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绍科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学

时间:2022-10-12 08:48:35

成绍科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学

摘要:德育是一个涉及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有学校的问题、有家庭的问题、有社会的问题、有自身的问题等等。然而,在学校中加强德育是关键,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借助教材内容,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电化设备,创设校园良好的语文学环境、为学生树榜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渗透德育的有力措施。文章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际,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的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0

著名教育家斯霞曾经说过"体育不好是废品,智育不好是次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由此可见德育在学生成长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尤其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行行的社会风气,学生品德教育是当今全社会不容迟缓和忽视的主题。在这方面,语文教学是首当其冲的德育资源。所以,一个语文老师,特别是高年级的语文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结合文本的有效资源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引导还真的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问题了。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具有高度技艺的活动,是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特定教学对象所进行的艺术创造,它本身就具有德育的性质。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新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都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新的精神。课程标准总的目标中提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的任务。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呢?我认为以下几个途径是可行和有效的:

一、语文实践活动是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语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技能技巧。基础知识的习得,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语文的实践活动,有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包括课内的朗读、写作、演课本剧;课外的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根据小学生善于具体思维的特点,在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能取得更显著的效果。

(一)在朗读训练中渗透德育。

朗读活动是小学儿童最初的阅读活动。人类语言学研究表明,朗读并非机械地把原文读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原文的句子或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思想变成读者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师可以在朗读中巧妙地渗透德育。在课堂上让学生细细地读,引领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把教材中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变成学生自己的思想、情感,能帮助教师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

(二)在作文实践中渗透德育。

作文是思维创作的高级表现形式,它能综合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作文所涉及的面非常广,人、事、景、物,要求学生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在习作过程中,教师只要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起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便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1、写身边的亲人,培养学生善良心底

家庭是孩子最温馨的港湾,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对父母的爱,是爱一切的基础。目前,小学生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父母也将尽最大努力满足孩子们物质方面的需求,但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许多家长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往往只注意到孩子的物质需求和学习成绩,而不关心孩子的精神需求,致使孩子对父母的印象模糊,感情不深。最突出的表现是,当写关于父母的作文时,竟使很多学生无处下笔,无从说起。如何让学生们有素材可写、真情可述呢?那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父母的爱心,让孩子能感受到父母深深的爱。联系实际让学生想想在平常生活中,父母都为自己付出了哪些?自己都为父母做了些什么?然后请学生讲一讲。不知不觉中,学生参与到父母和孩子互换角色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来,通过换位思考、互换角色,增加孩子对父母辛劳的体会,增强孩子对父母的感情。

2、感受自然,书写自然,热爱自然

大自然是一个美妙的课堂,它以神奇笔锋为我们创造了绚丽多姿的世界,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源泉。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爱心",就是培养学生习作的思维和灵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们自由地去欣赏如画似锦的自然景观,秀丽壮美的山川河流,再让学生们记录下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培养逐渐激发学生们写作的情趣。

3、接触社会,在玩中感受丰富多彩的世界

小学生们都是合群爱玩的,但现在有很多家长怕孩子不安全、受委屈,将其封闭在家中加以控制和保护,学生的生活非常单调乏味。在孩子封闭在社会大环境之外,是一件也不理智的事情,孩子感受不到生活的天真烂漫,感受不到社会的丰富多彩,孩子的"童真"和"童趣"就被压抑了,对孩子的发展极为不易。多到大自然中去,多和小伙伴交流,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心"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这样对描写生活的作文就有素材可写了。在学校,教师也要尽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童趣和爱心。

(三)在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教学是课内外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语文的教学更加离不开课外实践。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的良好品德来源于实践,也反映在行动上。教师可以根据课内教学开展一系列课外活动,巩固、加深课堂教学的效果,把德育落到日常社会生活中。如在学习第三册识字学词学句第一课后,我让学生查阅课外书籍,搜集图片等资料,了解我国的名胜古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借助教材内容是渗透德育的良好途径。

小学语文教材形式多样,有古诗、散文、诗歌、故事、童话、寓言、记叙文、说明文等。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古今中外,爱祖国、关心他人、团结互助、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热爱自然、遵纪守法等,简直可以称为德育的一本"百科全书"。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不同内容,渗透德育,大可起到潜移默化的有效作用。

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电化设备,开展德育辅助教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各种多媒体电教设备已经成为辅助教学的必要手段,它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地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各种电教设备,渗透德育。如播放录音,演示课件,看录像片段等。例如在教学《海上日出》时,我配以精彩的动画课件和悦耳动听地乐曲,使学生在至真至美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开展语文教师各项竞技活动,创设校园良好的语文学环境,为学生树榜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德育。

著名心理学家班图拉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在语文学习的大环境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很重要。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教师应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使学生做到思想、知识双丰收。

参考文献

[1]李维主编《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徐家良主编《小学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岑远强、黄智显主编《语言学概论》中国人事出版社

上一篇:《品德与生活》课程的重要程度分析 下一篇:小学英语教师的角色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