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教育方式与儿童自信心的培养

时间:2022-10-13 12:28:56

浅淡教育方式与儿童自信心的培养

摘要: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同时也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因此教育者应了解儿童的现状,找出共性;分析原因;积极采取措施增强儿童的自信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目的。

关键词:教育方式;培养自信心;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53-02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古往今来,自信总被看作是成功的一个秘诀。没有自信,人便失去了成功的可能,就会被自卑和失望的情绪窒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早就向青年科学家指出:"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美国斯坦福大学特乐门教授的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做事实在、有自信心的人,才是将来最可能在工作中有所创造、有所贡献的人才。

自信心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儿童期的自我意识处于从生理的自我向社会的自我过渡的时期。原来一切以生理需要为基础,仅仅停留于对自己的躯体、衣着、家庭关系和自己所有物的自我意识,逐步扩展与转化为对自己的主张、力量、地位、责任、义务等自我意识,即按社会要求为依据的自我意识。这个时期的自我体验仍带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期的痕迹,以为世界是为"我"而存在的,总是以自己主观的想法来解释外界现象。这一时期的自我评价的特点:1.他律性。2.表现性。3.片面性。正因为这样,儿童对于自己力量的认识和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估价就不免零星、肤浅、不稳定,完全从属于成人的评价,孩子年龄越小,就越容易全面接受成人的意识。这时,教育者对孩子的评价过低,常用怀疑或否定的语言对孩子说话,强迫儿童服从自己的要求、意见;在孩子平静和愉快时,便对他们不加注意或做其他事,很少微笑;当发生问题和冲突时,不予以注意,并往往用高声和斥责;或对孩子提出难以达到的要求等,都有可能使孩子失去自信,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

因此,教育者应有积极的、稳定的、饱满的情绪,真诚的爱心,严谨的作风,接受、尊重、亲近、激励儿童上进,及早观察与发现孩子自信心形成的趋向,注意培植和塑造,防止骄傲、固执与退缩、自卑等性格的发展及不良影响的侵袭。通过科学的教育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影响,把儿童自信心的发展引向健康积极的方向。

教育者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

1.了解儿童的现状,找出共性

在课堂上和游戏活动中自信心较强的儿童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上课积极发言,有自己的见解,且情绪愉快、行动积极、比较活泼。

1.2 注意力比较集中,思维活跃,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和自发的探索精神。

1.3 在各项活动中,积极提出建议,并坚持自己的主张,有分歧能据理力争。活动一般都善始善络,结束时,能说出自己做过哪些事,能评价活动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1.4 喜欢合作游戏,深信自己会玩,别的小朋友也喜欢和自己一起玩,能专心致志地去达到目的。

1.5 在活动中总是要求难的任务。在课堂上和游戏活动中自信心较弱的儿童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1) 上课很少举手,发言不积极,有时重复别人的回答。遇到较复杂的任务,思维停滞,不想努力或求助于人;(2) 注意力有时涣散,惧怕尝试新任务。常常会说:"我不会。""老师,怎么弄啊?""我学不好。"有时因看了别人的答案,跟从别人,把自己的正确答案改错了,缺乏主动精神和创造的勇气;(3) 对个别课程特别感兴趣或特别害怕。如有的儿童怕纸工,有的怕计算;(4) 情绪不太稳定,有时沉闷、冷淡,有时活泼愉快;(5) 喜欢独自游戏,参加合作游戏时,不愿当领导者。对别的小朋友是否喜欢和自己一起玩,没把握;(6) 极少提出意见建议,对别人粗预自己的活动从不坚持。有分歧争论时,轻易退缩、让步、放弃主见。喜欢顺从与模仿别人。在作业或游戏中途,有时会旁观和闲逛,忘却目标。结束时,说不清自己做过哪些事,也不善于评价;(7) 在活动中,总是挑选容易的任务。

以上情况说明,儿童自信心的强弱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在工作中教育者应积极地去发现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及时发现自信心较弱的儿童并给予必要的个别教育和帮助,使每个儿童的个性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分析原因

教育者在了解儿童自信心发展的现有水平,找出了其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调查和分析、研究影响儿童自信心形成的因素:

2.1 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环境和自立、自主精神的早期培养是形成自信心的前提。儿童自我意识的萌发在一岁左右已经开始,从能分辨自身和他人起,在日常繁琐、平凡的生活中,在与他人相互交往、谈话的经历中,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步成长。父母注意培养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及时的放手,让他们独立地完成简单的委托事务,愉快地与别的孩子接触,并在一定范围内作自我决策和选择的权力,善于倾听他们意见,尊重他们的合理要求,以此锻炼儿童的体力、智力和社会应变能力。这样的孩子,往往能够相信自己的力量,自我评价就高,自信心就强。

2.2 自身发展水平及成功的体验是儿童自信心发展的基础。每个儿童的个性都有自身特点,这与遗传素质、环境、教育等有密切的关系。当它在日积月累中自然形成时,家长对此不会特别关心,但到学校却要受集体成员的重新考查、比较、评价等。教师教育的态度亲切而民主,教育方式科学(考查比较全面,对儿童比较宽容信任)儿童适应起来就比较容易、顺利。如果教育态度严厉而专制、方式不当(考查比较片面,对儿童急躁粗暴)就会增加某些儿童适应集体生活的困难。在集体活动中儿童经历的事情是多种多样的,而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也是不平衡的。有些儿童在集体活动中经常能得到自我选择和决策的权利,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成功和喜悦,儿童自信心就强。相反经常得到挫折和失败,儿童就怀疑自己的力量,自我肯定少,自信心减弱。这时,如果教师不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发展自信心是很困难的。

2.3 积极评价和反馈是发展自信心的重要教育手段。儿童自我意识和特点之一就是他律性。年龄越小的儿童受成人评价的影响越大。几乎可以说,儿童是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认识自己的。积极和消极的评价对他们的志向、情感、行为起着持久铭刻的作用。因此,教育者对自信心较弱儿童点滴的进步,要及时给予积极评价。

积极的评价和反馈包括:、鼓励、点头微笑、语言夸奖、图片表彰,也可给予特权和委以重任,或送给红星、图片等礼物。恰如其分的给儿童良好行为以积极评价与反馈,不但能使儿童体验到快乐和满足,提高儿童在集体中的地位,激起继续上进的愿望,也会增进他的成功感。

消极的评价和反馈,包括厉声叫嚷,没有根据的批评、孤立隔离、粗暴的语言、讽刺挖苦、侮辱儿童的自尊心的言行以及变相体罚等,都会产生极其不良的后果。

积极的评价它带有教育艺术性。在工作中,教育者应坚持做到:①公正合理评价,因人而异。对不同性格、不同智力水平的儿童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不同的表达方式。②提倡纵向的比,即从儿童原有的基础出发,把今天的他与过去比;减少横向的比,即与同班、同龄的其他孩子比。鼓励他按自己的步伐前进,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绩。③实事求是与恰如其分。对经过一定努力取得成果,给予恰当的评价,并提出下一步的要求。

3.积极采取措施增强儿童的自信心

教育者应采取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在集体活动中,让全班儿童都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同时,也看到别人的优点和进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游戏中,鼓励儿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一定的目标,锻炼自立精神。通过个别教育,使自信心较弱的儿童相信自己有力量做得更好,丰富他们成功的体验,促进他们智力、体力的发展。通过积极评价,提高他们在集体中的地位,改善他们与同伴的关系。个别教育具体做法:(1)关心、爱护每个儿童,善于体察儿童的特点、志向、需要和微小的变化。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冷暖、饥渴等生理需要,及时作出反应,而且要满足他们的心理要求,给予亲切、和蔼的积极支持。(2)善于发现自信心较弱儿童身上的长处,帮助他认识自身的长处,使他相信自己的力量。(3)多给儿童独立活动和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因为儿童自信心的建立主要靠自身的努力。(4)促进儿童的成就动机,提高儿童的自信心。成就动机能使他激发出比平时更顽强的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功。虽然短暂成就动机不能根本的改变儿童的自信心,但是多次重复的成功体验必然会影响和促进儿童自信心的形成。(5)鼓励儿童去做自己能做的事。因为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了不起的成功,会给他增添一份自信。(6)家校密切联系,同心协力地教育好孩子。

上一篇:我眼中的大自然 下一篇: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如何渗透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