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简单语文,构建“朴素写作”教学体系

时间:2022-10-12 02:26:32

解读简单语文,构建“朴素写作”教学体系

[摘 要]语文课程中习作的新标准是,能够具体地、言之有物地表达自己的所想、所见、所闻,能够根据日常的写作要求,采用简单的手法表达自己的看法。现代语文教育的成果,不以学校规模的大小而论,而与教师的授课方式、教学理念以及对学生的认知度把握息息相关。从于永正先生的“简单语文”的教学理念出发,解析“朴素写作”的要点,能够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简单语文;朴素写作;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7-0079-02

“小学语文”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小”和“语”字,一者凸显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二者关注学段的具体要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就从此二字中提炼出“简单语文”的理念,即以清简的教学目标为统领,运用简洁的教学环节、简朴的教学策略,选择适切的教学内容,促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最大提升。在于老师这一核心理念的浸润之下,我们的习作教学也应该追寻简单、朴素的教学策略,构建“朴素写作”的教学体系。“朴素写作”的教学体系下,教师应当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周围事物的特点,锻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身边的见闻,用自己的话阐述自己的感想和看法,同时引导他们的价值导向,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用朴素贴切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一、自由表达,作文语言要朴素

小学生最先接触的习作语言就是课本上所选的简单的文章。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这一“例子”的价值就在于,以作者简洁、适切的写作方法为学生“朴素写作”提供支撑。教材文本中的语言形式对学生而言,是新鲜且复杂的,他们需要用长期的听、说、读、写的训练来接受这种语言形式,然后结合自己的课堂训练,来尝试进行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很多学生喜欢在自己的习作表达中堆砌词语,乍一看,习作表达生动,词汇丰富,但很多用词与要展现的主题、所描摹的事物并不协调,因此作文就显得臃肿。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从教材文本中感受课文简洁、准确、平实的文字,并以追求质朴、准确、自由为习作创作的第一要务。

口语表达是学生书面表达的基础,口语交际作为自由表达思想的一个环节,用来训练学生的自由表达是再适合不过的了。笔者以三年级下册的“语文园地六”为例,对培养学生的自由表达能力做了一定的引导。

师:大家以“我想发明的机器人”为题,发挥你们的想象力,介绍一下你想要机器人拥有哪些功能。

生1:我想发明一个会潜水、会游泳的机器人,这样我就可以游泳了。夏天就不用再被太阳烤着了,而且我还可以救起那些落水的人们,做一个小英雄。

生2:我想发明一个家庭保姆式的机器人,可以为我做饭、洗衣、沏茶、按摩。在我出去玩耍时,还可以做我的保镖,为我开车,成为我的专属机器人。

生3:我想发明一个会飞的机器人,在我想去什么地方时,他就能带着我去,还能带着我的爸爸妈妈去旅行。

通过口语交际的方式,学生对自己“发明的机器人”进行了率真、大胆的想象,呈现了“会潜水游泳”“家庭保姆式”“会飞”的机器人。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学生的描述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但都鲜明、直观地再现了不同机器人的特征。这样,采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发散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视野,能让学生的表达题材丰富多样,表达能力逐步提升。

二、关注细节,作文选材要朴素

当学生不拘于形式,能够以自由的笔头传递自己的想法时,就可以对他们采取一些特殊的训练方法,使得成文的细节能够得到适当的处理,使文章的可x性、画面感及语言功力有所提高,而这些都体现在选材上。事实上,很多学生对习作选材的认知存在很大偏差,他们总是错误地认为,只有发生了重大事件,才能成为作文的素材。于是,很多学生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没有事情可写啊!殊不知,精彩的生活处处都蕴藏着丰富的写作资源。“朴素写作”体系就是要注意从身边的小事记起,从身边的特点鲜明的事物描写开始,从与最亲近或经常接触的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写起,从与常见的小动物、植物及纪念品之间的沟通和想象来锻炼自己对细节的处理能力。

在自由化的表达方式基础上,笔者以三年级下册的“语文园地七”为例,对引导学生如何进行细节描写进行了一定的指导。

师:我们来探讨一下你最想描写的景物,从我们身边的事物出发,来进行细致的描述。

生1:我家窗台上有三盆仙人掌,一盆长得直直高高的,一盆的绿柱子上顶着一个小圆球,活像一个小怪兽,还有一盆长了两个圆球,被刺裹得紧紧的,就像一只害羞的小刺猬。

生2:我家有一只萨摩耶犬,它的身体又大又健壮,站起来比我还高,走在我的身边,就像一名帅气威武的勇士,护卫着我的安全。而且它全身洁白,就像铺了一层白雪一样,摸上去柔滑丝润,感觉真好。

生3:我家有一只毛茸茸的小猫咪,它的眼睛圆圆的,平时总爱眯着眼睡觉,安详而又平静,可是它也有威猛的一面,当看到老鼠的时候,它会猫下身子,小心翼翼地伺机接近,最后迅捷地抓住老鼠。

“朴素写作”体系认为,只要有足够细致的观察,生活中的一花一草、一言一行都可以咀嚼出丰富的价值意蕴,成为学生习作中最“朴素”的写作资源。因此,教师要强化学生对所描摹事物的充分关注,而从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对日常生活观察的细致程度。在这些“朴素”的、贴身的素材中,学生用他们独到的眼光为我们介绍了所见到的世界,展现了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务求真实,作文情感要朴素

自由表达对于小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大量的自由表达是锻炼学生自身情感表达最直接的方式。进入中高年级之后,随着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断发展,情感体验逐渐丰富,在当下的表达实践中,学生为了追求所谓的情感,常常会变得矫揉造作,无病。而“朴素写作”的教学体系,注重对学生内在感情的真实追索与叩问,引导学生用生活中最质朴、感人的素材,用自己最真挚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情感,如师生情、父母之间的情感、父母与儿女的情感、对周围事物的情感等。在习作的过程中,学生或天真活泼,或温柔内敛,或乐观开朗的性格将一显无疑。情感表达的方式要自由,就要求教师在题材、题目、主题上尽量不要拘束,要让学生的情感自然流露,让情感的表达体现在字里行间,朴素而并不口语化。这里笔者以三年级下册的“语文园地五”来举例说明。

师:请大家写下自己和父母之间印象深刻的事,记得要表达真情实感。

生1:记得有一次我早上上学快要迟到了,然后妈妈也很着急。她就问了很多邻居有没有去送小孩的或者家里有电动车闲置的,问了一家没有,问了两家没有,问了七八家才终于借到了电动车。然后,她帮我收拾好东西,载着我来到了学校。那次之后,我都主动把闹钟定好,不想再让妈妈那么奔波辛苦了。

生2:有一次我想吃炸鸡翅了,就央求爸爸去买,爸爸拗不过我,只好去买,可是楼下没有了。爸爸走了好远,用了好长时间到一家超市里买回了鸡翅,为我炸着吃。我吃着炸鸡翅,仿佛看到爸爸匆忙行走、汗湿衣衫的背影,我不禁落下眼泪,同时也感到万分的幸福。

这两个案例中,学生的情感没有脱离具体的事例做无病,而是基于生活,紧扣素材,击中要害,点到即止。这样的表达方式契合了“朴素写作”所倡导的“真诚、自然表达情感”的理念,为学生养成良好、健康的抒情习惯奠定了基础。小学生的情感来去匆匆,但是,教师还是要培养学生捕捉自己的真实情感的能力,帮助他们记录下自己当时的感受,让他们懂得爱、懂得感恩。

四、本质再现,作文文体要朴素

掌握必要的文体知识和写作技巧,是实现“朴素写作”的重要途径。“朴素”理念就在于依循着最原始的标准和要求,依照文体应有的风格和面貌加以呈现,避免旁逸斜出、节外生枝。因此,我们要清楚各类文体的具体要求,比如记叙文的细节描写,议论文的论点清晰,诗歌的分段及韵律要求,看图说话的认真观察等。要做到这点,就应指导学生在语文课堂的读写环节上认真实施。学生在朗读与背诵的过程中,能够发音准确、读得顺畅、感情充沛,对文章的结构、语言、行文思路有所理解,这样,读多了以后,对于培养学生的文体感、词句的再造能力、文章结构的把握能力都有极大帮助。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的过程中,要将课堂中的引导分析的教学方法拿出来,让学生自己体味字词句的写法。

比如,在写五年级下册的习作二《难忘童年》时,题目的要求是写一篇回忆式记叙文。笔者首先让学生展_口语交际,想想有哪些难忘的事情,这样能够帮他们想起很多事情,甚至学生与学生之间还会引起共鸣。

生1:让我最难忘的就是学习骑自行车了。四年级的时候,我央求爸爸教我骑自行车。在我家后面的操场上,我学了好几天才学会,虽然摔了好多次,但是让我学会了勇敢。

生2:我也是在四年级的时候开始学骑车的,不过爸爸专门给我买了一辆小车子,我学得可快了,只用了两三天。

当学生确定了要写的东西,而且还是记忆深刻的东西时,自然就很容易将文章的细节和情感处理好了。这时,教师要再次告诉他们记叙文的细节描写是很重要的,让他们在写作中把自己当时的经历写清楚,以及写出自己经历事件之后的感受。

总而言之,“朴素写作”追寻的是一种源自生命个体心底意识中最原始、最真诚的表达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在充分尊重学生生命意识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关注生活,选择最朴实的素材,以最朴素的语言,自由、率真、准确地表达自己内心最原始、最朴素的想法和情感,从而真正演绎“我手写我心”这一最朴素的习作理念,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不断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 齐立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的整合[J].学周刊,2012(11).

[3] 唐江彪.回归朴素:关于写作教学的立场[J].小学语文周刊,2010(10).

(责编 刘宇帆)

上一篇:浅析微信平台在校园信息数据营销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营销工程在企业中的运用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