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欧之间的又一次讨价还价

时间:2022-10-12 09:30:23

俄欧之间的又一次讨价还价

2012年12月21日,俄罗斯与欧盟第30次峰会终于在布鲁塞尔举行。依据俄欧合作机制,双方每年都要相互举行两次峰会,以讨论和规划双边合作。然而,这次峰会不仅举行得出奇地晚,而且“了无生气”,颇有些为举行而举行、匆匆走过场的意思。会议讨论的三大议题均无果而终。

基础性法律文件:千呼万唤难出来

指导俄欧关系发展的基础性法律文件《伙伴关系与合作协议》,自2007年后就一直处于自动延期状态。在2006年5月的索契峰会上,俄欧就已经开始就签署新基础性法律文件进行磋商。但由于当时俄罗斯未理顺与波兰、立陶宛等新入盟国家的关系,谈判搁浅。2008年6月,俄欧在第21次峰会上决定重启谈判。不久,欧盟方面即以俄格冲突为由中止谈判。

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使俄欧重新改善双边关系,也使谈判再度重启成为可能。2008年底,俄欧就继续进行谈判达成一致意见。2009年5月,俄欧在哈巴罗夫斯克峰会上就签署新基础性法律文件进行了谈判,虽然无果而终,但如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所言:“俄欧重新开始就这一问题进行谈判,这本身就意味着双方的立场在趋近。”2010年底,双方完成了第12轮谈判。2011年,谈判依旧按部就班进行,既没有破裂也无重大进展。

2012年6月,普京在第29次峰会结束后的新闻会上称:“因为经贸领域的分歧,俄欧未能通过新的基础性法律文件。”其实在5月底,俄常驻欧盟代表奇若夫就曾透露,双方的谈判进程已陷入“停滞”,双方的分歧在于:欧盟欲将关于经贸和投资合作的细化文本写入文件,而俄罗斯则倾向于在入世之后敲定一切,因为俄不想为欧盟单设“特殊条件”,承担世贸组织框架之外的更多义务。然而,尽管俄罗斯于同年8月加入了WTO,但在此次布鲁塞尔峰会上,双方却仍未签订新的基础性法律文件。

所以如此,其根本原因在于,基础性法律文件对俄欧关系起着“定性”的作用,但双方各自诉求的不同导致彼此并不能对俄欧关系的性质和基调达成一致认识:俄罗斯只是将欧盟视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外部投资的重要来源和能源战略中的重要一环,而欧盟则希望通过合作加强对俄内政和法制进程的影响。

目前,由于欧盟自身处于债务危机之中,加之俄国内投资环境不佳,欧盟的对俄投资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恐难达到俄的要求,而俄也不会同意欧盟对其内政任加指摘。可见,双方尚无在彼此关心的问题上进行让步的意愿。

能源合作:剪不断,理还乱

能源合作一直是俄欧关系的重要内容。但自2008年以来,能源合作并未达到双方预期。在此次峰会上,俄欧就能源问题发生了争吵,普京称欧盟的“第三能源一揽子文件”违反了《伙伴关系与合作协定》的第34条“双方不得采取恶化彼此商业活动条件之措施”。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则针锋相对地回敬:“(欧盟)这一政策旨在实现市场的进一步自由化……相比于五年前,俄罗斯的公司在欧盟市场的地位更稳固了。因此,俄公司应当尊重欧盟的规则。”

此次峰会上提及的“第三能源一揽子文件”由两份指令和三份条例组成,于2011年3月在欧盟各国通过,其中的有关规定旨在破除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在欧洲的垄断地位,降低俄天然气的价格。这对俄向欧的能源供应尤其是天然气供应产生了不利影响。在随后的2012年9月,欧盟委员会就发起了对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反垄断调查。

欧盟在俄欧能源合作中之所以会出现上述举措,是因为:

其一,深陷欧债危机的欧盟“囊中羞涩”,使俄欧天然气价格问题凸现出来。由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目前采用的是天然气价格与石油价格挂钩的计价公式,因此使该公司向欧洲市场输送的天然气价格高于其他出口商。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欧盟便在俄天然气的价格问题上做起了打算。其实,欧盟方面的举措远不止峰会上提及的“第三能源一揽子文件”,还包括考虑从中东国家进口更为便宜的液化天然气,通过改变与俄罗斯目前的交易方式提升自身的议价能力等。

其二,欧债危机使欧盟出现了贸易保护主义,各国对内部市场和成员国企业予以保护。因此,当俄罗斯的石油企业进入欧盟的下游市场时,欧盟便对其更加苛刻。比如,“第三能源一揽子文件”中规定,“禁止(同一企业)在生产、运输和销售中占控制地位”。

此外,欧盟还欲通过能源获取途径的多元化,缩小俄罗斯将能源作为外交手段的使用空间。欧盟积极推进同北非、中亚和里海地区的油气合作,无论是已经投产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石油管道,还是在建的“纳布科”项目,都有意绕开俄罗斯。欧盟还要求俄罗斯向第三方开放其天然气管线,削弱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在天然气管网运输方面的垄断地位。

免签: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签证问题是俄欧之间的老议题,该问题在此次峰会上仍无突破。

俄欧签证问题在2003年就已经提出。2005年9月,俄欧伦敦峰会就简化签证制度达成共识。2011年5月,俄欧达成《取消签证的共同进程》,但是该文件须经欧盟的全部成员国同意方能生效。莫斯科和布鲁塞尔在签证问题上已经就以下方面达成共识:扩大免签人员的范围,增加多次签证的发放数量,与此同时,简化再次申请签证的办理程序。阻碍俄欧双方达成免签协议的问题是:莫斯科坚持针对公务护照持有者免签,而布鲁塞尔则以俄公务护照发放范围过宽为由表示反对。

目前,俄罗斯已经同个别欧洲国家单独签署了公务护照持有者免签的双边协议,包括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等。但俄罗斯方面也表示:“这是不得已的方案,我们希望在整个欧盟层面和新条约框架下解决免签问题。”与俄罗斯的积极态度相比,欧盟的回应明显有些“搪塞”的味道。

鉴于此,俄罗斯于2012年10月宣布:“对欧盟飞往俄罗斯的机组人员实行签证,2012年11月1日开始实行;与俄罗斯签订了免签协议的欧洲国家除外。”这无疑是俄罗斯在给欧盟施加压力,希望在当年年底的峰会上欧盟方面能有所让步。

然而,欧盟对此并不买账,在峰会上一仍其旧地不同意俄罗斯“持公务护照者免签”的方案。于是,俄欧就此问题基本陷入各说各话的状态。俄罗斯提出该问题应在索契奥运会举行前解决,而欧盟则反对人为地设置期限,主张须仔细完善2011年签订的《取消签证的共同进程》;俄方呼吁欧盟勿将此事政治化,欧盟则说尚有许多技术问题有待解决。鉴于此,俄欧仍没有签署《针对部分人员简化签证协议》。这说明,目前俄欧已在签证问题上陷入死胡同的境地。

局面何以至此,这还需从俄欧关于签证的考虑说起。

俄方认为,俄欧之间如果免签,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双方人员的交往,大量的俄罗斯游客会为欧盟带去不菲的收入,大大提高双边经贸水平,于欧盟有益。但是,欧盟却认为:第一,假如欧盟对俄免签,会有大量的人员从俄涌入欧盟国家,根据欧盟推行申根签证的经验,走私、有组织犯罪等会对欧盟国家的安全产生消极影响;第二,欧盟已与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六国建立了新型的“东方伙伴关系”,在法理上优先于一般双边关系,因此欧盟认为,对俄免签不应早于这六国;第三,欧盟一旦与俄罗斯免签,持有俄罗斯护照的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居民,就可以先于格鲁吉亚人免签进入欧盟,这意味着欧盟在法理上承认了这两个地区的独立。

姗姗来迟的布鲁塞尔峰会虽进一步显示了俄欧在一系列问题上的分歧,但双方合作的意愿并未消退,依然保持着对话和协商的态度。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讨价还价”还将是双边关系的一种常态。

上一篇:中职语文教学应坚守人文性 下一篇:“原罪”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