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生成 邀约精彩

时间:2022-10-13 01:04:42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 因此,课堂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 那么如何有效生成呢?

一、预设――有效生成的前提

预设要有预见性和灵活性,在备课中对每一个教学环节作出多种可能出现的预设,要思考在每种情况下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只有具备高质量的预设,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

为教学“5的乘法口诀”我设计了两种教学思路,一是准备利用挂图等学习材料,引导学生探究每一句口诀,另一种是设想学生在已经会的情况下该怎样进行教学.

【教学片段】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5的乘法口诀”.

生1:老师,我已经会背了!(预料的场面出现了)

生2:老师,我也会了.

师:会的同学请举手.

(有一半的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

师:同学们真聪明!谁来背给大家听听?

生(异口同声):一五得五、二五一十……

师:老师已经看出来了,大部分同学确实已经会了,但还有一部分同学不会或不熟,怎么办呢?

生3:我们教他们.

师:同学之间相互帮助,老师很提倡!但我们不能把现成的结论告诉他们,是吧?下面我们准备一下,看谁有办法帮助这些同学来发现“5的乘法口诀”,好吗?

(一时间,大多数学生带着神圣的使命忙碌了起来)

几分钟的交流之后,学生不但把5的乘法口诀总结了出来,而且方法各不相同,有用小棒摆的,有用连加算式的,有用画图表示的……

如果这课堂没有预设,在学生已经会的情况下还是按原先的教学按部就班上课的话,虽然会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这样的教学却否定了现实,是对学生思维活力的阻碍和压抑,与其让学生去理解书本上的概念,不如让学生去创造自己的概念,并让书本上的概念与自己的概念融为一体.

二、空间――有效生成的条件

学习数学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因此,课堂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这种“再创造”的空间.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

【教学片段】

如在学习“经过的时间”时. 出示:“一家商店每天上午9时开门,晚上8时关门,每天营业( )小时.”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先是一阵安静,接着出现一阵躁动)

师:可以独立想一想,也可以和同学一起讨论、交流想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交流后,有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

生1:我用扳手指的方法,数出了每天营业11小时.

生2:可以这样想:用24时记录法来表示晚上8时就是20时,20 - 9 = 11(小时),说明商店每天营业11小时. (书上的方法)

师:他的想法你们明白吗?

生:明白.

师:还有谁的方法与他不一样?

生3:可以分段计算,上午9时到12时经过了3个小时,12时到晚上8时经过了8小时,即12 - 9 + 8 = 11(小时).

生4(抢着发言):根本不用这么复杂的,只要12减1就可以了.

师(惊讶的表情):12 - 1?能把思考的方法告诉大家吗?

生4:(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钟面)因为在一个钟面上,时针走一圈是12小时,它从上午9时走到晚上8时,距离一圈还差1个小时,所以是12 - 1 = 11(小时).

师:大家赞成这种方法吗?

生(异口同声):赞成!(教室里顿时响起了掌声)

……

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里去探索,课堂才会因有效的生成而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三、质疑――有效生成的方法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宋代的著名学者陆九渊则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可见质疑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促成课堂生成的有效方法.

【教学片段】

在学习“千以内的退位减法”后,我让学生质疑问难,一学生举手:“老师,三位数的退位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面对学生的提问,我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这名同学提出的问题很有研究的价值,笔算退位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算起呢?

生1(站起来抢到):不能,刚才我们已经讨论过了,要从个位减起.

生2:我看可以. (但又说不出理由来)

师(擦去原来黑板上巩固题的答案):请大家一起来按从高位减起的方法计算.

5 4 2 6 3 0

- 1 9 0 - 5 8 4

生:集体计算.

师:谁能说说,你从高位减起,遇到了什么麻烦?

生3:高位先算后,遇到后面需要退位时不好办.

生4:后面的计算向前一位退1后,前面的差要改,要比原来的少1.

师(追问):那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4(经过一番思考,发言时手摸着脑袋):从高位算起,能不能一次同时看两位?这样如果下一位需要退位,就可以留一个1下来了.

师(追问):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生5(半分钟后):

比如 5 4 2

-1 9 0

先看高位5 - 4,因为下一位4 - 9不够减,需要退位,百位上就写3,而不写4,减到十位的时候,也要同时看个位,因为个位2 - 0够减,所以十位上就写5.

师:大家说说,这样的方法可行吗?都来试一试!

(通过学生的操作,得到了统一的答案)

师:那么,我们刚才教学中为什么说要从个位算起呢?

生(大多数学生):从个位算起比高位算起要简便.

师(总结):做任何事情,都要选择最简单、最好的方法,这样效率才会高.

四、放弃――有效生成的手段

虽然有时可以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况,因为,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 所以,一旦课堂上出现有效的生成,教师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预设,灵活选择和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教学片段】

这是一节“6,7的加、减法的练习课”,课开始,我安排了师生对口令的练习游戏:

师:我说2. 生:我说4.

合:2和4合成6.

师:我说4. 生:我说3.

合:4和3合成7.

同学们对答如流,我顺势板书课题,刚转身,外套上的纽扣突然掉了,班里顽皮的王君突然站起来:“老师,你的纽扣掉了!”我心想:“这该死的纽扣,怎么早不掉,晚不掉,偏偏这时候掉. ”看看学生,有的在议论,有的在偷笑,有的乘机玩了起来……怎么办?正想说学生的时候,突然我看到外套的纽扣正好是7颗. 于是,我对大家说道:“这可爱的纽扣,它见了大家很开心,也来凑热闹了,瞧!它索性从衣服上跳下来了,你们欢迎吗?”同学们惊奇地睁大了眼睛,注意力全集中在一起了.

师:谁能联系我们今天的数学知识说说老师这衣服上的纽扣?

生:老师衣服上的纽扣原来有7颗,掉了一颗,现在还剩6颗.

生:老师衣服上现在有6颗纽扣,加上掉的一颗,原来有7颗纽扣.

……

师:说得真好,观察真仔细!其实,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你能根据刚才所说列出算式吗?

生:7 - 1 = 6.

生:6 + 1 = 7.

……

有效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追求,是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多一些引导,少一些灌输;多一些机灵、少一些拘泥;多一些唤醒、少一些压抑. 用一颗细致入微的心去发现每一个稍纵即逝的生成点,不经意间你会惊奇地发现“精彩”就在我们身边.

上一篇:有效复习课的探索 下一篇:七年级学生图形说理意识的培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