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劳动力权

时间:2022-10-13 12:12:23

浅论劳动力权

摘要:人的价值是权利与义务、享受与贡献、消耗与创造的统一。而彰显人的价值的劳动力权在权利的发展过程中却一直被忽视,从而导致劳动者应享有的剩余价值权得不到有效实现,出现剩余权冲突的问题。保护劳动力权,促进劳动力权由自然权利转化为法定权利最后成为现实权利,对解决剩余权冲突、促进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劳动力;劳动力权;应有权利

人的存在是一种价值存在,通过“需要-创造”来发挥人的能动的实践性,而创造的过程正是劳动的过程。劳动使人类学会行走并与动物界区别开来,虽然劳动能力自从人类出现便客观存在于人本身,但由于人的理性的有限性以及认识发展的阶段性,以劳动力为客体的劳动力权在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以前一直沉睡在法律门槛之外。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到来人的价值不断被提升,劳动力权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一、劳动力概述

研究劳动力权要先从其客体劳动力入手。劳动力是指潜藏在人身体内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脑力、体能、技能等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使用通过劳动表现出来。可见劳动力与劳动者具有不可分离性,是人身体的一种自然力,不同于传统民法中的物。传统民法中作为物权客体的物是存在于人身体之外的,而劳动力是存在于人身体之内,相对于存在于人体之外的物而言是一种内物。劳动者是劳动力的所有权人,在劳动者将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时转移的不是劳动力的使用权而是所用权。在这个问题上,我国一些学者一直存在理论上的错误,认为劳动者转移的是劳动力的使用权。劳动力所有权天然属于个人,这已经表明了它的人身依附性,不同于民法中纯粹客观的外物,其使用权与所有权不可分离的。

劳动力在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中,具有不同的法律地位。在自给自足的个体生产条件下,劳动者可以运用自己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生产的产品归自己所有,此时并不涉及劳动产品的所有权纠纷问题。洛克曾说人类通过自己的身体所从事的劳动只要使任何东西脱离自然所提供的和那个东西所处的状态,那么这些东西就成为他的财产。这个时代的劳动力并没有被意识到是一种权利的客体,即劳动力权还没有进入到法律领域。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分离,生产过程由许多人协作,产品应是许多人共同的产品,但最后却归生产资料所有者个人占有。为什么为此付出劳动的人不能得到产品的所有权,没有分享这些产品的权利?

二、劳动力权的界定

(一)劳动力权的法律属性

劳动力权是一种新的权利类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作为一种内物权,不同于人们对投入企业的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权利(民法所称的物权、外物权)。劳动力权理论是基于法权理论之上的现代物权理论,是对传统物权理论的深化与突破。而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所确认的劳动权,只是说明了劳动力成为商品这一现实的社会关系,却并未揭示出劳动价值论,也未能反映劳动者应当分享剩余权的根本要求。因此,劳动力权既不属于民法上的权利也不同于劳动法和劳动合同上的权利。

经济法是以增量利益(剩余价值)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增量利益关系包括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与分配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小生产社会,自给自足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即使存在增量利益也不会涉及到增量利益关系。社会化生产时代,人与人之间协作生产,经济关系复杂化,增量利益关系随之产生。继之而来的矛盾也凸现,如剩余价值冲突,这使得人们的劳动力权受到侵害。按照传统民法,剩余权冲突似乎并不违反法律规定。因此民法无法解决增量利益关系中存在的权利冲突。劳动在增量利益的生产与实现到最后的分配,乃至于在再循环的过程中都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样,对劳动力权的保护便成为经济法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劳动力权应是经济法权利。

(二)劳动力权的内容

1、劳动力权是类权利概念。劳动力的使用表现为劳动,既有物质性劳动也有精神性劳动。无论哪种劳动都是一个类概念,具体的劳动有各种形式,在经济运行领域中,如生产、竞争、消费都可视为劳动的具体表现形式。这样,与之相联系的劳动力权自然是一种类权利,是具体权利的上位概念。对于劳动力权的实现,是通过于劳动权和劳动产品分享权的实现来完成的。首先,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使用要通过劳动表现出来,劳动使一切东西具有不同价值,那么劳动力权的实现也首先离不开劳动。其次,劳动的目的是进行创造,从而获得财富,一切生产过程的结果都是劳动产品,是财富,它包括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这样看来,能够使用劳动力从事劳动并可以获得劳动创造的财富便是劳动力权所关注的价值目标。劳动权,顾名思义是从事劳动的权利,这种劳动并不单指体力劳动,而是体力、智力与技能的有机结合所进行的。劳动产品不仅限于有形的物质产品,也包括无形的、非物质性的存在,如第三产业的产品。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从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实现的过程来讲,劳动权可以被认为是生产与实现剩余价值的权利。由于劳动在不同的经济运行环节表现方式不同,则其又可以具体化为生产权、竞争权、消费权。劳动产品分享权,是指分享劳动成果的权利。劳动产品,本文将其等同于社会财富,马克思经典理论认为社会财富来源于劳动。既然财富的源泉是劳动,那么从事劳动的生产者自然享有分享财富的权利。从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实现过程来讲,劳动产品的分享权可以被认为是剩余价值的分享权。

2、劳动力权的具体权利。劳动权与劳动力权是分别从不同角度界定的权利,具有不同的特征与内涵。劳动权这一类权利概念是从行为角度界定,是劳动者具有的劳动的权利。与劳动权相对应的下位具体权利有生产权、消费权、竞争权、决策权、国民经济管理权等,因为这里作为劳动权所保护的客体的劳动具有广泛的外延,不仅仅是工厂中工人的生产性劳动。决策者的决策行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竞争者的竞争行为都视为劳动,只是劳动的具体表现形式与内容不同而已。生产权是劳动者能够将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产品生产的权利,消费权是指消费者能够进行消费的权利,竞争权是指作为竞争者的市场主体能够在市场上与其他竞争者进行正当竞争的权利。劳动力权这一类权利概念是从物的角度界定,是对人身体内的劳动力的权利。同样道理,生产力权、竞争力权、消费力权是劳动力权的下位概念,这里的生产力、竞争力与消费力可以看作是劳动力的不同表现方式。生产力权是指劳动者进行生产产品的能力不被非法剥夺的权利,竞争力权是指作为竞争者的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能力不受其他竞争者或国家的侵害,消费力权是指消费者是有能力进行消费,即他们的消费力不被侵害的权利。

3、劳动力权与劳动权的关系。从上文分析,劳动力权的实现需要借助劳动权的实现。因为劳动力的直接使用就是劳动,即劳动力使用权要通过劳动来表现。劳动力权与劳动权是权利客体不同的角度来划分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劳动权应该是劳动力权的基础性权利,人们通过从事各种具体劳动,产生不同劳动关系,在劳动关系中产生具体的劳动力权。可见是通过实现劳动权来表现劳动力权的实现过程。

三、劳动力权的性质

(一)从权利形态来划分劳动力权属于应有权利

根据不同的标准或尺度,权利可以划分为不同种类。在整个权利理论体系中存在多个形态,其中分为应有权利(道德权利)和法定权利。应有权利是权利的初始形态,是特定社会的人们基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传统而产生出来的权利需要和权利要求;法定权利是通过实在法律明确规定或通过立法纲领、法律原则加以宣布的、以规范与观念形态存在的权利。在重视法治和人权的国家,法定权利是权利的主要存在形态。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以及权利形态存在的基础不同,并不是所有权利形态最后都确定为法定权利。如近代古典自然法学派适应近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崇人类理性的至高无上性,强调人的自然权利的神圣性,建立了以“天赋人权”论为核心的关于应有权利的系统学说。

天赋人权,即自然权利,是指人生而有之的权利是天赋的、不可转让、不可剥夺的权利,是理论上存在的权利。创造或者获得财富的手段是劳动,劳动的过程即是劳动力的使用过程,那么劳动力权应该是更为基础的天赋人权,其他权利是在劳动力权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如对劳动创造的财富所拥有的权利。

(二)从人权角度来划分劳动力权属于人权

所谓人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是每个人维持正常生活所应拥有的条件。如果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人基于其本质应该享有的权利也就必然涉及一切社会领域。按照权利的内容可将人权分为政治权利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两大类。将劳动力权界定为人权是因为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促进了人类的产生和进化,最后使人成为独立、自由、自主、智慧、有劳动能力的人。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它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等基本要素和科学技术、信息、教育、管理等非基本要素,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的发展的表现,是人类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形态的变化都与人的劳动密切相关。这样来看,劳动力权是人权。

(三)依据权利内容来分,劳动力权是一种经济权利

根据权利的不同内容,权利可划分为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教育和文化权利等。政治权利包括公民的平等权、选举与被选举权、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权利,经济权利包括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劳动的权利义务、劳动者休息权、获得物质帮助权等权利。可见,以创造财富分享财富为目的的劳动力权属于经济权利的一种,且可以视为是其他经济权利的逻辑起点,因为一切财富都离不开劳动,没有劳动就没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四、劳动力权的保护

劳动权力的存在是基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需求,而不是因法律规定而产生的,这种权利长期以来一直隐藏在其他权利的背后。虽然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并且创造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种条件,但由于在传统私法的作用下,再加上生产资料的稀缺,劳动力的富足,“资本雇用劳动”的协作方式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根深蒂固。劳动力权只能作为应有权利存在着,是静态的权利,得不到法律的保护,也就是说,劳动力权受到侵害时还得不到救济。如果再这样发展下去,剩余权的冲突会愈演愈烈,只有把劳动力权转变为法定权利,用法律的强制性来保护劳动力权,把“资本雇佣劳动”的协作方式转换为“劳动雇用资本”,由物本主义变成人本主义才会解决剩余权冲突的问题。这就需要法律明确规定或具有强制性规范依据,且当事人和任何其他人不得以契约加以排除或减损。

将劳动力权由应然权利转化为法定权利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符合法学的发展规律的。虽然目前我国有关保护劳动者方面的权利的立法集中于宪法、劳动法等法律部门中,但这些权利与劳动力权有所差别,对于劳动力权的界定是相对保守和落后的。因此这些法律不能给劳动力权予以很好的保护,我们必须从经济法入手,给劳动力权予以全新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贺代贵,陈乃新.劳动力权理论及其解释[N].光明日报,2007-06-27.

3、王显勇.论劳动力权[J].法学论坛,2004(3).

4、陈步雷.论劳动权利体系及其分析工具――间论劳动权利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EB/OL].中法网,2007-05-09.

5、陈乃新.经济法理性论纲[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法学院。其中陈乃新为该单位教授、博士)

上一篇:非法占用农用地罪若干问题探析 下一篇:浅析城市规划利害关系人的法律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