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融汇通 超迈高逸

时间:2022-10-12 08:49:34

【摘要】 作为学者型的书家,马一浮对书法的追求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会,并形成了不同凡响的书道和书品,本文就此作一评述。

【关键词】 临池;会通;高逸;和乐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020-02

一代硕儒马一浮博通今古,融汇儒释道,不求闻达,潜身治学,其于书法更是一生不废临池,于尺牍间沉潜味道,明心见性。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洞悉,使他对中国的书法艺术有着不同凡响的理解并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书道和书品。

1 临池之功

自古习书者都是以勤为径,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怀素芭蕉练字不分朝夕;王羲之废寝忘食,以墨就馍。书界泰斗马一浮对于书法亦是童而好之,老而乐之,精进不懈,终生不辍,正是“卖小何心非弃世,学书有道在临池。”(马一浮诗)在临池的过程中马一浮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即:观临与养悟。观临就是要认真读历代名家之帖,把读帖和临写结合起来。此处“观”是入于眼,是见多识广,“临”是出于手,是心追手摹。《书指》中“取古人之书而熟观之,闭目而索去古人为不远”即是此意。所谓养悟,养就是涵养、修性,悟就是善思、开悟。南宋赵希鹄说:“胸中有万卷书,目饱前代奇迹,又车辙马迹半天下,方可下笔。”[1]p17虞世南说“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1]p34皆从不同侧面谈了养悟的问题。前人之书,不论是奔蛇走势、骤雨旋风,还是悬针垂露、奔雷坠石都是书家体察万物而有得,度物象而取真,心手和合的表现。所以师法前人不能滞于形似要得其神韵得其法,在观临的同时要善思、开悟,这两个方面马一浮十分精到,沙孟海曾说:“他对历代碑帖服习之精到,体会之深刻,见解之超卓,鉴识之卓谛,今世无第二人。”[2]p71

2 汇通之象

马一浮是位善思的学者,他博通古今,开阔的知识视野使他在学理上融会贯通,其书法追求上亦是取精用宏、呈现会通之象。其篆书取法李斯,线条古拙有力;隶书取法汉碑,笔划劲秀,极具韵律;真行根于周秦汉魏致力于周秦诸帖,沉厚遒劲;行草高古清雅,劲健超绝,晚年书法刊落风华,机锋成熟。恰是其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故其书法开阔博大有融会诸家之象,达到古人欲到而未到之境。如其临《急就章》稍变篆法之体式,杂以石鼓、毛公鼎之法,任意出之,一切得心应手、自然而然。再如其行书主要是取法《兰亭序》和《圣教序》,概马氏喜其刚柔相济美善和合。然其行书又得沈增植碑帖兼容之法,或偶有章草笔意,更显得简约古雅,或以退笔,另有一种劲拙之姿。虞逸夫曾赞马氏之书有常人不可及者四(精进不懈不可及、多能不可及、舒卷自如不可及,神速不可及)孤征独到者一(尤在能到古人欲到而未到之境),这正是其得诸家之法化为自法的圆融。

3 高逸之趣

刘熙载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也而已。”(《艺概》)今读马氏之文、赏其书、知其人,信矣。虞逸夫先生说:“其才德学养藏于中者,深湛玄远,莫测其底蕴;其英华发于外者,端赖其笔札一耀其灵光。苟遇其人,则目击道存,必将有所感发,获益当不止于艺事而已。” [2]p74马一浮人品高洁,一生清静淡泊,居陋巷、服布衣,一心为学,不求人知。马一浮为学求理,洞微天机,涵养心性,在他的人生境界里是一仁德的天性呈现,欣赏其书我们自然就能感觉到其中蕴含着意境玄远、超凡脱俗的文化品格和淡泊名利高逸之趣。如他评价《石门颂》为汉刻之逸品,一生中临摹不尽,在六十岁以后一次临本中跋中说:“杨孟文颂纯以篆势行之结体似疏宕而实茂密,汉刻中之逸品也。予少好习此,差得其气,晚而识其神理盛远,如香象渡河、羚羊挂角、偶复涉笔,未尝不叹其难及此未易为不知者道耳。”[3]他亦批评丰子恺之画笔墨迹太重,未至超脱、空灵之境;赞弘一法师之书,刊落锋颖,平淡、恬静、冲逸之致;恨自己病后涉笔颇少野趣,如久在都市初涉山林。成熟后马氏书法处处体现宁静和谐、超脱静穆之逸趣,书与人融为一体,字与心相照不宣。欣赏马氏之书,我们不仅感到字字的灵动,更是心灵的超旷、净化。

4 和乐之心

马一浮说:“作诗写字皆可变化气质,但须习久,始能得力。躁者可使静,薄者可使敦,隘者可使扩,驳者可使醇,俗者可使雅,浅者可使深。”[4]p551他一生临池不辍不求人知,但为心性的涵养。其书法艺术的追求和其学术文化理念是一致的。马一浮的文化观是“六艺一心论”,天下学术统于六艺,六艺统于一心,人的本心是善的,人应在日常的行为之中体察开悟保持自身内在心性的清明和仁德。其中艺术归为六艺中的《礼》《乐》,而悟得礼乐,用之于艺术,便是最高的艺术。他说:“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善会此义,而用之于艺术,亦便是最高的艺术。” [5]p1038-1039“礼者,天地之序。乐者,天地之和。”[6]p15这种序就是宇宙天地间的一种自然之序,落实到人生社会中正是一种源于血缘亲情为基础的父子夫妇之序,推而广之为君臣长幼之序,这种人本性之中的东西,千百年来为我国社会所认同。人的内心有此大序在,自然会无有杂念,心净清明,会呈现大和之象。《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所以说礼主别异,乐主和同,礼是大序,乐是大和,合序与和,即是至美。礼乐之教就是追求人的内心的一种和谐与秩序,即心的和乐。就此而言,马一浮对于书法境界的追求表现于外应为形式的秩序和谐,归之于内则是心性的和乐之境。

马一浮不愧为一代大儒,他的书品与书道无不反映了他在更广博的宇宙、哲学、人生的基础上对艺术进行思考。马一浮关于书法艺术理解透露出了一位儒者关于艺术的生命心灵的追求。

注释

[1] 蒋平畴.中国书画精义[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2] 陈星.隐士宗儒.马一浮[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3] 陈秀.马一浮法书法研究.[EB/OL].,2011-08-08-09.

[4] 马一浮.马一浮集(第一册)尔雅台答问续编?示吴敬生[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5] 马一浮.马一浮集(第三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6] 马一浮.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马一浮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基金项目

本文为河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马一浮艺术思想研究》部分成果,项目编号2009XSK049。

上一篇:中职生如何奠基人生的方向 下一篇:Typhoon词源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