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让我为电视剧出点血

时间:2022-10-12 08:41:30

快让我为电视剧出点血

投资行为越来越多的和文化沾边了,从世纪之交的互联网到现在的媒介热,金钱处处透着和文化的热乎劲儿。这说明社会在进步,你看,咱们中国人终于也有了花钱搞文化的心情。

最近比较热闹的文化投资项目是电视剧。自打前几年开始有电视剧热播的消息传开,自打电视台们纷纷改革,自打各种名目的电视节大火特火,兜里有点闲钱的投资者们就盯上了这块肥肉。我的一位制片人朋友告诉我,电视剧(包括电视电影)的利润真可谓是日进斗金,不仅日进斗金,而且立竿见影。打个比方说吧,一部20集的电视连续剧,所有的投资成本大约在200至300万元间,但出售给各电视台的收入可以达到400到500万元,这还没算上“海外播映”。一部上下两集的“电视电影”,成本大约在20万元左右,一卖就是40万。怎么样?一年干上一两部,日子过得肯定特别滋润。

不过各种投资项目都有自己的难处。电视剧投资项目的难处就是好的剧本难找,这是一件挺奇怪的事情,因为咱们中国特多,作家和文学爱好者都不少,有钱怎么会难办事呢?

毛病主要出在大家对题材的把握上。市场可真是变幻无常,题材要是选错了,电视台没情绪买,那几百万就会打水漂。所以,大家就习惯跟风,什么卖得火就写什么、拍什么,这样风险小嘛。所以,我们的电视观众也得跟风看电视,一阵一阵的,比如去年上半年一律“青春偶像剧”,下半年是“清官剧”,今年上半年是“反腐倡廉剧”,下半年是“间谍刑案剧”。用相声里的话说,一拨一拨的,这拨赶上“咸带鱼”,大家就看“咸带鱼”。中间间或有几个胆大的投资商反潮流,反不成活该倒霉,一旦反成了,那么下一拨就是他了。

当然,剧本只不过是电视剧投资过程之中的一个小环节。制片人、导演、演员都很重要。为了能卖个好价钱,老板有时得不惜重金用大明星,光一个明星的片酬也许就会占到整个预算的1/3,要是群星荟萃得下多大决心啊?

就算是一切都做对了,也未必能挣到钱。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一场笔墨官司,非常有代表意义――电视剧正在热播,观众反应十分热烈,制片人却在指责投资商卖了片子却不给自己付酬,甚至演员的片酬都没给够。投资商也满腹委屈,说本来不看好这个题材,但你制片人一定要拍,说好风险共担的,现在电视台花了一次钱,片子都播了7回了,我的成本却收不回来,没道理再给你什么钱,咱们应该改变规矩,让电视台每播一次就掏一次版税。而这部电视剧惟一的赢家、广告收获颇丰的电视台却保持沉默。凭什么改变规矩?电视台是垄断的呀。

由于风险的存在,投资者经常想出稀奇古怪的招数来减轻或转移风险。其一,投资者只出一部分的成本,另一部分让导演、制片甚至编剧去解决,经常听到投资者对创作者说:咱们资金还有缺口,你们去拉赞助吧,拉够100万咱们就干。这话听起来很奇怪,要是别人有这个本事,还要投资商干嘛呀?其二,投资者让创作班子和他共担风险,根据片子的实际销售额来分钱。这本没有错,错就错在片子砸了风险共担,片子成了投资者可以独享大头利润,因为创作者的水准很难换算成为股份,你说分多少钱?更有一种通行的做法是,拿着剧本提纲不说行也不说不行,耗上一年半载,等自己的资金周转过来再说。这些转移风险的做法,导致了这个行业从业人员不能很有把握地生存,过着3年不开张、开张吃3年的日子,哪还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的稳定?就这么着,写家可轻易不敢沾电视剧的边儿。

所以呀,投资电视剧这个行当,真正的问题不是好剧本难找,不是市场太小,也不是大家才华有限,而是还没有一个系统的市场规则。有个编剧朋友最惨,他把剧本给了一个投资商,1年后人家把剧本退给他,说没法拍。结果不久投资商的电视剧出来了,剧作名字改了,角色名字也改了,剩下的情节几乎照搬。

如果有钱赚,谁都愿意出点血,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呗,冒风险也是应该的。但就目前的形态来看,电视台欺负投资商,投资商欺负创作者,大家在一起勾心斗角,冒的不是市场的风险而是缺乏规则的风险,血流了挣不回钱来,那就得换个叫法,不叫“出血”,改叫“挨宰”了。

由此推而广之,现在很多投资者抱怨可投资的项目太少,其实是因为规则缺乏,大家要冒的额外风险太多。建立规矩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谁要是想挣钱,就得吃大苦,让别人盘剥也正常,原始积累嘛。一旦咸鱼翻身再说。明星们敢跟投资商开牙,就是这个道理。

(作者为著名专栏作家)

上一篇:股市涨跌为哪般 下一篇:打破僵局 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