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小金库”的成因与对策

时间:2022-10-12 07:23:32

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小金库”的成因与对策

[摘 要]本文针对审计中发现行政事业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私设“小金库”的情况,并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小金库”的现象、原因、杜绝其重要性及对策做简要剖析探究。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小金库 成因 对策

一、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小金库”的现象

“小金库”是指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单位收入和应上缴收入,且未列入本单位财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均属“小金库”。

目前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小金库现象,一些单位或部门为了脱离财务部门的监督,为自己大开用钱方便之门,在领导授意或默许下,私设“小金库”;有些单位或部门在编制经费计划时,都会夸大计划,编造经费开支,将领回来的钱放入 “小金库”,最后成为私房钱等等此类现象,近年呈上升趋势。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相应管理体制还不健全,法制也不完善,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制与经费管理制度不相配套,使得 “小金库”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有关统计资料表明,以往每年全国财务、税收、物价大检查查出的各类“小金库”金额高达数十亿元,造成了国家财税的大量流失。“小金库”也为犯罪行为大开了方便之门,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经济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危害十分严重。

二、行政事业单位产生“小金库”的主要原因分析

“小金库”的存在历史已久,但在今天这种社会经济体制下已逐步发展成为热门话题,并因企业本身管理的问题,促使 “小金库”存在、泛滥,其主要原因有:

(一)听取领导指示。这也是“小金库”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为了给自己的小团体或个人利益提供方便之门,通常对“小金库”的态度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其发展。

(二)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中由于财务管理体制的不健全,现有的财务制度不能与经费管理制度的需要相配套,缺乏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或者是监督力度不够,让一些单位或部门钻了制度的空子,给了私设“小金库”的机会。

(三)为摆脱财务、审计部门约束。一些单位或部门为了摆脱上级或同级财务、审计部门的监督约束,为了给自己得实惠,为了自己用钱方便,常常会私设 “小金库”。例如,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给客户请客送礼时还会捎带给自己的员工发些钱物,就会用到“小金库”的钱,避开了审查也为自己提供了方便。

三、行政事业单位杜绝“小金库”的重要性

不管是单位或是部门存在的“小金库”,最后总会沦为"私房钱"已成为必然,这种行为本身是一种腐败,也更容易生长成为更大的腐败。其主要危害:

(一)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一些单位领导或部门领导经常利用职务之便,设立一些监督之外的小金库,每到过节假日总会找理由乱发钱物,也会经常请客送礼、收送红包、利用公款行贿。从小钱贪到大钱,小金库正是很多腐败现象得以蔓延的“财政支柱”。由于“小金库”是账外账,不受财务部门的监督,使用方便,成为一些领导联络感情、拢络人心、捞取“政治前途”的筹码;有的用它大吃大喝、请客送礼、游山玩水;有的将“小金库”资金花光分光,装进少数人腰包,据为已有,中饱私囊,使“小金库”成为损公肥私的“供应站”。

(二)损害了国家、集体和群众利益。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私设的“小金库”是截留挪用的应交财政税金等等,严重危害了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利益。

(三)党和政府的整体形象受损。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党政领导干部私设“小金库”,为自己大开方便之门,用这些资金以公为私去贿赂别人,使群众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丧失信心。

(四)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目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小金库”已经不再是以往的那种私房小钱。有的“小金库”已达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这些资金都脱离了财政监督,造成大量的贪污,污染了社会风气,破坏了经济秩序。

(五) 影响了公平正义理念。目前在行政事业单位之所以存在“小金库”问题,大多跟其职能相关,一个单位或部门职能比较强,取得的“小金库”资金就会方便也会得到更多,反之就会少。同时,跟这个职能单位或部门的领导素质也直接相关,如果领导能遵纪守法,财务制度也比较健全,那么这个单位或部门设立“小金库”的可能性就低。但是,在现有的制度下,“小金库”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单位或部门之间的职能差别,领导干部职工之间,工作条件、福利待遇等方面也实实际际存在着差距,造成严重的分配不公,严重影响了公平正义的理念,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

(六)扰乱了财经秩序。“小金库”的存在,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失真,财政部门不能够全面的掌握单位的收支,影响进一步的经济行动或决策。同时由于“小金库”的大量存在,一些单位或部门出现不良的消费观念,加大了单位或部门之间的攀比,大大扰乱了财经秩序,影响了单位的发展。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侵害了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利益,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扰乱了国家财经秩序,导致了党政干部的腐败和堕落,为了避免此类事情的发展,就要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来杜绝此类现象的再发生。

四、行政事业单位如何杜绝“小金库”的对策

(一)加强干部教育。首先,做好对党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强调“小金库”的存在对经济发展的危害、对个人的腐蚀和影响,领导应带头学习,以身作则,将干部的学习、考核与任用挂起钩来,在思想上使其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其次,加强领导监管责任,对领导身边出现问题应严肃处理,及时整改,出现问题追究领导责任。另外,在用人方面,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评先导向,评比先进,引进财经纪律考核指标,实行“重大财经纪律问题”的一票否决,引导单位和广大干部遵守财经法纪,保持清正廉洁。

(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健全财务管理体制,使其与经费管理制度的需要相配套,加大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和审查力度,增强经费使用的透明度,使各项经费的安排、使用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从制度上堵住漏洞,把好关,不给私设“小金库”的机会。

(三)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审计部门、财务部门的监督约束力度,将群众的监督与职能部门监督相结合,把“小金库”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使管理和监督形成合力,保持高压态势。改革党政机关的年度考评机制和办法,实行分类考核。

(四)严肃查处,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检查中发现的 “小金库”,应组织专门的监督部门进行深入的审查,严格按照现有当前的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在追究责任期间,应坚决抵制 “罚不责众”的思想观念,对集体腐败的也应严格追究;对那些所谓“功大于过”的领导干部,一经发现 “小金库”的存在,也要坚决按相关法规处理,决不姑息迁就。对检查发现的“小金库”要一律收缴国库,已经发放的,要如数追回,同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因此,在审计部门严格审查“小金库”时,行政事业单位的各级领导和机关都应严肃认真对待,要以身作则,按级来分配负责,一级查处一级,不走形式。对查处的私设“小金库”的单位或部门,要严格追究领导责任,并没收资金,让“小金库”无生存的土壤和条件。

综上所述,通过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小金库”的现象、原因、杜绝其重要性及对策作简要剖析探究,使我们对“小金库”的根源与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各行政事业单位都应建立完善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部门的监督力度,使财务工作的运转有章可循,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避免违规、违纪、违法现象的发生。

上一篇:银监会出台法规《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 下一篇:基层单位水利专项资金管理存在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