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现状分析

时间:2022-10-12 02:01:28

《中药药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现状分析

【摘要】《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其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笔者对2005~2016年《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对课程改革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现状

【中图分类号】R-0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10-0128-03

Abstract:

Keywords:

自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新编的中药专业教学计划中正式列入中药药理学课程,80年代中期第一本由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王筠默主编的《中药药理学》教科书出版,中药药理学科正式形成[1],至今,中药药理学学科已走过近40年的历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由于其发展历史尚短,在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方法学上的问题,如中医“证”的实质尚不清楚,病理机制不明,成为复制理想的中医“证”的病理模型用于中药的药理学研究最大的瓶颈,严重阻碍了人们对中药功效的认识,也造成了中医药院校在开展《中药药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状。因此,近年来,全国各大中医药院校相继开展了大量关于《中药药理学》课程改革的探讨,这些有益的探索推动了中药药理学科的发展,也为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笔者对近12年来(2005~2016年),《中药药理学》课程改革的现状进行了梳理。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检索平台,以“中药药理学”为主题词,并含“教学改革”,发表时间从2005年1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进行精确检索,获得文献169篇,剔除与《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无关的文献后,纳入分析的文献有100篇。

1教学改革数量的变化趋势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方法在中药药理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研究内容也不断深入,《中药药理学》课程的教学,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内容,均已明显跟不上学科发展的前沿,因此,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从近12年《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的数量变化趋势(详见图1)可以看出,数量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2012年,教育部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应改革教学管理,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各中医药院校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及要求,对《中药药理学》课程进行了内容广泛的改革,2013年教学改革论文数量呈井喷式的升高,论文的内容涉及了教学方法改革[2-3]、实验教学内容改革[4-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6]等多个方面。

2教学理念的改革是主流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需要,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所有高等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对教育理念的革新,通过改革,让教学不再是教师“满堂灌”式传授知识、学生“填鸭式”被动接受的过程。通过对近12年这100篇《中药药理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的分析笔者看到,无论是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还是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其核心均是教育理念的革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经形成,大量教学一线教师从不同的角度,毫无保留地介绍了自己在《中药药理学》课程教学中的教学经验、对现状的分析,经过这10多年的思想碰撞,使中药药理学学科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整体的、较大幅度的提高。

3教学方法改革是重点

在这100篇教学改革文章中,以教学方法改革为主的文章超过80%,提示,近年来对《中药药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方法的改革。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大量新的教学方法被引入到中药药理学的教学当中。其中,关于“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研究最多。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一种逆向学习方法,首先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贯穿知识点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减少了演示性、验证性教学,而增加了研究性、设计性、综合性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7]。在《中药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本门课程是一门与多个学科紧密联系、中西医药高度结合的新兴学科,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生理学、西医病理学等基础科目掌握程度不佳,缺乏中医思维,而且中医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普遍存在过度依赖老师的问题,造成在学习困难。采用PBL教学法,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化和更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提出问题,带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内部动机,发展他们有效的问题解决能力,训练出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技能[8]。在PBL教学法的基础上,根据《中药药理学》课程自身的特点,有衍生出了许多高效的教学方法,如“多元化互动式教学模式”[9]、“CBL+PBL”双轨教学模式[10]、TBL团队学习模式[11]、案例教学法[12-13]等。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承担《中药药理学》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钻研业务,拓知识面,及时把握本学科的研究前沿,提高业务素质,对学生来说,学习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这对于培养具有较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创新型的中医药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实验教学改革受到重视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是基于实验的研究,因此,中药药理学的教学包括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实验教学是中药药理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传统的的教学模式是以实验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过程,但随着本学科的发展,新理论新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许多实验教材已更新滞后,实验内容陈旧,教学特色不突出,教学手段单一,已经难以满足新的教学要求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成为必然。多数学者认为应当增设综合开放性、设计性实验。综合开放性、设计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中药药理学课程的综合知识的实验,针对中药中许多尚未阐明和尚待解决的问题及中医药多层次、多靶点的作用特点,结合以往的经验及科研成果而安排的综合设计性实验[14]。综合性实验是模拟课题申报的方式,由教师提出选题和设计方向,指导学生进行文献查阅,设计技术路线,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带教教师和学生讨论后确定研究方案,补充完善后再进行实验,最后得出完整实验报告。学生通过这种模式的训练,加深了他们对中药药理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的掌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了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这种实验改革是目前较受认可的模式。

上一篇:希捷与用户共绘数据未来 下一篇:浅析实现档案管理科学化的途径及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