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湖州地区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时间:2022-10-12 02:09:00

关于湖州地区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摘要:伴随着湖州地区内河集装箱码头的建设,港口物流人才的需求必然激增。本文在分析湖州地区港口物流人才需求结构基础上,探索符合港口物流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湖州;港口物流人才;培养 1.引言

湖州地区水网发达,主航道有东西横贯市域的长湖申线、纵贯市域南北的杭湖锡线和东部地区的京杭运河,有东宗线作为三线的连接,又有七条支线航道,共同组成浙北西部地区的航道网,因此湖州地区的港口极具有极佳的区位优势,有利于形成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和以港口为中心的集装箱联运网络。随着湖州市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湖州港货物吞吐量迅速增长,2012年湖州全市内河港口完成货物的搬运量为12386万吨,位于全国十大内河港口前三位。湖州地区的港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能够有效地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地进程,而且对于湖州经济“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有重要战略意义,是湖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发展港口物流业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人才是最根本的要素,是贯穿、制约、整合其他要素的主线和核心。

2.湖州地区港口物流人才的供需状况

为了了解湖州地区港口物流人才的供需状况,我们对从事内河港口物流的业务的相关企业的物流人才进行了专项调查。

2.1现有的人才状况。港口物流是港口城市利用自身的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强化其对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涉及到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五种物流作业,物流业务中涉及到市场营销、国际贸易、货代、船代、报关报检。财务等多种业务领域,因此,港口物流企业能够顺利完成物流活动,必须拥有一支复合型的物流人才团队。

但是调查发现湖州地区从事港口物流行业人中,初级人才比重为70%以上,其年龄多居于23岁-34岁,主要从事一线操作比如设备操作与维护、物流信息跟踪、送货跑单、理货验货、码头管理等。一线操作人员存在“散乱杂、技术水平低”的问题。中高级物流人才占比仅为30%左右,一般是港口物流部门的主管,年龄大都在34岁以上,主要从事物流规划、方案策划、市场分析、决策支持等高级管理工作。

2.2港口物流人才的需求趋势。调查研究发现近年来由于企业利润源在不断缩小,许多企业在运输产品时转而选择内河运输。内河集装箱运输与公路运输相比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并且同时也发挥了内河航运本身能耗小、污染轻的独特优势,带动了湖州地区绿色物流的发展。根据《湖州港总体规划》,到2020年,湖州港规划建成码头泊位154个,其中集装箱码头泊位16个,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0万标箱,将成为具有装卸存储、中转换装、临港工业、现代物流、旅游客运等功能齐备的全方位、综合性内河大港。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计算标准,每增加1万个标准箱,可提供500个就业岗位。根据湖州地区港口的发展趋势,对港口物流人才的需求必然激增。

从市场需求趋势的角度分析,未来湖州地区对港口物流人才需求主要是三个层面:

(1)港口物流管理人才。港口物流管理人才需要具备足够的物流技术知识能够通晓企业物流活动全局,为企业物流运作提供完善物流服务,从战略的高度来规划企业的物流战略,与物流公司进行协调、管理和控制。

(2)港口物流运营操作人员。港口物流运营操作人员是物流运作的实际操作者,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具体的项目策划和实际运作管理,要求能够胜任库存管理、订单操作、业务受理、流程控制、作业管理、报关商检等业务操作工作。港口物流运营操作人员不仅需要掌握物流理论与技能,还需要国际贸易知识与扎实英语能力。

(3)港口物流技能人才。港口物流技能人才是物流各项业务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是一线操作人员。要求能够胜任物流设备操作以及维护、送货跑单、码头现场控制、理货验货等物流技术业务和支持性工作。

3.湖州地区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3.1培养目标的定位。为把湖州地区港口打造成为辐射浙西北、皖南地区重要的海河联运枢纽内河港口,就必须努力造就一支具有竞争力的高端的港口物流管理人才以及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实现湖州地区港口物流人才结构的优化,高端人才重点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重点开发的战略目标。依托湖州地区两所高校为平台,以及湖州地区港口极佳的区位优势,合理构建出湖州地区港口物流的培养体系。

3.2培养策略的选择。湖州地区港口物流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最为关键的因素“人”,下面就通过高校与企业两个主体,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1)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①“订单式”培养。加强高校与港口物流企业的合作,根据企业的需求,高校实行“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单独开设一个班级,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这样学生进入企业后就能直接上岗,节省了企业人力培训费。教师水平是订单式培养体系建立核心,订单模式的培养体系需要对教师水平要求很高,需要教师不仅具有本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能够掌握企业具有实践操作技能。

②“工学交替”培养。高校学生可以一边在学校学习,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到港口物流企业实习。然而现实状况是企业对这种时间错位以及短时间的实习不欢迎,但是学校可以利用为学生搭建的创业园实现“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学校可以引进一些与学校有合作的港口物流企业进驻创业园,成为学生“工学交替”的场所,有效解决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与实际工作操作技能不匹配问题。

(2)加强职业资格证的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可以对从业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通过职业认证说明从业者具备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从事港口运营操作人员需要报关证、报检证、货运资格证、外贸跟单员证等。

对从事港口物流人员的职业资格证的培训与认证,可以消除企业员工的知识结构岗位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对在高校在读学生强化考取职业证的训练,适应人才市场对于高素质实用人才的需要,比如经过考证训练的学生,具备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就业机会很多。

(3)构建完善的用人机制。从事港口物流企业的需要构建完善的用人机制,防止人才的流失。人才的流失直接会导致企业用人成本的提高,国外研究表明,在人才流失后,重新招聘和培训人员替代,其费用是维持原人才所需薪酬额的2.8倍。企业要构建“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员工拥有良好晋升渠道、业绩考核机制,与此同时员工的自我价值的能够得以实现。

(4)建立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港口物流企业对于高端的港口物流管理人才一方面可以通过企业内部培养机制对内部人员进行培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人才引进机制,重点引进一批集商贸、金融、运输、系统工程、信息技术与手段等多种知识和技能于一体,且具备对企业内外资源进行整合,对经营全过程进行管理的能力和丰富经验的高级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完善港口物流企业的人才结构。

4.结语

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会在竞争中获胜,作为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港口物流业,港口物流人才的是港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港口物流业作为湖州地区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撑,探索出适合湖州地区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地方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家庆,冯茹梅,唐敏丽等编著. 航运与物流市场营销[M].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6.

[2]陆家源主编. 港口企业管理学[M].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1999.

[3]湖州港总体规划[Z] 湖州:湖州交通局,2006

上一篇: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旅游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 下一篇:基于EVA的企业中层管理者薪酬体系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