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黑斑病的特点及防治

时间:2022-10-13 12:33:13

摘 要:梨树黑斑病是梨树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梨主产区普遍发生。一般4月下旬开始发病,嫩叶极易受害。6~7月如遇多雨,更易流行。发病时会引起早期落叶和嫩梢枯死、裂果和早期落果,严重削弱树势,降低树体的生长势和抗病能力。

关键词:梨树黑斑病;危害症状;病原形态特征;发病规律;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763.1 文献标识码:A

该病主要侵蚀果实、叶和新梢。最初叶部受害,幼叶最先发病,出现褐至黑褐色圆形斑点,斑点逐渐扩大,进而形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心部位呈现灰白至灰褐色,边缘黑褐色,有的有轮纹。病叶焦枯、畸形,导致早期脱落。天气潮湿时,病斑表面产生黑色霉层。主要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果实受害表现,果面出现一到数个黑色斑点,斑点渐扩大,其颜色变浅,逐渐形成浅褐至灰褐色圆形病斑,呈凹陷。发病后期病果呈畸形、龟裂,裂缝能深达果心,果面和裂缝内产生黑霉,引起落果。果实近成熟期染病,前期表现与幼果相似,病斑较大,呈黑褐色,后期果肉软腐而脱落。如新梢发病,病斑圆形或椭圆形、纺锤形、淡褐色或黑褐色,呈凹陷,容易折断。

1 病原形态特征

病原菊池链格胞(Alternaria kikuchiana Tanaka)属半知菌亚门链格胞属。病斑上的黑霉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褐至黄褐色,丛生,基部稍粗,上端略细,有分隔。孢子脱落后有胞痕。分生孢子串生,倒棍棒形,有纵横分隔,成熟的孢子褐色。

2 发病规律

梨树黑斑病的病原为真菌,病原物以分生孢子及菌丝体方式在病枝梢、病芽、病果上越冬,次年春从病组织上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靠风雨传播。当孢子萌发后,通过梨树皮孔、气孔侵入或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引起初次侵染。然后在梨树整个生育期可多次产生新孢子进行侵染危害,形成重复侵染。

黑斑病易危害梨树叶片、果实及新梢。气温在26℃左右时,连续阴雨天,利于黑斑病的发生与蔓延;气温在30℃以上,如连续晴天,病害则停止扩展。健壮的梨树,发病较轻,衰弱的梨树发病重。

梨树黑斑病每年有两次高峰期,一是春夏入梅后,其次是立秋前后。幼嫩叶片易受侵染,开始在叶面上出现针尖大小的近圆形小黑点,斑点逐渐扩大后形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呈灰白色,边缘呈黑褐色,有的出现轮纹,后逐渐扩大到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部形成凹陷,大小病斑融合在一起,叶片很快变黑干燥,造成落叶。幼果受害初期症状与幼叶相似,逐渐扩大成近圆或椭圆形略凹陷病斑,病斑表面遍生黑霉。果实膨大时,果面龟裂,可深达果心,裂缝内也生很多黑霉,病果往往早落。长大的果实发病时,前期症状与幼果相似,但病斑较大,后期果实软化腐败脱落。

在北方,病菌在被害枝梢、芽及落叶、病果上越冬。第2年春季,通过风雨传播,引起初次侵染。以后新旧病斑上的病菌重复侵染。病害发生与温度、降雨量关系密切。一般气温在24℃~28℃,同时连续阴雨,有利于黑斑病的发生与蔓延。如果气温达到30℃以上,并连续晴天,则病害停止扩展。树势健壮发病轻,树势衰弱发病较重。

3 防治方法

生长旺盛期的梨树,较少发病。对缺少有机质,修剪整枝不合理、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通风透气差的梨树发病重。可以在果园内增施有机肥料,促使其生长健壮,增强植株抵抗力,以减轻发病。对于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果园,应做好开沟排水工作。黑斑病发生严重的梨园,冬季修剪宜重。

3.1 农业防治

发芽前剪除病梢,清除落叶落果,认真清园。改善栽培管理,增强树势。低洼果园雨季及时排水。重病树要重剪,以增进通风透光,清除菌源。

3.2 药剂防治

发芽前防治,除掉树上病菌;生长期防治,要喷药,保护叶和果实。南方喷洒时间一般在4月下旬~7月上旬,每间隔10d喷洒1次,需喷药7~8次。华北喷洒时间一般在发现病叶到雨季,需喷药4~6次,能基本控制病害。50%的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或10%左右的多氧霉素1000~1500倍液,对黑斑病效果最佳,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90%三乙膦酸铝500倍液、6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也有一定效果。为了延缓抗药菌的产生,异菌脲和多氧霉素可与其他药剂交替使用。可在发芽前,大约在3月上中旬,喷施纳宁水剂300倍液或硫悬浮剂300倍液。生长季节,喷85%大生850倍液、25%苯醚甲环唑7500倍液、50%扑海因2000倍液、1.5%多抗霉素400~500倍液等。

3.3 加强栽培管理

可增施有机肥料,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对于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的果园要做好排水工作。

3.4 套袋

在梨树黑斑病流行地区,5月上中旬以前可套袋隔绝侵染。黑斑病菌芽管能穿透纸袋侵染袋内果实,要用涂桐油的特制纸袋。

3.5 优选抗病品种栽培

选择抗病力强的品种能提高对病害的抵抗力。

最后需要注意,各类农药应尽量交替使用,1a里一种抗菌剂使用1次为宜。

作者简介:孙勇(1967-),男,吉林四平人,工程师职称。研究方向:林业病虫害防治。

上一篇:肃州区戈壁日光温室葡萄延后栽培技术 下一篇:浅谈旬阳桑树的栽培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