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对话”驾起师生间心灵的桥梁

时间:2022-10-12 10:31:45

“心灵对话”驾起师生间心灵的桥梁

一、课间师生平等“对话”。我们不难看到,过分强调知识教学的课堂中,教师不知不觉中成为仅具有“知识传递功能”的人,成为“真理”的代言人、知识的权威、课堂的主宰,而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知识的接收容器,“唯师是从”,虔诚地听着、记着老师的教导,成为无个性、无自己思想的复印机和打印机。这样的师生关系是纯粹的“教”与“学”的工作关系,是缺乏理解、缺乏平等、缺乏沟通的“物”“物”关系。只有确立“学生是课堂生活的主人”的观念,看到学生的潜能,尊重、信任学生,热情地激励、鼓舞和唤醒,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合作、讨论,使课堂学习成为师生心灵彼此敞开融洽对话的过程,学习才真正能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快乐活泼的自主活动。

1.师生共建“民主”的教学氛围。“对话”的双方应没有贵贱、高低、大小之分,权威的架子、命令式的语气会打消对方敞开心灵、情感交流的欲望,使“对话”中断。因此,民主、平等的氛围是“对话”进行的必要条件。要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要放下“教师”架子,以真实又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消除学生的疑虑,让他们敢与老师讲真话,乐于和老师讲心里话。记得在一次板书中把字写潦草了,学生举手说:“老师,你把字写错了!”诚惶诚恐的语气与不容辩驳的事实,让我又羞又愧。我解释到:“老师写得不规范,并不是写错了”。可学生还是以坚定的语气给予纠正。我就擦了以正楷书写上。终于“老师”们给我热烈的掌声,让我这个“学生”激动不已。此后,我讲课如履薄冰。每次上课前必先下一番功夫,生怕被学生挑出毛病。渐渐地那种尴尬变少了。没想到,实实在在做了一回学生之后,我的威信竟然大增,学生说我“坦诚,值得信任,没有架子。”教然后知困,学而后知不足,与学生民主平等,真诚以待,平等对话彼此有了收获。更可喜的是以后的每堂课学生学的特别认真,因为他们时时想当我的“老师”呀!

2.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我能行”。教师不能总以成人挑剔的眼光去评判学生的劳动成果,任何的轻视和讽刺都可能让学生从此紧闭心灵之门,不再与老师真诚地交流。因此,教师应积极支持并参与学生引发的问题讨论,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要,用积极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我能行”,消除自卑,树立自信。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无错原则”。正面看待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活动,理解他们可能出现的错误,允许、容忍学生的错误,做到“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着遗憾坐下”,“对每个积极参与的同学都画上满意的句号。”在一次语文课上,学生们举行了“朗读大赛”。开始时,谁都不肯上去。其中有一个差生,平时很爱朗读,无论干什么事,积极性都很高,此时不断地看我,我就邀请他先上台读。他说:“老师,我来读,如果读的不成功你不会责怪我吧!”我说:“怎么会呢?老师很欣赏你的勇敢精神,我们是重在参与,况且我相信你一定行。同学们,你们说对不对?”全班同学齐声说:“对”。同时响起了热情的、鼓励的掌声。那位同学在掌声中上了台,读得很投入,虽然有些地方出了差错,但也获得了较高的分数,再一次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这时,我继续鼓励学生:“相信自己,并不比别人差,瞧,胡英同学不是成功了吗?”由于开了一个好头,接下来便出现了同学们争先恐后、都想尽情表现自己的场面。教学活动是学生知、情、意的综合体现。融“智慧碰撞、情感交流”于一体的师生对话,会保护和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自主活动、成功展现自己的需要,同时也带来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课外师生心灵的对话。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多与学生进行轻松、自然的心灵对话,才能成为学生信赖的大朋友。“心灵对话”,就是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态度亲切、真诚地和他们互相交心,架起一座师生间心灵的桥梁。这样的对话是润物细无声,不露教育痕迹,但又切实地对学生心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那么,课外怎样和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呢?

1.早上和学生刚见面时的对话。每天早上学生背着书包高高兴兴来到学校,教师仔细观察每个孩子的穿着打扮、精神面貌,不失时机地和学生说。如:“你今天穿得真整齐。”“今天你精神特别饱满,老师相信你今天的表现会超过昨天。”诸如此类的话,让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让他们心情愉快,充满信心开始新的一天。

2.课内巡视作业时的对话。当学生开始作业时,教师可一边巡视,一边和学生悄悄说。如“你看浩的写字姿势多好啊。”“你今天写的字端正多了,真不错!”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仔细作业的好习惯。

3.课余师生共同活动时的对话。教师常常要参与学生的活动。作为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特别要跟那些不太合群,不善交往的孩子说些“悄悄话”,鼓励他们参与集体活动。而对那些比较活泼的孩子则通过“悄悄话”,培养他们互相帮助,尊重他人的品质,适时播下集体主义思想的种子。如对一个躲在角落不敢参加集体活动的学生说:“干吗不去跳皮筋呢?瞧!他们活动得多开心,多带劲,去和他们一起活动吧。”而对正在兴高采烈进行活动的学生则加以引导:“浩也是我们集体中的一员,快去请他一起活动吧。”

上一篇: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差错引领 资源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