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读书的思考

时间:2022-10-12 07:13:22

我对读书的思考

之一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

有人说,很简单嘛,读书就是为了获取知识,为了得到一张文凭,为了将来可以在社会上立足。这些都没错,但这只是读书表层的目的。

现在,谁都有读书受教育的机会,而有的人不珍惜这样的机会,连课本都不去好好读,更别说什么报刊和名著了,年轻人不读书,又能干什么呢?过剩的精力无处发泄,就去寻刺激、求享乐,这时极易误入迷途。当然,大部分人还是老老实实地读书学习的,小学、中学、大学,按部就班,完了找份工作,安顿一生。有的非大学不去读,甚至非名牌大学不上。大学毕业了不好找工作,就再读硕士。硕士读完了还不好找工作,那就再接着读博士。但博士毕业了就一定能找到如意的工作吗?许多人以为书读到尽头,就什么都有了,结果却发现了现实的严酷。想通过读书而改变命运,改变生存条件,博得更多的名利是现今大多数中国人的读书目的,于是,读书成了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上海海事大学的研究生杨元元,书不可谓读得不好,可是却因仍未能让自己和母亲过上好日子,而在绝望中寻了短见。

可以说,现在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多,那种仅仅为了自己的爱好、兴趣而读书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其实,读书还有更美好的境界――为了生命、为了成长、为了幸福、为了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我们应为心灵的需要、生命的灿烂而读书,我感到,读书是与作者心灵的互通和对话。在阅读中,你如同在与一位良师益友倾心交谈,你的疑惑得以廓清,你的生活体验在书中得到了验证,你的思想有了共鸣和升华,你内心的幸福感大为增强,那才是一种最愉快的阅读历程。真正的读书人因为受到高雅文化的熏陶,自有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一个人,内心有了一种从容淡定,精神上变得高屋建瓴,就能做到总理所欣赏的那句歌词“人间坎坷辛苦,我不认输”。

上个世纪,有位老先生上课提问学生,为什么读书,一位少年从容不迫地站起来,清晰而有力地答道:“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如今又有谁能像一样说出这句话呢?也许我们比不上这位伟人,那么就让我们为自己人格的完善、生命的充实而读书吧。正如于丹老师说的那样:“让我们在生命困顿的时候面无惧色,在生命平淡时带有欢欣,一辈子都能有更大的快乐,我觉得这就是读书的最大用途。”

之二

“不是爱书即欲死,任从人笑作书癫。”如此嗜书如命者已很少见,但为书而狂的那份执著,仍为我所神往。作为中学生,我们读不了过多和过于深奥的书,那就找几本名著读读吧。

名著是经历史淘洗和读者筛选而来的,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里程碑和高峰。一位哲人说过:“名著就是启人心智的书。”它不是无味的鸡肋,不是仅供消遣的麻将,而是提神醒脑的香茗,是富有营养的佳肴,是医治精神疾患的良药。

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时,读了一千余册有关哲学、历史的名著,汲取了人类丰富的精神养料,他才攀登上了时代的思想高峰。我们中学生阅读名著,既是为了完善知识结构,也是为了精神的滋养和发育。20岁的清华大学博士生李路珂在父亲的指导下,用8年的时间学完从小学到高中的课程。15岁时,以657分考入清华大学。李路珂说,她是靠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才读进清华的。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她的体会是,读名著是一个人成才的“高速公路”。的确,学生时代是阅读中外名著的黄金时期,它对提高自己的哲学思辨能力、心理体验能力、审美想象能力、语言感受能力乃至写作能力、交际能力、演讲能力都大有裨益。

不少人认为,读名著既费时间,又觉无趣,其实这是误解。记得看到过一幅漫画,名曰“书痴”,令我印象深刻:一排排高至房顶的书架,梯凳上站着一位老人,腋下夹着一本书,腿间夹着一本书,左手拿着一本书,右手又在抽出另一本书,老人脸上带着微笑。书架上全是各类名著,它让人感到,能够攀登书山、徜徉书海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啊。

我读《红楼梦》,起初也只是慕其名,在那个恹恹的暑假里,书中人物皆如过眼云烟,并无所得,后来第二次再读,想看看贾王薛史四大家族兴衰沉浮的故事,却意外地被黛玉的多虑、宝玉的玩劣、宝钗的圆滑、王熙凤的工于心计所吸引,被《好了歌》的禅意,《葬花吟》的悲情所牵动,于是才很享受地读下去。不知从何时起,我又被孔子“问其仁,吾不知也”的直白所乐,被辛弃疾的遭遇所伤,被张良的雄才所折服,被羊脂球的下场所困,被安娜的叛逆所惊……茫茫书海中,我得到了我所追求的“伴侣”,那是对笼罩在历史烟雾中的一个个不凡灵魂的探求。

若学弟学妹问我读名著的意义,我无从给出一个既高尚又现实的回答。只是当现实的枷锁牢牢禁锢我们的时候,戴着镣铐的我仍想起舞,即使只能在那书中的字里行间,也不想让思想停止。我从读书伊始便在探寻,那种不被尘世沾染的勇气,那份轰轰烈烈。我不能不读名著,因为我不想失去精神家园。

(指导老师:毛荣富)

吴盼盼同学的这篇作文,从动笔到完成,大约有一个学期之久。能够长时间地专注于一个问题的思考,这已是十分可贵的了。

这篇作文的第一部分谈的是读书的目的,第二部分则专门谈阅读名著的问题。――这都是青少年学生无法回避的问题。读了第一部分,令我想起台湾作家柏杨说过的一句话:中国人喜欢上学而不喜欢读书。自古以来,读书和功名利禄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也。到了今天,通过读书获得社会地位的改变,获得物质生活的改善的观念已成为应试教育的无形推手。吴盼盼并没有否定它,而是准确地把它定位于“读书表层的目的”,为了这种表层的目的而读书也无可厚非,但作者清醒地认识到“读书还有更美好的境界”,上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会读书,而读书的目的则是为了自我的发展,是为了提升生命的质量。文章并没有进行枯燥的说教,而是很有说服力地引用了培根的名言和于丹老师的话,更可贵的是将自己的读书体验写了出来。以一个初中生的认知水平,能把读书的道理悟得这么深,真是难能可贵。环顾我们周围,已有不少富起来的人,其中幸福者不多,而活得空虚无聊者却不少,他们只能在低俗糜烂中去寻求刺激,有的甚至触犯法律,关键就在于未能从书籍中汲取营养而使自己变得高尚起来,有充实健康的精神生活、情感生活,其中虽不乏高学历者,但他们却并非真正的读书人。

关于阅读名著的问题,写得最好的是最后两段。让一个没有读过几本名著的人来写这篇作文,只能是纸上谈兵,因为他没有深切的体验和经验。吴盼盼也并不是一开始就喜欢名著的,而是慢慢才有了感觉,有了兴趣。“只是当现实的枷锁牢牢禁锢我们的时候,戴着镣铐的我仍想起舞,即使只能在那书中的字里行间,也不想让思想停止。”这句话讲得极好,她把现实比做枷锁,把阅读看做与良师益友的交谈、思想的起舞。这说明,现实生活不能给她的,却可以从名著的阅读中找到。正因为有了对名著的阅读,她的生活才变得丰富和幸福。

文中说,阅读名著对哲学思辨能力、心理体验能力、审美想象能力、语言感受能力乃至写作能力、交际能力、演讲能力的提高都有促进作用。能够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出现吴盼盼这样的学生,说明优秀文化具有穿越时空的辐射力,具有对每个灵魂强大的震撼力和感召力,它的传承是任何东西阻挡不了的。

当这期杂志到你手里的时候,正逢暑假的开始。这正是潜心读书的“良辰”啊。希望这篇作文能激起你读书的欲望。好好地读点书,就从这个暑假开始!(荐评老师:毛荣富)

上一篇:迷人的夏夜 下一篇:懂得放弃 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