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与管理

时间:2022-10-12 07:25:04

精神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与管理

【摘要】目的 探讨住院慢性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与管理方法,以促进其自我生活能力的康复。方法 对我院132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均应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同时对研究组进行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和社交能力训练。在训练前、中、后分别用住院精神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PI)、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训练半年后,治疗组与自身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ADLPI及PANSS总分明显下降(P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 生活自理能力 训练 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198-02

慢性精神疾病常导致社会功能障碍,甚至产生不同程度的精神残疾。精神病患者因缺乏社区干预和康复措施,生活质量下降,社会功能缺陷明显[1],因此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从最基本的功能(日常生活需要)开始训练,可使患者重新建立起自我服务的能力,促进其自我生活能力的康复,为其回归社会做好准备。通过对我院132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实施为期半年的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与管理,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收治慢性精神病患者132例,病程2―28年,平均病程15年。住院时间1―16年,平均住院9年。分为对照组66例和研究组66例,两组患者均符合CCMD一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这些患者病程长,精神衰退,情感活动不协调,行为退缩,自知力丧失,社会适应能力及专业职业技能等基本丧失。

2 训练与管理

2.1 管理模式 (1)患者以病房为单位成立康复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并成立休养委员会,由每月评选出的优秀休养员担任,给予委员、小组长荣誉和权利,起到示范和带头的作用。(2)研究组患者周一至周五在医院治疗,周六、周日带药假出院在家治疗,实行开放式管理,对照组为传统式管理,其活动范围限于病房。

2.2 训练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精神分裂症常规用药,研究组患者同时进行行为训练。(1)集体训练:针对患者生活疏懒等问题,制定训练内容:洗脸刷牙、穿脱衣裤、叠被、洗脚、大小便自理。每月集中训练1至2个项目,由工作人员带领示范、指导和督促,每日上、下午各训练一次,每次1小时,每周5天,为期半年。对主动参与,完成较好的患者,给予糖果、饼干等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2)培养良好的就餐习惯:组织患者饭前洗手后有次序地自行排队打饭,安排好座位就餐,不准许患者乱坐位置,饭后自己刷碗放在指定的地方,然后再进行统一刷洗消毒备用。(3)每周规定统一的时间让患者自己洗澡、更换衣被、修剪指(趾)甲、头发,锻炼他们自我服务能力。(4)个别训练:对个别行为问题突出的患者,如刷牙吃牙膏,大小便不上厕所等,工作人员进行定时督促,阳性强化等[2]。(5)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要求研究组患者每天与同病区的患者以及其他工作人员打招呼、微笑,还采用拍手、唱歌等方法,对研究组患者进行情感培养,提高交流能力,帮助患者获得那些能满足人际交流、家庭关系及应付基本社区生活所必须的工具性和联络交往性技能。(6)观察组周末实行假出院的开放式管理,要求家属积极配合医院对患者在家用药情况及训练情况进行督促、指导及监督。(7)提高患者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定期讲授卫生知识课,启发患者正确认识疾病,要求主动配合治疗,按时服药。(8)定时开展心理治疗及护理。鼓励患者写日记,诱导患者表达个人感受和需求,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分别给予安慰和指导,解决其生理和心理问题。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患者树立信心;及时给予精神强化(如赞扬、表扬,定期选出文体活动积极分子,并在墙报上公布)及物质强化(奖给食品、生活用品、纪念物等);如患者出现违章行为时,采取个别批评、暂时取消参加活动等措施,鼓励改正,改正后即恢复正常参加的资格,不宜采取过分的惩罚手段,以免产生逆反心理或对抗行为。

3 评估方法 经过培训的两位精神科医师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定精神症状,该量表分3个分量表,分别为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三个症状群,共30个项目,每个项目有7级评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衰退越严重;同时还应用住院精神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进行康复疗效评定,该量表26个项目,为1分(自己完全可以做)一4分(根本不会做),分数越低表示患者康复效果越好。于训练前,训练中每2个月和训练后对每一位患者进行2张量表评定。

4 结果 两组间PANSS、ADLPI对照,两组行为能力治疗前后存有显著差异(P

5 讨论

5.1 通过对研究组患者6个月有组织、有目的地行为训练结合阳性强化法,大部分患者效果明显,经过行为训练,患者从生活疏懒,不会做到学着做,主动做;情感逐渐丰富,能主动与人点头微笑,打招呼等,表明行为训练能改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被动退缩行为[3]。

5.2 观察组在原有药物治疗基础上,经过开展“双休日假出院”后,有助于改善始动性缺乏,提高自信心,调动患者兴趣,帮助建立乐观、积极的情绪。

5.3 精神病患者在维持药物治疗的同时,精神症状缓解.阳性症状基本消失后,以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等阴性症状为主,都有程度不同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多退缩、懒散,不知料理日常的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活[4]。因此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从最基本的功能开始训练,可使患者重新建立起自我服务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恢复和重建正确的反应程度,促进其自我生活能力的康复,为其回归社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谢焱,杨丽,刘敏东,社会功能综合训练对已婚重性精神病患者干预效果分析,广西医学,2010,9,32(9),1046-1047.

[2]蒲金玉,李爱玲,谭云珍,护理干预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作用[J].中国康复,2003,18(4):258―259.

[3]杨玉清,张建华,丁关元.工娱疗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J].中国康复,2004,19(4):256.

[4] 淑清.精神科护理学[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28.

上一篇:精神科护理文书的缺陷分析 下一篇:30例脑卒中患者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