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欧洲银行系统信用风险特殊性的认识

时间:2022-10-12 08:50:58

对欧洲银行系统信用风险特殊性的认识

对欧洲银行业信用风险特殊性的认识,大致上可以从宏观运营环境和微观的经营管理两个维度展开。前者体现为经济金融运行格局以及政策监管上的特殊性;后者则主要体现为经营管理方面的一些较为独特的特征面貌。具体来说,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久拖不决,欧洲的银行正在承受日益增大的压力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经济普遍呈现萧条局面,各国政府随着财政收入下滑和支出的扩大,赤字不断走高,债务压力逐渐凸显。这一点在社会福利负担沉重的欧洲国家表现得更加明显。所以作为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后遗症,欧洲债务危机也接踵而至。这对于金融市场信心形成了更加猛烈的冲击,各个金融机构争先恐后地收缩信贷和去杠杆化行为直接导致在各种融资市场上风险因素更加突出,政策监管框架也相应地更加严厉。在欧洲债务危机未来走势仍不甚明朗的当前局面下,欧洲银行面临的流动性压力和资本金压力日益凸显。

二、欧洲区域内不同国家银行之间的外部关联性不断增强

伴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向前推进,欧洲各国、尤其是欧元区内各国银行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在欧洲债务危机的核心5国(希腊、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爱尔兰)之间,各国银行和政府相互持有大量债务,如左图所示,而他们对于法国、德国和英国所欠债务规模就更大了。这样由于欧洲核心国家金融机构均持有大量对方国家的政府和金融机构债券,相互之间盘根错节地纠结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局面。也就是说一旦欧洲债务危机在某个薄弱的节点上率先引爆,则必定牵一发动全身,连带性地导致整个欧洲的金融机构都被卷入。所以在这样的情形下,欧洲地区任何一家主要金融机构均很难在区域内危机的威胁之下独善其身。

三、欧洲银行业在具体资金来源渠道上均过分依赖批发融资

银行作为经营和管理风险的传统型金融媒介,日常的经营管理从资金流动的方向上可以分为资金的来源管理和资金的运用管理两个方面。欧洲银行业在资金来源渠道上,储蓄存款是重要方面之一,但是更重要的还在于金融市场的批发融资(wholesale funding)。以葡萄牙银行业为例,最近4年主要银行的存款在全部资金来源中平均占比仅仅为46.9%,而其余的除了少部分自有资金之外,绝大部分都是依靠外部市场批发融资而获得资金支持。在这样的情形下,一旦市场信心遭遇挑战,外部信用收紧,那么轻则导致金融机构融资成本直线上升,进而经营利润遭到侵蚀;重则有可能使得银行流动性状况出现危机,进而引发银行挤提现象,并有引发全面银行危机的可能性。

四、欧洲银行普遍以相对较高的杠杆比率进行业务操作

由于受自由主义经济哲学的影响,欧洲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对各国银行系统的监管一直以来在较大程度上都是依赖于行业自律,而外部监管和制约则相对较弱。另外一个方面,由于欧洲银行业运行历史较为悠久,以各种风险管理工具和管理技术为代表的银行风险管理和驾驭水平均比较高,金融市场发育较为成熟。所以在这样的情形下,欧洲银行业在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上也表现的较为自信,经营杠杆倍数一直相对较高,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前,15~17倍的杠杆倍数在欧洲主要商业银行中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而与之相比,新兴经济体中主要商业银行的经营杠杆倍数则普遍为8~10倍。尽管全球金融危机尤其是欧洲债危机爆发以来,世界上主要金融机构纷纷采取积极的去杠杆化措施压缩资产负债表,并且新近出台的巴塞尔协议III在资本充足率方面的监管指标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直到最近,欧洲主要银行的杠杆倍数仍然普遍在12~17倍之间。

众所周知的是,作为资本充足率的近似倒数,银行经营杠杆倍数越大,资本充足率越低,其所面临的风险系数也就越高,一旦发生经营损失的时候,资本金作为一个风险缓冲区,其吸收信贷和投资损失的能力也就越薄弱,发生偿付危机的可能性也就相应地越大。

总之,银行信用风险的来源是立体的,多方面的,只有对欧洲银行系统的运行现状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对于其信用风险形成的特殊性也才可能有更加客观和准确的理解与认识。

上一篇:强化绩效考核 创新管理机制 下一篇:恒源化工的新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