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类水解实验的改进及改进后的"五利于"

时间:2022-10-12 04:46:06

盐类水解实验的改进及改进后的

【摘要】盐类水解实验利用酸碱指示剂将试纸实验改为了试管实验。利于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利于学

生对盐类的水解反应是吸热反应、单水解和双水解程度的大小及同浓度的强碱弱酸盐溶液PH大小比较或PH

相同的强碱弱酸盐溶液浓度大小比较的理解。

【关键词】盐类水解实验改进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课本第二册(必修加选修)P56[实验3-1]盐类水解实验如下:把少量

CH3COONa、Na2CO3、NH4Cl、Al2(SO4)3、NaCl、KNO3的固体分别加入6支盛有蒸馏水的试管中。振荡试管

使之溶解,然后分别用PH试纸加以检验。该实验的缺点是:如果作为教师的演示实验,因为受到试纸大小

和观察实验现象时间的限制(要求半分钟内,将PH试纸变化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相比),学生很难准确的

观察到实验现象,因此也很难准确的得出实验结论。而且实验也仅得出这些盐溶液的酸碱性而已。因而笔

者对该实验做了如下改进:

步骤1、把少量Na2CO3固体加入盛有3mL蒸馏水的试管中。振荡试管使之溶解。加入几滴酚酞。现象:溶液

由无色变为深红色。结论:Na2CO3溶液显碱性。

步骤2、把步骤1中的溶液稀释分为三份。一份用于对照。第二份加入一定量的NH4Cl固体,振荡试管使之

溶解。现象:变红的溶液褪色。第三份加入Al2(SO4)3固体,振荡试管使之溶解。现象:变红的溶液褪色

,同时有气体和白色沉淀产生。结论:NH4Cl、Al2(SO4)3溶液显酸性。

步骤3、把较多量CH3COONa固体加入盛有3mL蒸馏水的试管中。振荡试管使之溶解。加入几滴酚酞。现象:

无明显现象。再将试管加热至溶液沸腾。现象:溶液由无色变浅红色。结论:CHCOONa溶液显碱性。

步骤4、分别向4支盛有等量、等浓度石蕊试液的试管中加入稀H2SO4、NaOH溶液、NaCl溶液、KNO3溶液。

其中加入稀H2SO4、NaOH溶液的试管用于对照。现象:加入稀H2SO4的试管石蕊试液变红、加入NaOH溶液的

试管石蕊试液变蓝、加入NaCl溶液、KNO3溶液的试管石蕊试液不变色。再将加入NaCl溶液、KNO3溶液的试

管加热至溶液沸腾。现象:无明显现象。结论:NaCl、KNO3溶液显中性。

实验经过改进后由试纸实验变成了试管实验,而且还采用了对照实验,现象十分的明显。改进后的实验:

一、利于学生将实验的感性认知转化为理论知识。

由于改进的实验现象十分明显,全班同学都能够清晰的观察到实验现象,从实验中获得感性认知,并攫取

有用信息,最终上升为理论知识。

二、利于学生理解盐类的水解反应是吸热反应。

CH3COONa溶液加入几滴酚酞,无明显现象。加热至沸腾。溶液由无色变浅红色。该实验除了说明CH3COONa

溶液显碱性外,还说明加热有利于盐类的水解,从温度对平衡移动影响可以得出盐类的水解反应是吸热反

应的结论。

三、利于学生理解单水解和双水解程度的大小以及盐类水解反应离子方程式""""的标注。

Na2CO3溶液中加入几滴酚酞,溶液由无色变深红色,并无气体产生。而Na2CO3溶液加入Al2(SO4)3固体,

变红的溶液褪色同时有气体和白色沉淀产生。说明单水解程度很小,水解产物很少,通常不生成气体和沉

淀,也不发生分解,水解反应离子方程式不标""或""。而双水解程度大,水解产物多,往往有气体、

沉淀产生,水解反应离子方程式往往要标""或""。

四、利于学生理解盐类水解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饱和Al2(SO4)3和饱和NaHCO3溶液混合。Al3++3 HCO3-=Al(OH)3+3 CO2

。有白色沉淀和大量气泡产生,可起到灭火作用。2、铵态氮肥不宜与草木灰混用。因为草木灰中主要

含K2CO3,水溶液显碱性:CO32-+H2O HCO3-+ OH-;产生的OH-与铵盐中的NH4+反应:NH4+ +OH-

NH3.H2O NH3+H2O;在风吹、日晒情况下氨气易挥发,造成氮的损失。

五、利于学生理解同浓度的强碱弱酸盐溶液PH大小比较或PH相同的强碱弱酸盐溶液浓度大小比较。

在上述改进实验中,Na2CO3固体取少量(Na2CO3摩尔质量:106g/mol),而CH3COONa固体取较多量

(CH3COONa摩尔质量:83g/mol),在Na2CO3溶液浓度小而CH3COONa溶液浓度大的情况下,Na2CO3溶液碱

性要比CH3COONa溶液强,PH大。那么同浓度的Na2CO3溶液肯定比CH3COONa溶液碱性强、PH大。由此可以推

出同浓度的强碱弱酸盐溶液PH大小比较或PH相同的强碱弱酸盐溶液浓度大小比较的规律。

上一篇:重视初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下一篇:初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