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识字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时间:2022-10-12 11:43:51

让识字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识字教学历来被视为教学中一个比较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上我们认为学生的识字就是“读、析(义、形)、写、用”,在这个过程中来完成识字任务。所谓读,就是指学生机械地对所要学习的生字进行反复的念、记。所谓析,就是让学生对组成这个字的部分进行分析,在分析中理解这个字的意义,并进行组词的练习。写是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识记的基础上进行书写练习,加强记忆。这样的生字教学虽说过程流畅、严谨,知识的传授会比较系统一些,但是学生识记起来很困难,遗忘率也较高,提高不了识字兴趣,更不能激起他们主动识字热情。特别是面对全国各地实行的新课程改革,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如今的课改教学。新的课程改革有关识字教学的一个重要课程目标就是让学生多多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提前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如何利用教材的优势,改变以往教学存在的局限性,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让识字变得轻松愉悦,让阅读提前实现,是每一位课改实验教师都面临的新课题,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推动力,动机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开端。第一单元字与画,是方便学生认识17个象形字,感知汉字表意的特点,激发他们识字的兴趣。为了达到激趣的教学目的,我深情地向学生们讲述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文明古国,汉字源远流长,汉字是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我们要学的这些字,不是一个个没有意义的符号,它们都可以由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图画来展现,从而激发了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并愿主动去识字。这样,这一单元的教学就为后面的识字教学做好了铺垫。

2.新授课上的扑克游戏。

在课堂识字教学中,我把玩扑克牌作为课堂主要游戏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一的《添口歌》时,我将“未、下、土、合、欠、交、多、刀、耳、口、几、舍”这12个生字做成扑克牌的形式贴在黑板上,然后把写有“口”字的2张扑克牌发给两名学生,玩“小猫钓鱼”的游戏。用手中的“口”字与桌面上的牌组成新字,并读出新字的字音,便可以得到那张牌。谁钓到的鱼最多,谁获胜。

又如:在学习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一的《合在一起成新字》时,我将“日、月、田、力、小、土、小、大、木、木”等独体字做成扑克牌,随意将六张牌贴在上,两人比赛,谁能组合成新字,并正确读出字音,那两张牌就归谁,再发两张放在桌上。得到牌数最多的为胜利者。

以上两节课,我借助有趣的汉字扑克牌游戏,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使学生理解了汉字合体字的造字方法,了解了汉字的演变过程。

3.整体感知,读中识字。

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整体感知第一环节就是要通读课文,通读课文首先要扫清生字字音的障碍。这里也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生字的认读环节。教学中,教师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心问题引入,营造一个开放、合作、自主识字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课文边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再以同伴互助、集体检查作反馈方式,以字—词—句—段—篇为步骤,使识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逐步落实。例如在《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我抓住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精心设计“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问谁借尾巴?结果又如何?问题:由这些问题引入识字环节,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出来,遇到不熟悉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接着同桌互读,比一比谁读得最准确,最后让学生自选读得最棒的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师生共同评价。这一过程,不但落实了解课文大意,整体感知的要求,而且,学生在一遍遍的读文过程中,渐碰渐熟,逐步夯实了对汉字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开放自主的学习空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喜悦,这将大大激发他们的识字热情。

4.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

儿童在入学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言语能力。他们通过口头语言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口语语汇和简单的生活用语,为汉字的学习和阅读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识字教学初始阶段的对象是6—7岁的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一阶段的儿童共同的心理特征是:活泼好动、爱玩,不能长时间专注了某一事物,喜欢具体形象的东西,记忆力较强,但学得快,忘得也快。再比如:呈现一个汉字,儿童对其形状的辨认过程是:①先整体后局部,即识字总是先感知字的整体,然后辨认个别笔画;②先轮廓后内涵,即低年级儿童往往对字形的轮廓容易掌握,对内部细节难以牢记;③先上部后下部;④先左后右;⑤先熟悉后生疏。了解儿童的这些认知特点,我们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就要从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来考虑,为他们探求新知识提供可能。内容上要从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教学形式要生动活泼,教学难点要分散,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使他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和记忆,从而促使识字教学效率的提高。

5.在社会生活中识字。

“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体讲,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整个的生活离不开整个的教育;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动地由生活制约,而是对生活有能动的促进作用。生活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

(1)让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处处时时认字的习惯。学生在老师、父母的帮助下,能很快认识身边的字,大量的字词就在不经意间深深地印记在了学生脑中。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每时每刻、各地各处都在跟文字打交道,我引导学生利用上街玩、旅游等机会问问自己的爸爸妈妈,广告牌上写的是什么,那个店叫什么名字,不知不觉中,学生不但认识了很多字,包括一些不常用的字,而且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

(2)有计划地组织各类活动,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识字。当我列队把学生带到学校附近的超市时,学生惊讶万分,他们没想到,原来学习、识字还可以在教室外。在超市里,我对着食物及商标指导学生自由自在地认字,学生把认识的字都高兴地告诉老师。我还利用秋游、春游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识字。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下一篇: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四点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