并提高质量;建立教育投资公司;使课程设置更能适应人才的市场需求;加强学生对英语和其他语种的学习。

2.加强应用型的研发项目以实现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变为生产力,加强科研机构、大学与商业的合作;加大对基础科学、特别是大学从事研究的支持力度;建立科技企业家园,解决技术开发与技术应用脱节的问题。

3.加大对知识密集型行业和企业的公共和私人投资;创立世界级的研发中心,设立信息技术园、生物技术园和药品工业园;利用人力资源优势、投资自由化和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跨国公司来印度进行研发投资。

4.充分发挥海外印度人才的优势。鼓励外国公司在印度建立研发中心或与印度联合开发研究,鼓励海外印度专业人员和企业家参与合作。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副所长、研究员孙士海撰稿)

法国经济发展的经验

法国基本上实行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计划调节管理体制。二战后,法国发动多次国有化运动,将煤矿、电力、航空、银行和汽车等部门的一些公司收归国有。法国是西方国家中推行“中央集权经济”的典型国家,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国家干预始终起着突出的作用,对于战后的经济恢复和持续高速增长时期的经济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随着国家干预的过度强化,逐渐造成法国经济社会体制的僵化。从20世纪80年代起,法国政府开始大力推进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90年代以后,希拉克政府全面调整内外经济发展战略,其核心是改变传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向更加开放的自由经济体制转变,以创造宽松的制度环境,主要的战略措施包括:..

1.改革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增强经济活力。经济结构改革的重点是调整国家与市场的关系。通过减少国家干预改变传统的中央集权经济管理体制,将国家指导性计划转变为战略性计划,即中央计划通过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优先行动领域指明总体经济发展目标和方向。推进经济自由化,废除历届政府一直执行的各种有碍自由竞争的行政立法和规章制度,改革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发展股票市场等。但是,法国并未放弃混合经济管理体制,而是试图实行受国家调控的市场经济模式。

2.以科技进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强法国的竞争力。为适应上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势,根据政府制订的目标,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心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换,首先完成对传统工业部门的技术改造以及老工业区的结构改组,继而大力发展以微电子、信息技术为主的高科技产业群,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了促进高科技的发展和注重提高科研投入产出效益,法国政府确定了电子工业、医学研究和环境技术等重点发展领域;改革科研体制,规定科研项目的社会经济目标,坚持科研面向企业,面向生产;制订和实施诸如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等高科技产业专项远景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和参与欧洲高科技领域的合作。

3.推行宏观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战略,促进就业增长。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把实现财政平衡作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注重扩大内需,促使经济增长由以出口带动逐步转向以内需拉动为主。

4.推行对外经贸“多元化”战略。提出经济优先、外交服务于经济的对外政策原则,推行全方位务实外交。

德国经济发展的经验

1.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末的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德国的经济增长率平均达到7.8%,1968年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强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 (1)战前经济发达的基础。二战前,德国经济发展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其汽车、飞机、电机、金属冶炼和化学工业已居世界前茅;农业基础也比较雄厚。二战期间,国家经济的基础(硬件)大部分虽被摧毁,但软件如技术、知识、企业的结构组织,经营管理经验、教育机制、文化基础以及部分熟练工人都保留下来。这些软件优势在举国一致重建经济的努力下,充分释放出了增长潜能。 (2)欧洲长期的和平环境。二战后,美苏虽在欧洲尖锐对立,但一直未发生热战,西德军备和军费开支较少,对经济较快发展有利,促使其成为“经济巨人”。 (3)美国等外来因素的支持。主要是美国出于东西方冷战对峙和自身利益的需要,通过“马歇尔计划”等措施采取了支持德国复兴的“输血”战略。

2.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时期。这一时期,德国的经济增长率平均只有3.1%,通货膨胀率平均为4.89%。导致长达10年经济滞胀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国际经济环境恶化;技术进步缓慢以及生产费用大幅增加,导致国内投资盈利率相对降低,以致固定资本投资停滞甚至下降;政府错误的财政政策造成的恶果。后来,联邦政府为减少财政赤字,又不得不实行包括紧缩银根在内的经济紧缩政策,从而影响并限制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3.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缓慢发展时期。80―90年代,德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9%;2001―2004年,德国经济年均增长率只有1.37%,低于欧元区12国的年均增长率。造成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主要有:(1)国内需求不振。私人消费与出口一向是德国经济增长依赖的两个轮子,但80年代以来德国私人消费一直不旺。近年来,德国虽实行了税改,但对机动车课以高额使用税和生态税,使其他领域的减税黯然失色,民众消费行为未见起色。(2)失业率不断攀升,造成国内有效需求不足。90年代的失业率在10%以上,目前失业人数已超过500万,创历史新高。失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从周期性问题变成了结构和社会问题,导致国家减弱对经济发展支持的力度,使经济发展后劲不足。(3)社会福利过高,生产成本上升,产品竞争力不足。

英国经济发展的经验

在二战后相当长的时期里,英国经济走走停停,增长乏力,出现“英国病”的现象。其主要表现是,产业结构老化、国有部门比重大、福利负担重、投资乏力、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等。1979年,撒切尔政府开始对英国经济进行改革并采取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摒弃了战后一直奉行的以扩大政府开支和刺激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转而推行以货币主义和供应学派为指导的新经济政策,强调发挥市场经济作用,减少国家干预。政府制订并实施了以下经济政策措施:

1.坚持以货币主义为主的紧缩政策,制订并推行中期财政战略。通过控制货币发行量、削减公共开支和财政赤字等措施抑制通货膨胀,为生产和就业的增长创造条件,同时实行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刺激经济增长。

2.放松政府管制,强调市场机制,鼓励自由竞争,以调动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保守党政府先后废除了180多项对经济活动的限制规定,通过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强化市场的功能,从而将经济决定权从政府官员转到企业家手中。

3.在财政政策方面: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减税措施以刺激投资和消费,调动全国各方面的资金,加快投资步伐,更新设备和技术,增加供应,以此推动经济增长。

4.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私有化措施涉及约50多个行业,英国政府出售了200多家国有企业,如英国钢铁公司、航空公司、货运公司、电讯公司、石油公司等,甚至大部分铁路也实现了私有化。

5.改革福利制度。英国过高的福利制度给经济增长带来了很大的负作用,撒切尔政府上台后便开始改革福利制度,削减福利津贴,撤销部分福利机构,使政府节约了大量的福利开支。为了控制工资增长,颁布了限制工会权利的法律,冻结工资,改革劳动力市场。

6.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外资。保守党政府废除英国执行了40年的外汇管制,实行金融管理的自由化。在英国的外国公司可享受国民待遇,与英国企业同样获得减税、财政补贴、新技术开发补贴等。由于英国基础设施完善和政局稳定等有利条件,形成了对外资的巨大吸引力。

保守党政府执政17年,英国的经济取得了不少成绩。具体表现在,私有化及减税等一系列政策刺激了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使英国的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经济增长率稳步上升,通货膨胀得到控制,产业结构得到了初步调整,使英国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其他西欧国家。

(中国社科院欧洲所顾俊礼、王鹤、彭姝、秦爱华供稿)

上一篇:积极引导支持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平台 提升中小企... 下一篇:我国电力工业布局和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